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目和呈现方式对时距估计的影响] 血片估计WBC数目

摘 要 采用口头估计的方法,考察刺激数目呈现方式时距估计影响

时距估计的平均值、准确性和变异性为指标,结果表明: (1)数目多少影响时距估计的平均值和准确性数目少引起低估,数目多导致高估,数目多少与时距长度一致时,准确性高。

(2)呈现方式影响时距估计的变异性,同时呈现时变异性最大: (3)数目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呈现时,数目影响时距估计

(4)随着时距的增加,时距估计的平均值由高估向低估,准确性由低向高发展。

这表明时距数目在心理表征上存在连接,数目呈现方式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影响时间加工

关键词 数目,同时呈现,固定频率,变化频率时距估计

分类号 B842.2      1 前言      刺激的数量影响时间加工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数量既包括刺激包含的数目,也指阿拉伯数字、英文数字单词等数字代表的数量大小,本文用数目表示刺激的多少。

以区别于数字暗含的数量意义。

Arlin呈现不同数目的图片,要求儿童复制这一时距,发现数目少的图片,人们低估其时距,反之引起高估。

其他研究者也发现,短时间内,刺激数目时间判断正相关。

但是时间加工受到时间长短、间隔、顺序、刺激的数量、刺激的可记忆性以及个体的认知、情绪、健康及人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中刺激数目刺激的性质、加工水平等因素共同引起的任务难度和复杂性影响加工成绩,而单独的数目时间加工的作用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时间数目两个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相继提出模式控制模型和量化理论,认为数目加工时间加工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

例如Dormal等用Stroop方法,发现同一刺激连续呈现,当刺激数目多少与时间长短一致时,被试在比较时距长短的任务中,反应时更快,数目时间长短不一致时,反应更慢用。

当不同数目刺激以不同的时距同时呈现数目影响时间加工

Xuan等在实验中,短的时距呈现1个或2个数目,长的时距呈现8个或9个数目,短长时距比例为1/1.25,发现数目越多,被试判断该时距越长。

无论数目以连续还是同时的方式呈现数目都干扰时间加工

在人们从事时间估计和心理算数的双任务作业中,时间加工和算数任务还存在对称的干扰。

这些研究表明时间数目可能具有共同的表征系统。

但是。

数目相同时,连续和同时呈现是否对时间加工影响一致,仅有一篇这方面的研究㈣,Droit—V0let等用两分法首先让被试辨别标准刺激为4/10或8/20的时距(单位为秒)或数目(单位为个),时间任务中。

要求被试判断比较刺激与短或长时距相似,数目任务中判断比较刺激与少或者多的数目相似,时间任务和数目任务为组间因素。

刺激以同时或无节奏规律的连续方式呈现,发现当刺激连续呈现时间任务和数目任务的主观平分点、韦伯比例更相似,数目的不同呈现方式加工机制上的差异可能受到注意捕获的影响,当刺激连续呈现时,被试需要不断跟踪刺激并对其进行累加,因此判断难度增加。

由于研究采用3秒以上的时距,成绩可能受到记忆、数数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连续刺激的无规律呈现可能影响事件的组织结构,进而增加了任务难度。

刺激呈现方式时间加工影响仍需深入探索。

本研究中拟探索性地比较数目的多少及呈现方式两种因素对时距知觉的影响,考察数目影响时间加工,这种影响是否受到同时呈现、固定的频率以及随机变化的频率影响

探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能进一步揭示时间数目在心理表征上的关系。

2 方法      2.1 被试   从西南大学选取大一到大四的学生,10名女生,9名男生,年龄在20—24岁之间,所有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均得到适量报酬。

2.2 刺激材料   同时呈现时,白色正方内出现2个、4个或8个红色实心圆,正方形大小为2cm×2cm,红色实心圆的直径为0.4cm—1.2cm,数目不同时,实心圆的大小不同,但实心圆的整体面积相同,每种数目条件下,实心圆大小相同。

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中,红色实心圆的直径为1.2cm。

固定频率时,刺激间隔是刺激呈现时间的两倍,因此每个数目以固定的频率呈现

变化频率时,刺激间隔和刺激呈现时间是不同的,并且刺激间隔与刺激呈现时间有部分是相同的,例如第一个刺激呈现125ms,第五个和第六个红色实心圆的间隔也是125ms。

每个被试在完成实验任务后填写一份问卷。

2.3 实验设计   实验为3(呈现方式:同时呈现、固定频率、变化频率)×3(数目:2个、4个、8个)×6(时距:700ms,840ms,1000ms,1160ms,1296ms,1456ms)的被试内设计。

2.4 程序   采用E—prime软件编制,仪器为17英寸彩色显示器,刷新频率为75Hz,被试距离电脑屏幕为50cm。

试验分为三组,每组只有一种呈现方式,三种呈现方式被试问采用拉丁方顺序平衡,即同时一固定频率一变化频率、固定频率一变化频率一同时、变化频率一同时一固定频率三组各有1/3的被试参加。

每种呈现方式中都有辨别、练习和正式实验三部分,辨别中呈现1000ms的时间,不要求被试反应,被试认为自己能辨别1000ms时进入练习阶段,练习是为了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不提供正确时距的反馈。

呈现8次试验。

正式实验中,刺激呈现数目随机选取2个、4个、8个之一,时距随机选取700ms,840ms,1000ms,1160ms,1296ms,1456ms之一,刺激呈现完后,立即出现输入框“请输入估计时间”。

指导语中告知被试数目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无关,要求被试忽略刺激数目,输入的时间范围在500ms—1700ms之间,被试可对输入的数字进行修改,确定后请按“En―ter”键进入下一次试验,试验间隔为1500ms。

