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存大道] 大道和谐酒

湟源,是一片古老神秘的土地。

岁月悠悠,人文更新,沉淀了一份十分深厚的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经纬天地,令人惊叹。

其中的酒文化湟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独具,值得评说。

湟源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产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战国策・魏记》载:“昔者帝女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

”晋江统著《酒诰》曰:“酒之所兴,肇之上皇。

”这些带有传说色彩的记载,说明了酒的古老,而且与青藏高原有关,因为黄帝一族出之甘青地区;在青海的卡约文化遗址中,曾出土酒杯一件,为彩陶中罕见之物,说明了3600多年前,青海的先民们已酿酒了。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昆仑其中多白玉,是为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屈原在《九章》中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

”这玉膏和玉英是同一物,即以玉为辅料的酒品。

《穆天子传》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

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台之上。

”《竹书纪年》、《史记》等书籍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说明这是一则正史。

穆王和西王母相传在瑶池(青海湖),相互行王者之礼仪;主尊客雅,宾主唱和,兴觞相庆,情真意切,留千古佳话。

这可能就是湟源文化的源头所在。

因为湟源曾是西王国的中心地带,宗家沟大型石窟群即为西王母早期的石室。

《汉书》记:“临羌有昆仑山”(今野牛山)。

《汉书・地理志》记:“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

”这种表述方式从古延用至今,即由近而远。

即宗家沟石窟群――青海湖――茶卡盐池。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已有基本的共识,不再细述。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穆王与西王母相会之处,正是古代临羌地域之内。

另外,在湟源大华卡约文化遗址出土黄帝四面铜杖首、犬戏牛权杖首、鸠首杖首、多面铜镜等文物,都是3600多年前象征至高王权的文物,可作为上述推论的佐证。

所以说,二位君王在此地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桩关于酒俗的事,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

汉开河湟,湟源纳入汉帝国版图。

湟源成为汉羌文化、农耕与牧猎文化交汇之地,不断有各民族的人迁徙或屯军湟源;特别是明清之际,有大批山西、陕西的人到湟源经商,成家立业,便将秦晋酒风流播到此地,又和原居民蒙藏酒俗、民俗交流融合,形成了湟源文化的多元性,和而不同的独特性。

特别是由于山陕商人的大批资金注入,先进经商理念的散播,加上独特的地理优势,使湟源成为名传四域的“小北京”和“环海商都”。

饮酒之风大盛。

著名学者魏英邦在其所著《丹噶尔遗问》中写到:“湟源地域人口远不及西宁道所属其他县,但商业发达,则为各县之冠。

由于居民生活富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尚习俗。

可归纳为‘三风’;即赛马风、宴席风、宗教风。

特别是宴席的丰美,花样的繁多,酒俗的多彩,在西宁道属各县中没有能比得上湟源的。

”这是一份独特的酒文化遗产。

湟源文化的内容与特质       湟源的酒文化浸润于民风民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深厚,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酒是礼的载体: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千古如是。

而酒与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古人有很多论说,如《左传》载:“酒以成礼”。

《汉书・食货志》记:“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明代大学者丘�总结酒的社会功用说:“酒之为物,古人造之以祀神、养老、宴宾,亦如边豆之实,非民生日用不可无之物也。

”而湟源人有句俗话,说得更通俗易懂:“酒是礼行的案案儿,仁义的担担儿。

”其意为酒是供呈礼和行为的神案,又是双挑仁义的担子。

湟源人祭天地祖宗、山主河神、牛王马祖、各路神仙、庙会社火;或为长者祝寿,婚丧嫁娶、起东谢东、为儿女做满月、门市形张、喜得财帛、破土动工、考上大学、搭红披彩等等,主人都要备酒,或者亲朋携酒相贺。

其敬献礼仪、酒的数量、品位、献酒敬酒、祈祷贺词等,均有一整套程式规矩。

但也随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些场合,主客互动,妙语联珠,亦庄亦谐,文化意象独特而浓厚,是有关人世大道场中的企盼祝福,人与人的相互关爱,“无酒不成礼”的古意尽在其中,真是风情千种。

