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遥远的回响

王正儒。

我一次次走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反复阅读和思考;漫步在固原散发着泥土馨香和文化醇香的土地上,对这里历史文化的沧桑感、丰富感、厚重感、感受得更加强烈和深刻。我也总觉得固原是一部神秘的大书,需要反复阅读和思索其中的奥秘。许多个静夜,仰望深邃博大的夜空,沐浴皎洁的月光和明亮的星星,寻觅、探索固原历史文化的前世和今生……。

我曾站在地图前,漫想历史风云,来一次文化之旅,我一定要从南边进入宁夏,首先进入固原市;而进入固原萧关是必经之地。

萧关六盘山的一个山口。

萧关,是驰名中国历史的四大古关。《战国策》记载:“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说文》的解释是:萧,蒿草;关,往来必由之要处设置的守卫处所,“山川扼要,是设关津,以表封疆,以达道路,天险既呈,人力并济”。“关中阻山河四塞”。六盘山以北地区历来生活着剽悍的游牧民族,萧关是他们踏进关中地区的主要关隘,因此,固原控扼着关中与西域交通的咽喉。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北萧关”时,明确阐述了萧关与当时关中政治中心的重要关系。

余秋雨说,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萧关之于我,便是诗。

提起萧关,人们大多会想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历朝历代,人们为萧关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词文赋,萧关因此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的意象,精神的象征,嵌入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处。

在数以千计以萧关为题的诗词文赋中,唐代朱庆馀的《望萧关》,极为写实地再现了当时萧关人的日常生活状况:

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绝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战争常态化,萧关的子民反而激发出更加强烈的生存意志。

六盘山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六盘山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山势陡峭,为渭河平原与陇中高原的分界。萧关所倚重的是六盘山,可以说没有六盘山,便没有萧关萧关位于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段险要地带,瓦亭峡险峻雄奇,峰峦叠翠,是南来北往军马难以逾越的狭长地带,是“秦之四塞”之一,也是扼控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通道的咽喉要塞。

《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十四年冬,“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固原隶属于北地郡,军事中枢就设在固原境内的萧关,是北地郡最高武官北地都尉驻节之地,孙卬阵亡,成为中国历史上抗击匈奴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司马迁在跟随汉武帝巡视安定郡时,曾专门凭吊了孙卬战死之地的萧关。公元25年,班彪从长安出发,前往凉州途中特地来到古萧关,考察了190年前的古战场,凭吊他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孙卬。见陇山山势嵯峨,周围景色秀丽,遂作《北征赋》。正因为孙卬将军战死萧关的这一忌讳,前后汉书再未提到“萧关”这一地名,而以“瓦亭”代之,后人称其为“瓦亭关”。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是古萧关的重要屏障,有“铁瓦亭”之称。

每每涉足萧关,我都要驻足良久,这里留有太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人回味。目睹着远处遗存的断壁残垣,峰峦沟壑,高天流云,近处修葺一新,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萧关遗址,眼前会不断浮现流云商贾、戍边将士、黎民百姓的身影和足跡。听王昌龄的《塞上曲》,感受到人间沧桑:“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上曲》)。岑参和着胡笳而歌:“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陇山虽远,边城梦多。历史浮云变幻,也是后世心心所念的前世情怀。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出于军事、政治、经济的需要,以咸阳为中心,布局全国交通网络,下令修筑通往全国各地重要地方准能干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秦始皇命名为弛道,全国掀起了广修驿道的高潮,这便是回中道的前身。回中道从咸阳经陇县越过陇山,到固原,远达六盘山以西。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开始对帝国进行了第一次西巡,正是沿回中道巡视北地郡的乌氏、朝那两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即六盘山,这是中国封建帝王进入六盘山地区的痕迹之一。

朝那湫,即东海子、西海子,是秦始皇出巡所遇见的第一个大湖,在朝那县(今固原市彭阳县)境内。朝那湫波光如镜,四周却寸草不生,这一奇特的现象被随行大臣上奏,随后解释为一种“奇异”现象。于是,秦始皇在这里举行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祭水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年后秦始皇登泰山封禅,将朝那湫列入四大川——长江、黄河、沔水、朝那湫。朝那湫之祭,拉开了中国封建帝王祭水的序幕,朝那湫也成为秦朝重要的祭祀地。《汉书·地理志》中说到朝那县境内“又有湫渊祠”。《史记·封禅书》中早有记载:“湫渊,祠朝那。”后来各种史志均称之为“朝那湫”。清代为固原八景之一,誉为“西海春波”,名盛一时。

同样,由于当时军事、政治的需要,西汉在秦王朝修筑的基础上,对回中道进行了全面修筑规划。于是,一条回中道南端起今陕西省陇县北,沿北河经温水镇、火烧寨镇、新集川镇东部入甘肃神峪河乡下关村后向东经东华镇到达平凉的四十里铺,过镇原、新城镇、宁夏彭阳县、白阳镇和古城镇,逾萧关固原原州区的国道修筑完成。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间,汉武帝前后六次巡视北部,“行幸安定”,来到固原地区。元鼎五年,45岁的汉武帝“翻越陇山,西登崆峒,北出萧关”,首次巡视安定郡。《史记·平准书》说,武帝“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元封四年(前107年)冬十月,武帝“行幸雍,祠五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

中道,贯通长安通往西域的萧关古道,为关中平原通往陇东高原的交通要道,奠定了固原在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地位。这是固原第一条中央级大通道,在固原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后,回中道成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条连接陕甘宁地区的重要通道,回中道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萧关道自长安出发,由西安沿泾河向西北行,经陕西的咸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及甘肃的泾川、平凉进入宁夏固原境内;过三关口,再由瓦亭折而向北,经青石嘴至开城抵达固原城;沿清水河向北行,再经三营、黑城,沿苋麻河谷至海原的郑旗、贾尚,过海原县城、西安州、干盐池,再次进入甘肃;从甘肃靖远县东北的石门附近渡黄河,经景泰县抵凉州(今甘肃武威)。这段道路多数地段沿泾水、清水河而行,沿途平坦,而后又有苋麻河谷可循,山不险峻路不陡峭,大车可通行无阻。东汉时刘秀亲征高平,河西太守窦融与五郡太守驾车会高平,浩浩荡荡的大军与战车都经这条大道。古诗云:“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塞下曲》)“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车辚辚,马啸啸,萧关古道,演绎着雄浑豪放,承载着悲壮苍凉。

这个时期的另一条路,是由咸阳至北地郡治所宁州(今宁县),沿茹河进入固原。汉代班彪前往安定固原,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泾水、清水河宽阔平坦的河谷,是萧关古道的载体,在固原市区南18公里,两道山梁间形成一条宽泛的河谷,沟内溪水长流,是清水河发源地。宽阔的河谷自古就是北方各民族进入中原的天然大通道,开城梁仍是交通要道,元朝仅次于大都的安西王府就坐落在开城梁上,它拤住了清水河谷这条大通道的“咽喉”。

军事底色和政权垂幸,构筑起的萧关古道,历经数朝而成为当时国家的大动脉。

中道萧关古道,既是一条战争大动脉,也是一条经济、文化大通道。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育生了丝绸之路这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时危多战垒,猛将守萧关”……可以说,固原史就是一部萧关史和文化史。

责任编辑 郭晓琦。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