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蛤蚧与其伪品鉴别] 蛤蚧唯品

1 正品蛤蚧   又名蛤蚧干,仙蟾,大壁虎,蚧蛇,为脊索动物门,爬行动物纲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始载于《开宝本草》。

马志谓:“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问。

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

最惜及尾,见人取之,多自啮断其尾而去。

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

李时珍谓:“蛤蚧因声而名”。

本品能补肺肾,止咳嗽,具有滋补强壮作用。

商品常2只合成一对出售,称“蛤蚧对”。

为广西特产药材,通常在5~9月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用布拭去腹腔血液,但不可用水洗。

再用竹片一条从下腭撑至尾部,使身体扁平,四肢顺直,以纱纸缠绕,用微火焙干,2只合成一对,扎好,应注意保存其尾。

本品呈扁平状,全体被银灰色鳞片

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1/3,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头稍扁,略呈三角形,两眼凹陷成窟窿,无眼险。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一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口内角质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散在黄白色或灰绿色班点。

腹侧呈灰白色,鳞稍大;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微显隆起。

四肢均具有五趾,趾间有蹼,趾底面有皱摺状突起的吸盘,除第一趾外,其余四趾均有利爪。

尾艮,上粗下渐细,扁圆形,呈现骨节。

可见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节。

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2 以个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上品。

蛤蚧的炮制,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

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

焙干后,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

(每蛤蚧10对,用黄酒250g)。

3 伪品蛤蚧   3.1 土蛤蚧:又名疣螈,为蝾螈科动物贵州疣螈除去内脏或未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产于云南的称红瘰疣螈,产于贵州的称贵州疣螈。

本品呈条形,除去内脏者无竹片支撑。

全长14~19cm,尾较躯干短。

头近圆形,较大而扁,头顶部有呈倒“v”字形的凸棱,中间下陷或有一瘰疣隆起,均为棕黄色或土黄色,头背及腹部其它部位均为黑褐色,并可见密生疣粒。

四肢短而弯曲,前足具四趾,后足具五趾。

趾上均无爪,尾侧扁而常弯曲,呈棕黄色。

气腥,味微咸

3.2 无蹼壁虎:为爬行纲晰蜴目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本品呈扁平状,长12~14.5cm,宽4.5~5.5cm,背面灰黑色,内面灰白色。

头颈部椭圆形扁平,吻鳞切至鼻孔,两眼凹陷成窟窿,口裂至近眼后角,掰开口唇,上下颌有细齿,舌前端有一浅裂缝。

躯干的腹面已剖开并展平,背面覆盖有细小的粒鳞,有疣鳞散在其问,正中有稍凸起的柱脊,两侧质较薄,略呈透明,颜色较中间为浅。

内面有椎节20余个,两侧肋骨细似白线,近柱处常被折断,胸部两端的肋骨线较长,相接成形成胸廓,其下的肋骨分开;前肢较后肢稍短,均有5个指趾,指趾端膨大,有单行皱裂瓣,先端有爪,常有黑自相间的斑纹,易折断。

3.3 壁虎:又称天龙,守宫。

壁虎科动物壁虎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

本品呈扁片状,全体褐灰色,体内多无竹片支撑,常将脊骨及肋骨连同肋膜剔离出体缘外。

躯干部宽4~6.5cm,略呈正方形,可见16~18对肋骨

尾长5~5.6cm,头稍扁,呈长椭圆形,吻端钝圆,两眼凹陷成窟窿,两颌内密生细齿。

剔出肋骨者背面呈薄膜质,韧性,半透明状,背部有褐灰相杂的斑纹

其间散有较大的黑褐色或灰白色的疣鳞。

腹鳞较大,圆形,覆瓦状排列。

四足均具五趾,有爪,具瓣状吸盘。

尾细,可见深浅两色的环节。

气腥,味微咸

3.4 红点蛤蚧:为鬣晰科动物蜡皮晰的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

本品从头沿腹部剖开,呈扁平状,全长约40cm,尾长约为头身长两倍。

嘴和头顶部的鳞片小,呈颗粒状,微具棱,胸腹部鳞片大,光滑无棱。

上下颚除密生细齿外,各有一对大牙。

体色和斑纹变异较大,背部一般呈灰棕色或棕黑色,布满灰红色或桔红色的圆斑,有的体侧由桔红色与棕黄色斑点相缀成条状斑纹;腹部呈黄白色,无斑纹

四肢各有五趾,趾底面无吸盘。

气腥昧微咸

3.5 西藏哈蚧:为鬣晰科动物喜山鬣晰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主产于西藏和新疆自治区,是一种地方性使用药材。

本品呈扁片状,或稍有竹片支撑。

头较小略扁。

全长34~36cm,尾长超过体长,有眼睑,吻鳞不切鼻孔。

头顶、躯干背面及四肢鳞较大,背鳞具棱,呈覆瓦状排列,且向两侧鳞渐细,颈鳞锥状,肋骨14~16对。

腹鳞呈斜方形。

全体暗褐色,四足似鸟足,爪较长,无蹼及吸盘。

尾较粗扁且较长,常盘卷于背上,不易折断;鳞片常刮去而显密集的小环状痕迹,气特腥,味微咸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