每种呈现方式中,有18种试验条件,每种条件重复10次,试验条件重复5次时,被试自己调节休息时间(约2分钟),呈现方式之间被试也休息2分钟左右。

整个实验大约需要60分钟。

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填写一份问卷,包括三个问题:在实验的三部分中,哪部分的估计更容易,为什么?当红色实心圆一个接一个连续呈现时,是否感觉到它们呈现的节奏,并利用这种节奏来估计时间?当红色实心圆没有节奏地连续呈现时,您是否利用其他方式估计时间,如果有,请说明。

2.5 数据分析   根据计算机自动记录的原始数据,删除低于500ms和高于1700ms的极端数据,计算每个被试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剔除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然后采用SPSSl5.0和SigmaPlot10.0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刺激数目呈现方式的方差分析   研究的统计指标包括3种,时距估计的平均 值、准确性和变异性。

时距估计的平均数上,呈现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2,34)=1.09,p=0.35,数目的主效应显著,P(2,34)=20.62,p0.05)。

准确性用误差比率表示,由估计时距减去目标时距所得的误差,再除以目标时距所得。

方差分析显示,数目的主效应显著,F(2,34)=19.52,p2为校正后的值。

如图所示及对线性方程计算表明,数目越多,估计时距越长。

数目时距成正相关。

呈现方式不同时,时距估计平均数的线性方程见表2。

对三个线性方程求交点得出,当x=1969ms时,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估计时距相等。

当x=1400ms时,三种呈现方式的差异最小,之后三种呈现方式出现分离,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的差异继续缩小,直到1969ms相交。

数目呈现方式时距估计准确性与平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时距短时,小数目准确性高。

时距长时,大数目准确性高:随着时距的增加。

准确性提高。

4 讨论      刺激数目显著影响时距估计的平均值和准确性,但这种影响也与刺激呈现方式有关。

呈现方式影响时距估计的变异性,变化频率的变异性最小,同时呈现的变异性最大。

时距估计的变化趋势上,短时距高估,长时距低估,随着数目时距的增加,三种呈现方式的差异减少。

刺激是同时呈现时,数目的多少对时距估计没有影响,这与已有的研究不一致㈣,却并不矛盾,因为在Xuan等的研究中,当数目时距一致时,反应时更短,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延长。

本研究中当数目时距一致时,准确性更高,说明时间数目在在心理表征上存在连接。

在连续呈现时,数目的多少显著影响时距估计,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估计的平均数上都显著高于同时呈现

原因可能是刺激连续呈现时,机体的唤醒水平增加,内部时钟节拍器运行的速率加快,因此累加器中脉冲的数目增加,导致高估;而当刺激同时呈现,即使被试不能完全忽略刺激数目,也能把较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时距,因此数目影响较小,准确性提高。

相比同时呈现,连续呈现时机体唤醒水平的增加也减少了时距估计的变异性,   而为什么不管数目多少,三种呈现方式条件下都出现短时距高估,长时距低估,随着时距数目的增加,三种呈现方式的差异减小。

原因可能有点,一方面,根据闪烁开关假说(flickering switchexplanation),在起搏器一累加器中,开关不是以全或无的形式运作,而是处于一种时开时关的闪烁或震荡状态,被试需要不断的注意刺激,使得脉冲进入累加器,如果注意转移或不足,开关就自动的断开,导致低估。

时距短时,对刺激的注意或唤醒水平增加,开关开启的越大或打开的频率越高,因此有更多的时间脉冲,导致时距高估,当时距较长时,人们难以保持稳定的注意状态,开关断开的次数增加。

损失的脉冲更多,导致低估。

但是这一假说不能解释长时距条件下准确性提高的现象,因为时距越长,开关断开次数增加,估计时距应该更不准确,结果却是随着时距增加,准确性提高。

另一方面,1秒内的自动计时和1秒以上的认知控制加工具有不同的计时机制,根据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物理刺激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影响时间知觉的自动加工,认知因素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时间知觉的控制加工

时距的知觉为自动加工,更容易受到视觉中刺激数目影响数目越多,估计时距越长:而当加工时距(大于1000ms)时,认知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被试不仅能忽略无关的刺激数目影响,而且能对整合不同呈现形式的总时距,因此低估比高估的数值减少,并且时距估计准确性也提高,变异性降低。

因此分段综合模型能对结果提卅合理的解释。

研究还比较了连续呈现时,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时距估计影响,结果发现两种呈现方式估计的平均数、准确性和变异性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动态注意理论(Dynamic Attending Theory)不一致1141。

根据动态注意理论,刺激以固定频率呈现时,刺激具有一定的节奏和组织结构,应该判断的时间更准确,但结果与此不符。

被试的问卷回答进行分析表明,虽然人们能感知到这种节奏,但并没有以这种节奏来估计时间,他们主要以内在感觉到的总时间估计时距,两种呈现方式在2000ms左右重合。

这些结果表明在时间知觉的范围内,当时距在1秒内时,时间加工受到数目呈现方式等物理刺激影响,物理刺激不同,人们对其时距加工存在差异;随着时距增加,注意、记忆等认知控制因素其中更主要的作用,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物理刺激的干扰,单独加工时距

但是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时间加工受到动机、经验、计数策略、人格等更多因素的影响数目呈现方式时间加工影响可能并非呈这种动态趋势,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5 结论      (1)数目不同的刺激同时呈现影响时距估计,而连续呈现时,不管固定频率还是变化频率数目时距估计具有显著影响

(2)刺激连续呈现时,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之间没有差异,说明时间知觉范围内,事件的组织结构不影响时距估计,人们能对离散刺激的总时距进行准确的整合。

(3)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

数目呈现方式时距估计影响机制不同。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