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主干闭塞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析及护理

作者:万新翠 杨卫红 秦社灵。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主干闭塞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及护理措施。 方法 回顾分析发病12 h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心电图。护理方法包括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心肌氧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结果 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aVR与aVL导联ST段抬高、aVR导联ST段抬高较V1导联明显等在左主干组均较其他各组更常见(P0.05)。aVR导联ST段抬高的发生率在左主干组高于其余各组,与前降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预测主干闭塞敏感性64%,aVR与aVL导联ST段同时抬高特异性98%。 结论 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及aVR、aVL导联ST段同时抬高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左主干急性闭塞。有效的护理可以辅助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死;左主干心电图      左主干闭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重,预后差,亟需早期准确诊断,同时积极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急性主干闭塞和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近端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旨在探讨早期急性主干闭塞中的心电图识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1998—2008年入院时经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且于发病12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107例,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左室肥厚或非梗死相关血管狭窄≥75%、心电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左主干11例,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者分别为40、26、30例。各组间年龄、性别、高危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全部患者于入院时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观察ST段在各导联的偏移情况。心电图走纸速度25 mm/s,电压1 mV。TP段为基线,以J点后80 ms测量ST段压低的幅度,≥0.2 mV 为判断标准;J点后20 ms测量ST段抬高的幅度,以≥0.1 mV作为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样本率的总体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样本率的两两比较采用分割法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0.2 mV预测主干闭塞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0%。aVR导联ST段抬高的发生率在左主干组高于其余各组,与前降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与aVL导联ST段同时抬高预测主干闭塞方面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98%,、37%。(见表1)      3 讨论   急性主干闭塞临床较为少见,多数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或发生猝死,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LMCA 组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0.2mv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1—2]一致。机制可能是前间隔基底部以及前侧壁基底部损伤电流的镜像改变。Kurisu等[3]报道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预测急性主干闭塞敏感性为88%。aVR导联ST段抬高预测主干闭塞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5%和73%。Kosuge等[4]报道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预测主干和/或三支病变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 、86%。故笔者认为在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包括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aVR导联ST段抬高可作为一项重要预测指标。Engelen等[5]认为前降支近端闭塞后,引起间隔基底部的缺血,导致了aVR导联ST段抬高。Yamaji 等[6]报道aVR导联较V1导联抬高明显是左主干闭塞的重要预测因子。Gaitonde 等[7]认为后侧壁基底部的缺血引起了aVR导联ST段抬高;当左主干闭塞时,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供血均受累,前壁缺血产生的心电向量与后侧壁基底部缺血产生的心电向量抵消,在V1导联上表现为ST段无偏移。本研究中aVR与aVL导联ST段同时抬高预测主干闭塞方面特异性最高(98%)。aVL导联反映了第一对角支供血的区域;在左主干阻塞时,该区域总是会受累[8]。因此aVR及aVL导联ST段同时抬高较单独aVR导联ST段抬高具有更高的特异性[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