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孝道文化的渊源探析

乔敬修。

摘要:清丰县是全国唯一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孝道文化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素有“孝道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唐代顿丘城(遗址在清丰县城南)设广孝坊,明代在县城南关外建有隋孝子张公祠,清代在县城建有清贤祠,以列表乡里孝贤名士。本文综述了清丰孝道文化的发展、传承脉络,以及对于新时期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情操、行为准则的冲击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孝道文化;传统文化;渊源;探析

中图分类号:F42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18—02。

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清丰,古称顿丘。春秋属魏,汉置顿丘郡,鲁峻、曹操因举孝廉而任顿丘县令。唐大历七年因境内有隋孝子清丰门阙,朝廷析顿丘、昌乐(今南乐县)之四乡置县,钦定为清丰县,沿袭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清丰人民自古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崇尚孝道,行孝敬老蔚然成风,孝道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有“孝道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忠孝出于孝悌之门”,唐代名将顿丘人南霁云平定“安史之乱”,断指罢宴,壮烈殉国,在原县城北关外,建有南霁云庙,与张清丰祠遥相呼应,清丰也因此而“忠孝贯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作为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染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清丰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诞生和发展了其独具特色的孝道文化。上古时期,清丰位于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龙乡”——濮阳的中心区,是黄帝、帝喾、颛顼、尧、舜等华夏祖先们重要的活动地区。黄帝长子立嚣青阳氏邑于顿丘

舜生姚虚(今濮阳东),住南河、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其孝行感动天帝,“孝感动天”的故事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中华二十四孝”之首。舜继尧位、孝行天下,清丰顿丘)与濮阳近在咫尺,孝行之风盛传。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至卫都(濮阳顿丘一带),广传“仁孝”,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生活于卫国的孔子弟子子路、闵损等,深受孔子孝道思想的感化。“子路负米养亲”、“鞭打芦花”的孝道故事广为流传,分列《中华二十四孝故事》之二、之七。清丰孝道文化伴随着濮阳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并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

自秦代以来,历代官修正史立有《孝义传》,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汉王朝提倡“孝治天下”,设立察举考试的孝廉制度。西汉儒学家、易学家顿丘人京房,字君明、孝闻四方,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举为孝廉,成为清丰孝行的一代典范。

东汉时期,鲁峻、曹操被举为孝廉,后任顿丘县令。

晋人吴猛,生于东郡(古顿丘一带),八岁懂得孝敬父母,每逢夏夜,坐其父床前,為父吸引蚊虫叮咬不与驱赶,留下了“恣蚊饱血”的千古佳话。

南北朝始,“不孝”被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进一步推动了中原地区及清丰孝道文化的巩固与发展。

顿丘人张清丰,终身以打烧饼为,虽一世清贫,但他善待双亲孝行,在当地广为流传,生开皇年间被举为孝廉,为侍双亲终未出仕,一世清贫,善事父母,孝行为远近所敬仰。乡人为纪念他,建有“隋孝子张公祠”,他所在的村子也更名为“清丰店”。

清丰韩村乡出土的唐代张德琰为其父母敬造的弥勒佛像,为清丰孝道文化提供了又一古老的历史佐证。

宋元时期,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进入了社会道德规范的范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华夏传统文化

明清时期,清丰记载孝道的史籍以及散见于民间的族谱、家训等,均是清丰人民孝风、孝俗、孝行的集中体现。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丰葛氏“割肉孝姑”,朝廷赐匾“纯孝可风”,并对时任县令、村官晋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柳格乡后士子元村的大孝子刘永之,往返清丰、新疆,步行数万里,历时四年,终使其父魂归故里,朝廷赐“万里归亲”御匾以彰其孝。纸房乡大什字村的孝子赵文炳,因无力厚葬双亲,为解心中之愧不断为父母坟茔添土,日积月累,堆积而成“赵氏孝子坟”。

