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教授从肝心论治失眠的经验

【摘要】 杨秀清教授认为肝阳炽盛、邪火扰动心神肝肾阴虚心神失养是失眠发病的关键,将失眠分为肝阳炽盛心神被扰型和肝肾阴虚心神失养型,多从肝心论治,疗效甚佳。

【关键词】 失眠;肝;心;杨秀清

杨秀清教授出身中医世家,精研岐黄之术,行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杨老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其在中医脑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侍诊于侧,收获颇多,见老师从肝、心论治失眠,临床用之每每获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关于失眠的病因,历代先贤论述颇多,将其进行归纳,发病机理不外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停(水停、食滞)六端。近代学者也各抒己见,进一步地完善了失眠的病因病机理论。总览各家学说,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外感或内伤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阳不交为患,这是失眠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然而对于何为失眠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为何脏腑功能失调,莫衷一是。杨老师根据其临床经验,将失眠概括为两大证型:实证肝阳炽盛心神被扰型和虚证肝肾阴虚心神失养型。杨老师认为肝、心功能的失调贯穿病变的始终,肝、心乃其发病之关键脏腑。肝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主升,主动,肝火扰心为失眠之常见证型;心主血脉,藏神,以阳气为用,心神被扰或失养也是失眠之常见证型。在肝、心两脏腑中尤以肝为重,在临床运用时须详辨肝之虚实。一为肝之实火,如肝气郁结或暴怒郁怒,伤肝化火;“阳气烦劳则张”,工作繁忙,社会竞争激烈,加之恣食烟酒辛辣肥甘化火,也可致肝火渐旺,肝经郁热,上扰心神,而发失眠之症。其临床常表现为心烦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脉弦滑。夹杂痰饮食滞者可见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二为肝之虚火,“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中老年人肝肾之阴常不足,水不涵木,虚热内生,导致水不能上济于心,水火不能相交而导致失眠。其临床多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因此,杨老师在临床上采用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法或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法治疗失眠,可使肝火得宁或肝阴得补,心神得养,诸症得消。以下特举两则典型病案,以资印证。

1 案例。

例1刘某,男, 47岁,2008年1月11日就诊。自述因生意失败后导致失眠1年余,经中西医治疗后时轻时重,最近1周又因家庭变故失眠加重,随来杨老师处就诊。症见时寐时醒,入睡困难,每晚入睡约2~3 h,伴见头晕头胀、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诊为不寐(肝阳炽盛心神被扰型),治宜清肝泄热、镇心安神,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药用黄连10 g、柴胡10 g、栀子6 g、龙胆草12 g、黄芩9 g、生地黄9 g、半夏6 g、白芍9 g、生龙骨12 g、生牡蛎12 g、磁石20 g、合欢花15 g、夜交藤20 g、甘草6 g。7剂后,睡眠质量较前明显好转,每晚能入睡5~6 h,多梦之症已消失,亦思饮食。唯仍感头晕头胀、口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药已获效,治法不变,在前方基础上加天麻20 g、川芎10 g、葛根10 g,再服15剂,诸证消失。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