浅水苏芡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毕业论文网   紫花苏芡,苏州地方品种。

中熟,生长势中等,叶片直径1.5~2.5m。

花萼4片,三角形,外侧青绿色,内侧紫红色,花瓣紫色。

单株结果数多,单果质量500g左右,平均单果种子数127粒,单果种子质量250g。

单粒种子直径1.5~1.6cm,种皮土黄或黄褐色,厚0.35~0.4cm,种仁(芡米)直径0.8~0.9cm。

苏州地区4月上中旬催芽、播种,5月中下旬移苗,6月中下旬定植,每667m2栽120株,8月下旬始收,10月上中旬终收,每667m2产干芡米30kg左右。

也可用来加工“冻鲜米”。

2播种育苗   2.1苗床准备   为提高苗床温度,苗床应选择在避风、向阳、土质肥沃、保水性好、可随时控制水位、灌排方便、无杂草的田块

根据种植面积,安排育苗床面积,育苗床面积与移苗床面积之比为1∶(90~100),移苗床面积与大田种植面积之比为1∶(40~50)。

苗床的具体制作方法是播种面积大的应在耕翻过的空田里开一个1~1.5m宽、数米长、深15cm的育苗潭,清除浮萍,整平潭底,并灌水深5~10cm,打药防治青苔和水中虫害。

2.2种子准备   4月上旬,将年前埋藏的种子取出,剔除小粒、烂粒、嫩粒种子,并淘洗干净。

2.3浸种催芽   一般在播种前7~10d,将淘洗干净的种子放在缸、盆里,放入清水浸种催芽,水量以浸没种子5cm为宜。

然后放到阳光下晒,日晒夜收,以提高水温,并每天换水。

多数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4播种育苗   播种前,苗床水要澄清,不能混泥水播种

正常发芽率前提下,一般每1m2播种子2kg左右。

播时要近水面轻撒均匀,防止种子陷入烂泥中,影响出苗,尤其是已经露白的种子

3小苗移栽   播种后经30~40d,至5月中下旬,当幼苗长有1~2片小圆形叶时移栽

移栽田应选择肥力足、土壤疏松、避风向阳、灌排方便的水田,四周作高田埂,清除杂草,并整平田底,灌水深10~15cm。

移苗时要将泥土抄起,连根带种子挖出,并注意及时移栽,防止日晒。

移栽苗的行距为40cm,株距40cm;移栽时要注意防止泥土埋没心叶,影响发棵,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待幼苗返青成活后,随着新叶的生长,逐步加深水位,定植前秧田水深应接近定植大田的水位,一般可加深至30~40cm。

