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外交战略的核心思想被广泛而深刻的提出,并且引导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分别体现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探索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引。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优秀传统文化关联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8—133 —03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习近平在2016、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全世界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主张有利于破除“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妖魔化和歪曲化中国形象的论调,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这一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学习和掌握两者的内在关联,为我们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理论宝库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共同体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oinonia,原意是指团体、同盟、关联等。

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语境中,城邦有共同体之意,城邦里的公民相互合作共同生活,此时的共同体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

滕尼斯从社会学角度将人类群体生活分为“共同体”和“社会”两种类型,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生活。

”鲍曼认为,共同体是安全和谐的象征,并将共同体与个体置于矛盾之中,他极力主张个体自由,要求再造“真正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体的发展经历了本源共同体―虚假共同体―真实共同体三种形式。

共同体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它有着外延宽泛的共同体范畴,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等,在“共同体”前加上“命运”则带有明显的血缘色彩,体现出中国人的人文情怀。

2015年9月习近平从政治、安全、文明和生态等多方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打造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简单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全世界人民同住“地球村”,彼此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共同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项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从理论上来看: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指导;其次,中国结伴而不结盟的思想为其提供价值指南,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不结盟政策的重要体现;再次,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出指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积极主动加入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并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最后,中国现代化外交理论和实践同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经验。

从实践上来看,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世界和平发展的实践、中国和平崛起的实践以及中国现代化战略新布局的实践,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有助于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进一步厘清二者的界限。

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自身印记。

中国文化从地理概念来说是指中国版图上的文化,从文化概念上来理解,她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文化有着物质、制度和精神等诸多层面,包含着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等文华实体。

我们在认识传统文化时要将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相区别,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

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限进行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鸦片战争”说,二是“清朝”说,三是“五四”说,这三种观点分别将1940年以前、1911年以前、1919年以前的文化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传统文化等同于过去的文化,否则就会导致任何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研究也将陷入混乱。

《说文解字》将“优”释为“饶”,即饶裕之意,另外“优”还有“优胜”之意,如《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秀”有样貌或者才华出众之意,“优秀”意即出类拔萃。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文化元素中内涵丰富并且出类拔萃的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的评判标准可以从价值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价值性标准需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性质和超越民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自信,为开启中国梦凝聚共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对促进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将其中陈旧的内容加以改造,以适应时代发展,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增强其感染力和感召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我国作为崛起的大国自觉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举措,也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淀着丰厚的处世哲学和治理观念,同当今社会的全球治理思想存在着关联耦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蕴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指导。

中国古代先贤强调“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视野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理念,对当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借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宝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蕴“和而不同”的思想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演讲,总结了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提出关于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主张不同文明之间要取长补短,交流借鉴。

习近平引用《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中名言,即“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阐明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有地域和特色之别。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世界上有不同的种族、宗教、肤色、服饰和语言,我们应该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营养,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中国一直秉持着“世界和平”的理念。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积极与周边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交往关系。

追溯“和”文化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禹时代,中国先人尝试从阴阳太极中解读如何协和社会、协和万邦。

孔子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又如《论语?学而》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另外,“和”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哲学基础的。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和”文化中的精华,在多个场合宣扬“和”文化,而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提出和平发展是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有句古训“国虽大,好战必亡”,中国历来主张和平共处。

中国曾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和”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秘诀。

中国主张要合作不要对立、要和平不要冲突,超越冷战思维、摒弃零和博弈思想,抛弃“意识形态挂帅”。

结伴而不结盟是我国对外关系长期奉行的交往观念,并在此观念指引下,中国与世界上众多国家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的“朋友圈”不断壮大。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真诚的希望与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共同居住的“地球村”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通过首脑外交、文化艺术交流、媒体交流、观光交流、地方政府间合作等方式加强交流合作。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以“和平、和合、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从而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美好愿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天下为公”的思想   中国自古提倡“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礼记?礼运》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即为“仁道。

道家主张“大同”思想,万殊归一,物我一体,人与天地同气,天人合一”。

大同社会,呈现出平等、自由、民主的风貌,大同理想与小康社会作为儒家勾勒的和谐社会理想的美好蓝图,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意义。

大同政治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平等、自由和民主,社会和谐是大同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古代先贤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是中华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人民希望与世界其他各国联合起来,共同过上好日子。

中国人基于“天下大同”思想而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如秦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统一,是中国人民向往和平,期盼国泰民安的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是全球治理原则的核心理念,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

《天朝田亩制度》中肯定了平等、和平、和谐的大同思想,康有为写下《大同书》,解释了大同思想,孙中山第一次将大同思想称为“大同主义”,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将共产主义和世界大同等同看待。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70届联合国大会上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对先贤思想的传承,也是中国怀柔天下的体现。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从古到今,那些崇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和各种霸权主义的国家,最终损人不利己。

我国一直坚决反对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不道义行为,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赢者通吃,主动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尊重各国的合理关切,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思想,爱好和平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成为当今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思想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得益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红利,并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人类命运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欢迎世界上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具有相通性,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情,将伦理人常渗入国家治理模式甚至扩展到国际交往领域。

国与国之间交往,在于亲和、真诚、互惠,在于将心比心,自己不乐于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国,比如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嫁就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些污染转嫁包括大气污染转嫁、水污染转嫁、固体废弃物转嫁等,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变成了“己所不欲,硬施于人”。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努力将文化自信拓展到到文化他信?用妫?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戏唱,有路走。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反对战争,这是对“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一直讲求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所以我们有资格说文化自信,这也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2]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4]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作者简介:   苏苗苗,女,安徽长丰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