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和他的老师]穆青

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崇尚尊师重教,不仅有无数尊师的美谈佳话流传于世,也有数不清的不忘师恩的动人故事感人至深。

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光辉榜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堪称尊师的楷模。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新华社社长。

穆青一生深受两位老师的影响,这两位老师赵伊坪梁雷

学生时代的穆青,结识到这两位老师,不仅使他感到生活的快乐、生命的意义,还激发了他改造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创造性。

每当提起这两位良师,他都会眷念绵绵、情深意长,为自己的老师而骄傲,又为他们过早地牺牲而惋惜,让身边的人深受感动。

赵伊坪梁雷两位老师穆青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特征。

他们的身份虽然都是隐蔽的,但穆青相信他们一定是共产党,因为在穆青眼里,他们都是那么形象高大,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党的光芒。

事实正如穆青的猜想,正是这两位老师让他认识了党、走近了党、选择了党、热爱了党。

这种影响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像穆青一样的大同学子的心田,像阳光那样照亮大地,温暖人间。

当时,赵伊坪学校是训导主任,梁雷是教务主任,大同中学时期的这两位老师的年龄、个性、职务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共性,就是这两位老师都是正式中共地下党党员。

两位老师不仅向他传播科学真理,播撒信仰的种子,并为他指引了光明的人生道路。

二      综观穆青一生所走过的光辉道路,不难发现,他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大同中学风华正茂的经历,当年击楫中流、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的峥嵘岁月,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对他人生观及今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得益于置身大同中学

大同中学分为大同小学和大同中学

校长王毅斋,杞县人,他以德奥维也纳大学博士的声望和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身份,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创办了这所学校

学校里的中共党员都是博学多识、才华出众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部分都是由王国权介绍来大同中学教书的,除此之外,学校还吸引了一些左翼进步作家,如姚雪垠、师陀等,他们经常来学校讲学。

赵伊坪于1932年与在河南大学上学的王国权相识,王国权当时是开封的地下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接触过很多革命同志,后为躲避反动派追捕,在几位进步教授资助下,去了东京,1936年从日本回国,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离开延安到晋察冀一分区任地委书记,解放初期任热河省委书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外交大使,担任过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会长。

经王国权介绍赵伊坪来到杞县,并协助王毅斋筹建这所学校

之后,王国权又先后介绍梁雷、郭晓棠、王鸿儒、傅弧侣等来学校任教。

因此,大同中学如同当时中国的缩影,校内校外,一墙之隔,恍如隔世。

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残酷镇压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到处迫害进步民主人士。

唯有杞县大同中学,在党的领导下,各种抗日救亡运动能够蓬勃开展。

同学们读进步书刊、唱革命歌曲,积极进行抗日宣传。

大同中学是当时在黑暗年代里,出现于豫东平原上难得的一块净土,是阳光能照射到的一方圣地,如同陕北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根据地那样。

即便如此,从大同中学诞生那一天开始,这里就成了一片既听不到枪炮声也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生与死、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始终没有停息过。

大同中学位于杞县县城小西门内的关帝庙内,建校之初十分简陋,仅有二十几间老房子。

王毅斋校长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人,凭着他在社会上的声望,庇护着一批共产党人的活动,从而使得这所学校里容纳了很多进步师生,当时的中共杞县特委就设在这里。

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为让师生不忘国耻,牢记肩负收复失地的重任,各班的教室被命名为“乌苏里”“黑龙江”“哈尔滨”“松花江”等东北各地醒目的名称。

当时大同中学经济上十分困难,教师每月仅有几块钱的生活费,更不可奢谈工资、奖金。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却遇上了一批不计报酬、不怕吃苦的共产党人,这些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民族解放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培养出大批优秀干部。

大同中学从1936年末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输送到陕北参加了革命,1937年抗战爆发后,又有大批学生奔赴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这其中就有穆青和冯若泉,冯若泉后来当了董必武的秘书。

那时穆青等4个同学一起,离开了大同中学,离开了家乡河南,到山西临汾找到了彭雪枫同志领导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满怀激情地奔赴解放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到了1938年杞县沦陷的前夜,当时大同中学留校的学生,在党员教师的率领下,大部分参加了新四军彭雪枫的部队,或在当地党所领导的游击队中与日寇战斗,最后全校师生都走上了战场。

很多同学英勇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由此可见,穆青置身于这样的学校,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这所学校所给予他的濡染和熏陶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感同身受赵伊坪梁雷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悉心培育。

大同中学任教的教师有许多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共产党员赵伊坪梁雷、郭晓棠、傅弧侣、杨伯笙、王乐超等人,他们团结校内外的进步知识青年,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穆青说他的老师里最让他难忘的有两个,一个是赵伊坪,另一个是梁雷

因为这两位老师对他影响最大,师生之间交往最密切,除此之外,还有傅弧侣老师,这三位老师都曾经让他的心灵产生过巨大悲伤。

1938年秋冬,穆青随贺龙的一二○师在晋西北的敌后作战,接连得到两个不幸的消息:先是梁雷老师在山西偏关为掩护同志转移,中弹牺牲,接着傅弧侣老师在与日寇作战中,光荣殉国。