伴随着清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生息,孝道已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人们深厚的心理情感,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清丰孝道文化,她穿越千年时空进而对清丰大地乃至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在清丰大地留下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孝道文化遗迹及建筑:

一、张清丰碑亭及石刻塑像。

清丰孝子祠碑,原在县城南关外,张清丰孝子祠前,明代石刻已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清丰县民国政府县长李荣谦,重修孝子祠,并立石以记之。碑额正面为“文王访贤”,背面为“捕鹿乳母”浮雕图案,碑阳为河北省教谕李金藻楷书“隋张清丰孝子祠”七个大字,碑阴为金守让撰文,岳宗鹏书丹的张清丰事略,梯形碑座正面雕有麒麟送子。“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公祠被毁,碑被乡邻悄悄埋藏,1988年才得以重见天日。1989年夏秋之交,移立于县城东北角街心花坛内,同时修建清丰亭。1997年在亭北立张清丰石雕站像一尊,成为清丰县的标志性建筑。

清丰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通高10米,砖木结构、顶部梁枋板为松木结构,上复黄色琉璃瓦。脊上分别置有仙人、鱼、神兽。尖部置宝顶,面南重檐处高悬书法家孙聚五手书“清丰亭”金字匾,亭上部内枋板彩绘有“张清丰孝道故事”和花鸟山水等图案。

清丰石雕像为花岗岩质,方形底座。正面镶嵌磨光青石,东面北面分别雕刻“头炉烧饼敬娘亲”、“蠢山降香佑母”、“举孝廉累召不仕”等事迹故事。上层基座为梯形,用青石砌就。正面有“隋孝子清丰”6个大字,基座四周为青石栏杆,石栏板上分别线雕“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二十四孝图。张清丰站像高3.8米,身着隋朝长袍,面目忠厚,神态慈祥,左手持烧饼隐于袖中,右手出两指示意孝敬双亲

二、石雕弥勒佛像。

石雕弥勒佛像,2002年清丰县韩村乡杨韩村出土。头像为汉白玉质。施螺发,圆脸稍长,重额。上身袒露,胸微鼓,腰较细,身披搭肩右袒式袈裟,柔软贴体,衣褶从左肩下垂,雕刻自然流畅。在台座下部右侧和背面有铭文:“大周万岁登封元年三月十五日顿丘县佛弟子张德琰为已过父见存母敬造弥勒像一区合家供养”。

三、“纯孝可风”匾。

“纯孝可风”匾,木质。清光绪年间,本村有割肉孝姑,光绪皇帝钦赐匾额:“纯孝可风”,匾心为5块木料拼起,现缝隙暴露,金字青底黑框,“纯孝可风”四个大字从右至左横排,“孝”与“可”中间位置的上方,盖一大印。右边有竖写的三行小字:“清光绪十五年,清丰县事江口为张生贤之妻葛氏割肉孝姑奏请,钦命北京顺天府学院大人周蒙赐”。左边落款:“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中旬恭立。”。

四、“万里归亲”匾。

万里归亲”匾,木质,黑底金字。从右至左书“万里归亲”四个大字,两边为“赏戴花翎军机处行记特授大名府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荣花翎同知卫置理大名府清丰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十次卢为刘永之万里归亲”。

五、赵文炳孝子坟。

赵文炳孝子坟,位于清丰县东纸房乡大什字村东北角,因本村有清代孝子赵文炳而得名。原坟高丈余,直径20多米,坟前建小庙,四周柏树成荫,香烟缭绕。后因历史及自然原因,其它被毁。现仅存坟高2.5米,南北長10米,东西宽7.5米。

清丰孝道文化及建筑遗迹,不但对于研究隋、唐以来中原地区孝道文化的发展、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佐证。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孝乃德之本,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仁十四孝》元·郭居敬.

[2]《清丰县志》(民国三十一年).

[3]《清丰县志》(1990年).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