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设问解决式”教学的实践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完成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总体目标。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问题解决指的是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并且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抛砖引玉,供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沃土和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此外,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的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悬念式情境和冲突式情境等,不管何种表现形式的情境,其构建的思路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举例说明如何创设悬念式情境

例1.分数的初步知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人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引入新课。课前准备了苹果盘子,它们是本课需要使用的教具,共有4个苹果和2个盘子

教师:请同学们看情境一。这儿有4个苹果和2个盘子,现要求将4个苹果分配下去,使每个盘子苹果数相等,那么,每个盘子需要放几个苹果

学生:每个盘子需要放2个苹果。(教师板书:2)教师:请同学们看情境二。如果要求将1个苹果平均分配到2个苹果中,这时每个盘子能放多少个?

学生:每个盘子里被平均分配到半个。

教师:半个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一时陷入深思中,同时也一下子激发出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施问,最后进入悬念式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在趣中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践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亲自动手操作而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不易遗忘。因此,在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时,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学习。

例2.长方形的面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张卡片(规格为5厘米4厘米,不告诉学生长、宽以及卡片的面积大小),将卡片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办法测量出所给的卡片的面积。

很多学生采用了学具盒内的1平方厘米方格纸平铺满整个卡片的方法来测量卡片的面积。

教师:同学们,你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呢?

学生A:通过平铺1平方厘米方格纸的办法来测量,因平铺满整个卡片共用了20个1平方厘米方格纸,所以这个卡片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学生B:也是按平铺的办法,首先沿卡片的长所在处开始摆放,沿卡片长所在的边可摆5个1平方厘米方格纸,这时已经摆好的方格纸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需要摆4排才把卡片全部摆满,所以卡片的总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学生C:和学生B的方法类似,只是沿卡片的宽所在处开始摆放完后的方格纸面积是4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需要摆5排才把卡片全部摆满,所以得到卡片的总面积也是20平方厘米

教师:从刚才动手操作可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怎样的算式计算出来?

学生卡片的总面积是20平方厘米,可通过长乘以宽计算得出。

教师: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学生D:老师,通过尺子度量后发现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54=20(平方厘米)。

师生共同归纳: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在问题解决中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数学思想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被学生所掌握和认识。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运用和创新。因此,需要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下例通过平均分教学内容阐述如何在问题解决中渗透函数思想。

例3.平均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师:如有15个奖品,请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平均分

学生:3个,5个,15个。

教师:当3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5个。

教师:当5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3个。

教师:当15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奖品?

学生:1个。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什么没变,什么发生改变了?

学生能发现这样的情况:要分的奖品的数量没有改变,平均分的人数改变了,那每个人能分到的奖品数量也改变了,即相同的数量平均分,如果参与分配的份数越多,每份能平均分配到的数量就越少;反之,相同的数量平均分,如果参与分配的份数越少,每份能平均分配到的数量就越多。这无形中渗透了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大,商越小;反之,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的函数思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