接踵而来的不幸消息,引起穆青无限的悲痛,也更增加了他对赵伊坪老师的惦念,他多么害怕再传来什么噩耗……然而,1940年下半年穆青从敌后回到延安,同几位老同学相逢时,这些老同学告诉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赵伊坪老师在山东壮烈牺牲了,穆青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但遍访山东的来人,最后证明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不幸的消息和赵伊坪老师牺牲时惨烈悲壮的情景,使穆青感到强烈的震撼,他怎么也没想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竟痛失三位老师

他们都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

穆青在以后的日子里,为纪念这三位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曾使用过“傅雨坪”的笔名写过文章,傅指傅弧侣,雨是梁雷(他又名梁雨田),坪就是赵伊坪

三      大同中学时期有一张很珍贵的合影一直保存至今,这是1936年底拍摄的,照片上有6个人,前排坐着3个老师,这3个老师分别是梁雷姚雪垠赵伊坪,后排是3个大同中学学生。

这张照片是在赵伊坪即将离开大同中学时,师生为留作纪念而特意拍摄的。

熟悉当时情景的人,见到这张照片,都会在如烟往事的历史画卷中勾起永不褪色的记忆。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形势进入新阶段,而此时的赵伊坪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迎接新的战斗。

他早已不能静着心思待在校园里,早已无法面对眼前的教书生活;他渴望翱翔在抗敌斗争的广阔天地,渴望奔赴抗日的最前沿。

为实现他报效祖国,救民族危亡于水火的宏愿,他要驰骋疆场,他要一展宏图,为党和人民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恰在这时接到了彭雪枫的来信,要他放下教鞭,到山东或华北找西北军开展兵运,唤醒士兵参加抗战。

他喜出望外,热血沸腾。

就在他离开大同中学的前夜,穆青等同学邀请几十位学生,会同梁雷老师姚雪垠老师,为他举行了一个欢送会。

这群进步教师和学生为躲避敌人的耳目,把欢送会专门安排在夜阑更深时分悄然地进行,在欢送会上,他讲了一个红灯笼故事作为临别赠言,这个故事是那么动人,是那么神奇,又是那么美妙,使在场的听众无不为之动容,以至于全场鸦雀无声。

这个故事以古老的神话传说为题材,使用寓言和象征的手法,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党在向他召唤,祖国在向他召唤,鼓舞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大家都能明白这个故事的现实所指和它的深刻含意,最后有人小声哼起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于是大家便一起唱了起来,庄严悲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后来姚雪垠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对青年群众讲过多遍,写成短篇小说《红灯笼故事》。

这个故事由苏联人译成俄文,收集在莫斯科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选》中,许多人都知道姚雪垠的《红灯笼故事》,但不知道它的雏形是赵伊坪创作的。

从《红灯笼故事》的诞生这个角度讲,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个不同寻常的欢送会,就没有这个不同寻常的《红灯笼故事》。

这个感人肺腑的佳作,是赵伊坪姚雪垠共同创作的华章,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黑暗的旧中国燃起的一簇火焰,是他们在沉闷的大地上发出的呐喊,是他们为唤起爱国青年走上抗日救亡战场而擂起的战鼓、吹响的号角。

这张照片上前排的3个人的分手,就是赵伊坪讲完了《红灯笼故事》之后。

穆青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写道:“自这次送别会之后,我再没有见到过赵伊坪老师,但他说的那盏红灯笼,多少年来,始终在我心中闪耀。

也就是打那之后,大同中学的几百名同学纷纷走上抗日前线,向着那红灯笼高挂的地方走去……”   这个故事神奇的魅力,就在于在黑暗的日子里,唤起多少听故事的人对那盏红灯笼的无限遐想和追求,在五颜六色中,红色代表热烈、浪漫、进取、辉煌。

红灯笼属于中国,属于中国人民,它与吉祥、幸福相伴,它和红星、红旗一样,辉映了华夏大地;它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照亮了一个时代。

四      在20世纪30年代那段漫漫长夜、凄风苦雨的艰难岁月,大同中学师生们以中原大地为背景,以大同中学为舞台,用青春和热血共同演奏了一曲曲探索真理、自强不息的旋律,唱响了一首首顽强奋斗、追求光明的英雄颂歌。

虽然大同中学抗敌爱国的革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然而周围环境十分险恶,大同中学的墙外就是国民党监狱,反动势力的无形魔爪时刻威胁着地下党和进步师生的生命安全。

那时大同中学师生们上街游行、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抵制日货,这些行动早已引起当局的注意和不满,他们为了把师生们高涨的情绪镇压下去,使用各种卑劣手段,其中一种就是恐吓,在大同中学校内外贴了许多“打倒共产党×××”,其中就有赵伊坪的名字。

