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纤维温暖寒冬】 发热纤维

随着气温骤降,御寒衣物成为消费热点,具有自动发热功能户外运动服装也开始进入市场

随着差别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功能纤维材料的更新换代,户外服装的防护能力显著提高。

由高新材料“护航”、融入先进科技元素的户外服装将成为未来运动服装细分市场潜在的最大获利点。

概念催热市场      近几年,参与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户外运动热的升温,带动了户外服装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

冬季从事户外运动要求服装具有很强的保暖性,由于保暖性与织物厚度密切相关,而户外运动不允许服装过于厚重,因此既保暖又轻便的服装成为市场新宠。

记者从国外媒体了解到,德国WarmX公司不久前就开发出了一种内置发热系统的内衣系列产品,该发热系统由极微小的银纤维织入针织物,与供应电力的小型充电电池构成一体,即使外界温度非常低,针织织物仍可直接让皮肤产生热的感觉。

据悉,发热纤维最早是由日本发明,是由具有抗起球性能的超细旦合成纤维在纺丝工艺中添加发热材料制成的,有涤纶超细旦、腈纶超细旦等种类之分。

发热纤维会因添加材料的异同及多少,使发热值在1~10℃范围内波动。

东洋纺、旭化成、美津侬等公司均有生产。

目前大部分的发热纤维如eks纤维、Softwarm纤维等都是日本开发出来的,这些微粒子金属氧化物吸收太阳以及人体放出的红外线,变成热能自行发热,主要应用在登山服、滑雪手套、滑雪衣服、高尔夫用毛衣等领域。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介绍说,传统的保温以阻止身体散热为主,发热纤维则是自行发热而温暖身体的一种全新材料,其吸水性远远超过其他品种纤维

“人的身体时刻都在呼吸,会随时散发出轻微的湿气,Softwarm可以吸收该湿气,并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热能,实现发热功能

”   据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面料研发中心主任程隆棣介绍,现在,全球知名时尚品牌都开始尝试在户外运动服装中加入科技元素,使其高端价位的衣服更具高性能的特征。

期待标准出台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如今,不少企业已经逐渐摆脱对国外企业的依赖,自行研发出了发热纤维

凯乐石公司今冬推出的极限发热内衣深受市场青睐。

然而,在发热纤维风行市场的背面,不难发现,部分企业所卖产品只是在搭发热内衣的顺风车,很多所谓的发热内衣并没有相关标识,对于内衣成分、发热温度也没有标明。

针对目前发热纤维内衣市场越发红火的现状,中针协和中消协有关人士表示,“一些企业确实引进了发热纤维,并将其加入到内衣的生产中,但不排除存在部分商家和产品跟风炒作的现象。

”   据悉,尽管发热纤维的研发成果在三年前已经有少量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原料受天然总量限制,产出的发热纤维很有限。

由于价格昂贵,一般发热内衣都是将少量的发热纤维搭配其他纤维制造的。

所以,即使是真正的发热内衣,它的温度上升也不可能非常高,一般能主动升温2℃至4℃。

记者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了解到,目前,发热内衣的国家标准即将出台,在标准发布之前,一律启用黄底黑字“发热内衣”标识。

另据悉,部分研发、生产发热纤维的日本厂商已经和中针协取得联系,表示希望对进入中国市场的该纤维使用状况互通资讯,并在检测技术上互相支持。

这可能会给目前到处“发热”的内衣市场带来规范的希望。

由“温饱”奔“小康”      无论在室内还是户外,无论是运动还是休闲,功能面料服装必不可少。

“从总体趋势而言,‘冬暖夏凉’是对功能面料的基本要求”。

上海南德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图如是说。

那么“一款面料具有多少功能才好?”他的回答是:“合适就好。

”近期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来自各知名运动功能面料生产企业汇聚一堂,展示充满魔力、具有花样功能面料

适合不同季节、不同用途、不同人群需要的功能面料争奇斗艳。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户外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对服装功能因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可能会有很多截然不同的要求,因此,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户外运动服装的总体性能还是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

记者了解到,今后,环保与时尚继续成为功能面料的努力方向,而持续的技术创新赋予功能面料千变万化的面貌,品牌建设也已成为功能面料企业提高附加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今,服装面料正在向多功能化、复合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如阻燃与防静电兼容、防化与透湿兼备等。

今后还将更多考虑减轻服装负荷、调节衣内微气候、进行抗菌加工等舒适性功能

除了传统的阻燃、抗静电领域,抗菌防臭材料、逆反射标志材料等新材料及加工工艺的陆续出现,也在不断拓宽户外运动服装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纤维原料向差别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发展。

功能纤维等高新材料引入户外运动服装领域,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应用技术,满足特殊户外运动需求,将是户外服装行业由“温饱”奔“小康”的一个关键。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