二、酒是欢娱的发酵剂: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除外)都把酒作为娱乐的要品。

但因民族地域的不同,以酒为乐的内涵、外延又各不同。

湟源人饮酒娱乐的规程,与内地、河湟谷地,有相同之处,又有独到的风韵。

“酒倒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花繁起来”,即千年的石头遇了酒也会唱歌之意。

这是湟源人对酒的认知。

现只说划拳,这是中国酒俗的一大特色。

湟源人的划拳,花样百出,特色独具。

酒场中,主人或主事之人,都要致祝词,十分重视长幼之分,并要向坐上席的长者敬酒,毕恭毕敬,叫“免罪”。

凡与能够划拳的长者行拳,必以左手托右手,态度语气谦恭有加,拳拳带吉语,如“一个老寿星”、“八福长寿”等。

平辈之间,初次见面,先要对饮一杯或双杯,叫见面酒。

行拳中,也要用吉语。

如“四季发财”、“梅开二度”、“竹林里过了”等等,把相互的敬意祝福,用划拳表达出来。

酒场中,讲“酒过三巡”礼,然后轮流“挡关”,即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意。

凡“挡关”之人,都要掂量自己的拳术本领,先订章程后开拳。

还要设“令官”监酒,讲究“酒令大似军令”。

这也是古酒俗的流韵。

《汉书・高五王传》记:吕后大宴群臣,怕不尽兴,便命刚烈果敢的王孙刘章为酒吏(酒令官)。

刘章奏曰:“臣为将门之后,请许以军法行酒。

”吕后笑许之。

宴席进行中,有吕后侄子中途逃席,刘章仗剑追出,喝令止步,不听。

刘章斩杀此人,提头复命,弄得满朝不欢而散。

从此,酒场设令之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再由内地传至湟源

凡为令官者都是机敏老成之人,是酒场的组织者。

一位好“令官”必能把酒场搞得红红火火,人人尽欢而无酗酒起衅之事发生,还要掌握喝酒进度,为主人守着酒坛子,不致浪费。

“令官”的作用不可小看。

酒场中,每人坐庄,划一轮拳叫“关周”,后则可随意,并可开始唱酒曲。

湟源人常说:“酒怕得曲儿,肉怕得蒜,没牙罐最怕得是搅团。

”这是一句很诙谐的“反话”,即酒与歌曲最投缘,喝酒一定要唱曲儿。

不少人家自备管弦,无乐器者也可清唱。

曲子有平弦、小调、社火、乱谈(秦腔)、道情、皮影等,唱词内容多样,大都为赞誉古代贤者名士、忠诚良将、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兄弟相亲、邻里相善,实为寓教于乐的湟源版。

因为唱者可临场发挥,加入有针对性的词意,诙谐幽默,情趣无穷。

有的曲词,从内地传到湟源,风格大变,即有了“湟源味儿”。

如“茉莉花”,原唱词为“好一朵茉莉花……我有心采一朵,又怕那看花的人儿把我骂。

”而湟源的版本是“好一朵茉莉花…….有朝一日把你连根称到我的家,天天守着你,看也看不罢。

”唱腔也由文雅、轻柔、含蓄一变为雄浑、粗犷、直白。

老友井石,善唱此歌,并说这是由“抢婚”之风浸染了的湟源茉莉花,我同意他的观点。

湟源酒场酒令,品类繁多,热烈有趣,如“数麻雀”,由两人比划对唱:“一个尕麻雀一个头,两个眼睛明瞅瞅,两个尕爪爪蹬墙头,一个尕尾巴甩后头。

”一般唱到三至四个麻雀,就会有人唱错或比划错,输者饮酒,满堂哄笑;“尕老汉满堂喜”,划拳带动作,也十分逗人笑,确能达到“满堂喜”的效果;又如“明七暗七月儿圆”酒令,一般由席上长者开头,可数1或2,数到7的人,在桌面上轻拍一下,叫明七。