在1983年《中共杞县地方党史大事记》里还记载着有人竟在赵伊坪的住室门外舞着大刀,威胁他。

他当然不会惧怕,他不怕杀头、不怕坐牢,更不怕恐吓。

他从1926年冬和彭雪枫一起参加北京南苑农民暴动,1927年经历过“四一二”白色恐怖考验,1932年在反动军队里搞兵运,为了党建立了武装游击队,还曾把自己说成“绿林”好汉,与土匪头子大碗喝酒,拜兄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将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威胁恐吓又能奈他如何。

正如1936年10月赵伊坪给著名作家师陀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很不喜欢那个隔壁就是监狱的学校

师陀,也是杞县人,又名芦焚,他应该说是一位大同中学编外的特殊老师,这位正直孤傲的老师也是穆青和他的同学们非常熟悉的。

1937年元旦,他在另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明天是考试的最后一天,准备三五天内动身回家,如果有路费的话。

这学期糟透了,平常日子过得很艰苦,到头来,一文莫名,真不知怎样自解,私立学校,照例困难,这里更甚,前天接一友人信,下学期我准备另打出路,说实话,我真想奋飞一阵。

”   雄鹰渴望翱翔蓝天,骏马希冀驰骋千里。

这是写信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透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到赵伊坪当时多么期待冲破牢笼,摧毁藩篱,多么期待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战场,多么期待迎接崭新的生活。

这就是他想离开大同中学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久后发生了“双十二”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

1937年初,齐鲁大地依旧冰封地冻,寒意未消,受党派遣,赵伊坪迎着料峭的春风,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踏上了这块土地,他运筹帷幄,他踌躇满志,他将在这块土地上播下中国人民抗御侵略的希望种子,他将在这块土地上点燃抗日斗争熊熊燃烧的烈火……   赵伊坪离开大同中学后,形势更趋紧张。

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到处迫害进步民主人士已经到了无以复加、愈演愈烈的程度,政治上的低气压简直到了令人难以喘息的地步。

学校不断受到国民党反动特务组织的监视和迫害,有两位进步教师先后被国民党秘密逮捕,梁雷老师的处境更加凶险,最后不得不被迫离开学校

穆青的记忆里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梁老师矮矮胖胖的身材,浓眉大眼,有些少白头。

平常老穿着一件破旧的长衫,衣着很随便,没有丝毫老师的架子。

教他们语文和史地,讲课极富吸引力,每讲到激动时,便辅之以各种手势;讲到悲愤时,又几乎声泪俱下。

他博学多才,讲课总喜欢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课文外的内容,要比课文本身丰富精彩得多。

常常是下课的钟声打响了,同学们还都不愿梁老师走。

课余时间,同学们把梁老师的小屋挤得满满的,总爱和他无拘无束地交谈。

听他讲国际国内形势,讲抗日救国的责任,讲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当时学生们都不知道梁老师是共产党员,但感到他所讲的都是真理,都是从梁老师那儿得到启蒙,开始树立革命理想的。

穆青永远不会忘记,当这位与学生朝夕相处、慈祥亲切的梁老师即将离开他们的时候,当梁老师含着热泪向同学们告别的时候,大家紧紧围住梁老师,一片哭泣之声的动人情景。

不久之后,穆青在一篇《迎一九三七年》的文章中写道:“1937年没有芬芳、没有花香,等待我们的将是弥漫全国的抗日烽火,将是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残酷的斗争!”   这篇文章发表没有多久,穆青就在开封姚雪垠的住处见到了梁雷老师

梁雷对他说:“我看到了你在报纸上写的《迎一九三七年》的文章,写得好,你说得对……”当时梁雷正准备赴山西抗日,就对穆青说:“你如果上不了学,可以到山西去找我,也可以直接投奔延安。

”   从此,穆青告别了他的老师,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在此一别,竟会成了永诀,化作了永恒的记忆,成为永久的怀念。

从此,他们共同投入到伟大的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事业里,投入到抗日战争的狂波巨澜的洪流中。

五      众所周知,穆青一向为自己有赵伊坪梁雷这样的老师而倍感自豪和骄傲,也被世人公认为是赵伊坪梁雷两位老师最得意的弟子,穆青尊师重教发乎之情,源自肺腑,不仅诉诸言,而且见诸行。

他不仅到梁雷牺牲地祭奠自己的老师,还多次表示要到山东赵伊坪的牺牲地去纪念和缅怀这位革命先烈,结果未能成行,化作永恒的爱、未了的情……   他一直有一个心愿,要为自己的3位老师,每人写一篇回忆文章,以示怀念和敬仰,并先后完成纪念梁雷烈士的《泪洒偏关》、纪念姚雪垠的《忆雪垠老师》、纪念赵伊坪烈士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愿望都得以实现了,可谓幸甚至哉。

他的这些文章,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教育后人的精神财富。

穆青之所以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与他特殊的人生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与他青年时期的引导老师密不可分。

赵伊坪梁雷老师穆青的榜样,那么穆青无疑则是当代青年的楷模!      参考文献:   1.《世纪的追思――怀念赵伊坪》,人民出版社。

2.《果园城记》,解放军出版社。

3.《姚雪垠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4.《穆青散文集》,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编校:郑 艳。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