4大田定植   4.1田块准备   芡实秧苗定植前,要及早做好田间准备工作。

一是要作埂。

首先根据田块平整程度划块,一般大田土壤高低落差应小于10cm,面积不等,以便于管理为宜。

然后,每块田四周要作埂,埂的高度和宽度因田块大小而定。

田块大作埂要高而宽,田块小可适当降低高度和宽度,一般可作成高60~70cm、宽40~50cm的田埂,必要时在田埂内侧粘贴塑料薄膜,防止漏水。

二是要整地。

首先用拖拉机耕翻、再平整,如因田块大、田埂大而在埂内留下了深沟,可以保留而不填平,以后作套养鱼、螺用。

三是施肥。

对肥力不足的田块,尤其是粮田改种田及荒田,更要增施基肥。

一般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1000kg,施后耕耙、平整。

四是清塘。

捕捞塘内食草鱼类及小龙虾,也可施茶籽饼或石灰清塘。

五是开穴。

定植前一般按2.3m×2.3m的行株距事先用竹竿、芦苇或茭草等插上标记,然后在其旁边开穴,约120穴/667m2。

另外,还应考虑土壤肥力,土壤贫瘠时可适当放密,土壤肥沃时应适当放稀。

每穴直径挖1m左右,深15~20cm,呈锅底形。

六是施基肥。

穴施,一般可用腐熟有机肥如鸡粪每穴0.5kg或施三元复合肥每穴0.1kg,并与穴内泥土拌匀。

穴施基肥对定植后早活棵、减少缓苗时间大有好处。

七是灌水。

定植田水位应根据秧苗大小而定,一般穴内水深保持在   30cm左右,1~2d后待泥水澄清后再定植

4.2定植时间   6月中下旬当芡实秧苗长到3~4片圆叶、大叶直径20~25cm,叶柄长40~50cm、粗1.0~1.5cm时即可定植

此时定植,发棵早,植株生长健壮,结果早,果实大,种壳薄,产量高。

过早定植,因气温低,不易发棵,后期结果小,产量低。

过晚定植,发棵晚,结果少,采收时间短,种壳厚,产量低。

4.3起苗运输   定植前要先将移苗田的秧苗挖起,并及时运到大田定植

起苗时仍应用手抄到根底部挖起,尽量少伤根,挖出后将根部泥土洗去,按顺序放于秧田水中。

挖出苗后应及时定植定植前叶面可适当遮荫,严防暴晒。

4.4栽种方法   芡实秧苗运到田头后,要及时分派苗,将每株苗分撒到每穴中,然后逐行开始定植

定植方法是先将较长的根系盘成较松的团,放到穴底,再用稍硬的泥土将根系压住,周边再培土。

培土时,不要用稀泥,防止放水后将苗浮起。

另外,应切记不可定植过深,以防止泥土“窝心”,影响植株生长

定植后应将叶片理顺浮于水面。

5田间管理   5.1防风   芡实秧苗不耐风浪袭击,故宜在大田(6670m2以上)四周栽种茭草,塘内每隔4~5行,纵横各栽茭草1~2行,形成防风茭草围带。

遇到大风时,叶片会刮翻,应及时下田将叶片翻转。

5.2补苗   芡苗移栽后要检查苗心是否被淤泥埋没,若有缺株,应立即补栽,确保全苗。

5.3壅土   随着植株生长,短缩茎不断长粗并向上延伸,同时,长出新叶和新根。

因此,广穴浅栽苗要逐步培泥壅根,保证芡苗新叶逐步上升和长新根时有泥土和充足的肥料,一般分2~3次将浅穴逐步培平。

5.4除草   栽后7~10d,开始用网兜捞去浮萍和拔除杂草,并将杂草揉成团埋入泥中作肥料。

7月底8月初以后,叶片开始封行,根系向行间延伸,为防止下田踩断新根,应停止除草。

5.5灌水   芡实需水量很大,生长期绝对不能断水。

一般定植后应保持浅水15~25cm(穴内水深30~40cm),成活后随植株生长,田间水量由小到大,可逐步加深水位到30~50cm。

在茎叶旺盛生长期,建议田间水位控制在40~50cm,果实采收期水位不低于35cm,并经常注意添加田水,防止长期“死水”。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植株生长,禁用污水灌溉,生长期慎用有机肥作追肥,以保持良好水质,减轻病害发生。

植株营养生长后期,正值高温季节,对植株生长不利,有条件的田块宜用井水灌溉,并在早晨用喷雾机或粪勺对叶面喷、泼清凉水,以降低叶面温度,促进早结果,但切忌泼混泥水。

5.6追肥   可以通过观察植株形态来判断芡实是否缺肥,如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皱褶明显,并有尖状突起,表示肥料充足;如叶片发黄,新叶展开后与前一片叶子大小相似,叶片皱纹很密,尖状突起不明显,生长瘦弱,说明肥料不足,尤其缺氮;如植株矮化、叶片发红、开花延迟、果实变小,可能缺磷;在植株开花结果期,叶片边缘黄化、焦枯,向上翻卷,则表现为缺钾症状,应针对性地及时追肥。

6病虫害防治   6.1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叶瘤病。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淡绿色黄斑,后隆起膨大呈瘤状,直径4~50cm,高2~   10cm。

瘤的形状不规则,呈黄色,上有红斑或红条纹,后期开裂或腐烂,散发出大量黑褐色圆球形的冬孢子球。

在发病季节可叶面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另加0.2%磷酸二氢钾液。

隔7~10d1次,连续2~3次。

6.2虫害防治   主要有扁卷螺、锥实螺,为害芡实幼苗的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还可咬伤根和茎,使植株腐烂死亡。

每667m2用茶籽饼10kg撒于芡实塘里,24h内防螺效果可达100%。

也可每667m2用6%密达颗粒剂、4%灭旱螺颗粒剂、6%蜗克星颗粒剂或5%梅塔颗粒剂1~1.5kg撒于芡实塘里灭螺。

7适时采收   苏芡因植株少刺,可以分期、分批采收,一般在秧苗定植60~70d后,在8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采收

植株心叶收缩,新叶生长缓慢,叶面直径明显缩小,不足1m,叶表面平滑,水面出现双花,芡实前期生长的果实果柄开始发软、果皮开始由毛糙变光滑时,表明其果实已逐渐成熟,可陆续采收

苏州地区正常植株一季可采收10~12次,多则13次。

一般第1,2次采收间隔6d,第2,3次和3,4次采收间隔5d,以后随气温升高一般隔4d采收1次,每次采1~2个果。

气温高,果实生长快,每次可采2个果,甚至3个果;气温低,每次采收1个果。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