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血浆ET、NO变化与脑缺血再灌损伤相关性研究

作者:夏瑞,卢娟,杨光,夏中元,侯望平。

【关键词】 内皮素。

【摘要】 目的 观察兔全脑缺血再灌(I/R)期间颈内静脉血浆ET、NO的动态变化及与脑I/R损伤的关系。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A、B、C三组,每组8只,C组在缺血前15min(I0)及再灌注30min(R1)、2h(R2)、4h(R3)四个时点,B组在前三个时点,A组在前两个时点颈内静脉球部血样分别测定ET、NO及ET/NO比值的变化。取左颞皮质做HE、尼氏体染色,光镜观察,对神经元进行图像分析,测量核截面积尼氏体平均光密度。结果 (1)NO在R1时显著增加(295%,P0.01),在R2、R3时缓慢下降。ET在R1~R3时持续上升,由317.58ng/L升至637.01ng/L。(2)ET/NO比值在R1时与I0时差异无显著性,在R2、R3时比值显著增大,由44.83×10—6/L~224.30×10—6/L。(3)B、C组的病理损伤比A组严重,C组又比B组严重。(4)B、C组的神经元核截面比A组显著降低,C组的核截面积最小。尼氏体平均光密度A组B组C组。(5)ET分别与核截面积尼氏体平均光密度呈显著负相关。ET/NO比值与核截面积尼氏体平均光密度呈非常显著负相关。结论 (1)ET增加是脑I/R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ET/NO比值失衡与脑I/R损伤程度更密切。(2)应用颈内静脉血动态检测ET和NO的变化来反映脑I/R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内皮素;一氧化氮;脑缺血再灌;颈内静脉血;尼氏体;核截面积   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广泛生物效应的细胞因子,影响机体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两者在缺血再灌(I/R)损伤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颈内静脉血浆ET、NO变化与脑I/R损伤程度的关系,为临床判断脑I/R损伤程度提供一个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和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手术经过和脑I/R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在1%戊巴比妥钠30mg/kg+芬太尼10μg/kg静脉麻醉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保持PetCO2在35~45mmHg。全身肝素化后经股动脉置管,6导生理记录仪(Life scope 9日本光电公司)监测MAP、CVP、HR、PetCO2、ECG和鼓膜温度,利用电热毯保持鼓膜温度在37℃~39℃,经左颈内静脉逆行置管于颈静脉球处(约5cm)供采血用。按“六血管”式复制兔脑完全性缺血模型,观察期间静滴平衡液10ml/(kg・h)。

1.2 动物分组及采样时点 健康家兔24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8只,缺血15min后分别再灌30min(A组)、2h(B组)和4h(C组)。C组在缺血前15min(I0)、再灌30min(R1)、2h(R2)和4h(R3)四个时点,B组在前三个时点、A组在前两个时点采血。

1.3 观察指标 (1)颈内静脉血浆ET和NO含量检测及ET/NO比值计算:在各组各时点采血4ml测定ET和NO浓度。ET测定方法按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放免药盒说明书进行。NO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其稳定代谢产品NO—2的水平,试剂盒由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供。根据测定的ET和NO数据。将各时点值分别累计,再依累计值计算ET和NO相应时点比值。(2)组织学检查:各组在实验结束前取左颞皮层组织分别做HE、尼氏体染色,光镜观察。(3)神经元图像分析:用MPIAS—500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以0.199μm像素点长,在1.09×104μm2测量窗下测神经元的核截面积。以0.389μm像素点长,在4.22×104μm2测量窗下测尼氏体的平均光密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全部输入数据库,采用统计包(SPSS 10.0)做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颈内静脉血浆ET、NO变化 NO浓度在A组R1、B组R1及R2和C组R1、R2及R3均较同组I0升高,各组中以R1时升高显著,随着再灌时间延长,B、C组呈缓慢下降趋势。ET在A组R1,B组R1、R2和C组R1~R3均较同组I0时升高,而且B组R2的ET值>R1,C组的ET值R3>R2>R1,见表1。表1 颈内静脉血浆ET、NO变化(略) 注:与I0比较,△P<0.05; *P<0.0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