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的六大动因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中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海外并购机遇

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在2009年已经开始强劲反弹,欧美的资产价格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值的角度都处于低位。

许多西方企业需要筹集新的资金―特别是金融服务领域内的企业;除此之外,汽车业及自然资源业也有此需要。

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由于资金需求不断上升,企业对于潜在的中方投资者的态度明显由以前的冷淡变得热情。

下载论文网   中资企业并不缺乏海外扩张的机遇,但挑战无处不在。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但相对于美国、日本及欧洲等更发达的经济体,中国仍保持着其增幅优势。

面对如此强劲的国内增长机遇,为何要走向海外?事实上,走出去的原因众多,但成功的关键却在于个别企业能否确定哪些是对本身企业相关的因素。

一宗海外交易可能出于以下六个潜在的战略动机,而每个动机对如今的中资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借鉴意义。

获得新的增长机遇全球许多企业在面临国内增速放缓时,都会将眼光投向海外,以寻求更多的增长机遇

另外,如果他们只致力于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则可能会面临许多反垄断方面的限制。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西方企业进入中国的原因。

然而对于希望“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企业希望尽早进入新兴的发展中市场(如非洲、中东等地),以树立牢固地位并引领市场发展趋势。

扩大规模 海外并购者可能会寻求在主要市场上树立地位以实现运营的规模效应。

这一点对于来自本国市场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并成为从汽车到电脑等一系列产品在全球数一数二的市场时,扩大规模这一动机中资企业而言意义不大。

尽管如此,长远来说,中资企业希望在美国、日本以及不断整合的欧洲市场中扩大规模

扭亏并增值有时候,跨国并购发生的原因是:相对较强的企业看到某个竞争对手绩效不佳。

认为自己可以收购和整合其业务,并扭转绩效。

这就是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的初衷。

而菲亚特目前则正在与通用汽车及克莱斯勒讨论对部分业务进行类似的并购重组。

理论上,中资企业相对较强的实力和盈利能力可令并购成为良机。

但实际操作上,当面临考虑通过哪些“手段”来确保成功时,“良机”的吸引度可能大打折扣。

原因在于并购在很大程度上充满着很高的风险。

例如,上汽集团在对韩国双龙汽车的并购中就遭遇到了许多挑战。

而唯一的例外的是对自然资源类资产的并购,这是基于中国、印度以及全球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大家相信资源价格将在不久之后再次被推高的这个大前提下。

这种并购带来的也只是价值上的“扭转”,无需运营及管理经验就能带来收益。

从根本上而言,这是一种基于市场时机选择的投资,利用中国的资本实力从长期资产价格必然上升的趋势中获益。

获得稀缺资源事实上,增长、规模和扭亏等皆不是中国企业进行并购的主因。

支持中国的战略目标――确保能源、基础金属、稀有金属等以及其他众多商品的稳定供应――才是目前海外并购的主要初衷。

对力拓等企业的控股或参股除了能在商品价格复苏时带来获益的良机外,还能为所需原材料的供应提供除现货市场上采购之外另一种保障方式。

当认识到商品买卖将在市场上不断继续后,随着情况的发展,这些投资能为更深层的合作和发展提供选择和灵活性。

这种并购不仅有助于提高与不同利益相关人及市场参与者间的了解程度并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市场带来更多动态信息和深入见解。

获得能力及市场知识这是目前最有意义的并购动机

例如,吉利最近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公司,以提升其在中国的变速器生产能力。

同样,中国银行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以建立其在飞机租赁领域内的专业经验。

更为广泛地来看,收购外国企业是在另一个市场中立足的契机,能令企业可以掌握不同的客户需求以及不同的运营方式。

这与西方企业在华设立初步机构有许多相似之处。

动机清晰地定位于建立能力而不是规模时,这种决定便成为设定并购规模的重要指导方针。

此类交易通常规模较小,因此更易于控制和整合。

紧跟客户随着部分中资企业不断跻身国际市场――无论是否采用并购方式――这为这些企业的供应商带来建立类似分布的机会和需要。

通过并购和投资可以带来所需的能力和地位。

例如,工商银行在南非标准银行中所持有的20%的股份为中非贸易和业务拓展提供了一个支持平台。

这种并购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理解在哪些地点做哪些活动,可使自己的客户从一个重要的中国企业客户变成一个在全球均有价值的客户

总而言之,“走出去”有许多可能的动机

关键在于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从注重实效的角度析哪些动机切合实际,然后全面地考虑是否具备所需的手段来实现目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