数到14的人在桌面下拍一下,叫暗七。

数到15的人用双手比月圆而不出声,数错或比不出月圆者喝酒或唱歌;人多时可行“捉曹令”。

行此令必有专用的签罐,内装写有三国人物的木签。

曹操和孔明是必有的签,其余按在场人数增减。

抽签者凡抽到曹操、孔明签者,各饮一杯坐阵。

然后持孔明签者发令,“吾令张翼德速捉曹操。

”曹操便还以颜色:“虎将许褚快快出马,大战张飞。

”张许二将便划拳划拳数双方约定,赢者由主将赐喝得胜酒一杯,输者自然要多喝。

输者可提出再战,也可休兵。

然后由“孔明”再遣将出阵。

这个令使酒场气氛热闹欢快,有时曹营的无名小卒会把“关老爷”以六比零战而胜之。

这时就会有人调侃取笑。

“孔明”会说几句叫“关老爷”下台阶的话;“关老爷”也会自我解嘲,惹得满堂大笑。

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池汉乡农家酒场见行此令。

其后不见,可能已失传。

湟源人喜郊游,叫“浪河滩”,此俗源之河湟。

宋代王谠著《唐语林》记:“有曰《昆仑西》者,士女踏歌为舞。

其词大率言,昆仑之士,乐河湟故地,昆(仑)国而复为唐民也。

”这是说《昆仑西》这种歌舞,来之河湟,传入中原,歌词很粗放率真。

湟源人“浪河滩”阵势大,择风和日丽之天,举家而邀亲朋,到宗家沟、湟水畔,经方湾、华石山等风景绝美之地,亲近大自然。

还要扎帐篷、按锅灶、杀羊做尕面片。

当然也要饮酒歌舞,这种场合,比较开放,笑话唱词“大率言”。

按今日湟源话说:“小曲加乱谈,赶尻儿漫少年。

”此时的老人们也不太计较,最多说:“你们年轻人热闹个,我们去那片树木里歇个凉。

”不过略做回避而已。

《礼记・乐记》载:“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就是说酒是欢乐和谐的引子,这一点在湟源的酒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以酒壮行:湟源人讲究“上马三杯酒”。

此俗来之内地,至少在唐时已成酒俗

唐太宗为玄奘西天取经送行,赐御酒三杯,寓意对佛、法、僧的敬意;玄奘将酒分别敬天、地、人三才。

此后,凡大将出征前陛见,皇帝都赐三杯酒壮行。

湟源人多藏客,经商藏区和西藏,前程险远,吉凶难卜,行前家人亲朋都要行“起脚礼”,要给行人轮流敬酒三杯,顺致祝愿之词,后成酒俗

湟源有两次“上马三杯酒”之大礼,值得一书。

一是1919年,由湟源人河湟俊才朱绣及甘肃督军公署咨议李仲莲等,受命组成代表团,赴藏谈判军国大计。

9月29日,省垣政要、社会名流、湟源缙绅在湟水河畔行“上马三杯酒”之礼仪,以壮行色。

此去风尘千里,前程万险,秋风萧瑟,湟水鸣咽,朱绣一行各饮三大杯,慷慨陈词,义无反顾,绝尘而去,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二是1937年9月,湟源人组成骑兵团,自备枪马,东去抗日。

家乡父老在今石头公园处,为四百壮士送行,各饮“上马三杯酒”。

湟源健儿气势如虎,奋勇杀敌,血染疆场,佳话传今。

湟源的酒文化是一坛窖藏千年的老酒,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诸多元素。

其核心是天人合一,以酒成礼,平安和谐,追求美好,祖辈流传,唱响千年而不衰,说明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湟源文化前景三愿       兔年伊始,湟源县酒文化协会成立了。

湟源有着酒文化深厚的沉淀,故成立湟源文化协会,这是对这份独特文化的认知,特致三愿。

一愿深入发掘湟源文化的优良传统,加以梳理整合,注入时代的新意,发扬光大,把湟源文化打造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丹噶尔酒俗”。

向国内外展示湟源文化的魅力,为湟源的旅游事业服务,为一方民众造福祉。

二愿凭借湟源文化的优势,打造丹噶尔老酒新产品。

湟源自古就产名酒,前文提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觞于瑶池的酒,很可能就是古籍中记述的“昆仑觞”名酒。

《酉阳杂俎》载:“魏贾锵有苍头,善别水,常令乘小艇于黄河中流以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六七斤,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芳味世间所绝。

”大意是三国时的贾锵有位仆人,善于识别水的性质,接黄河源头中流之水,酿成酒中极品昆仑觞。

三国时,湟源曾为曹魏辖地,这酒有产之湟源的可能。

可惜此酒制法早已失传,昆仑觞品牌先被宁夏人注册,后归私人所有,出世不易。

不过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番人(藏族)以雪莲做佳酿名传四方。

湟源开发雪莲等酒系列,有很好的前景。

希望湟源文化协会努力发掘此类深藏不露的酒文化资源,将湟源文化注入自己的产品,创造出能立于名酒之林的新品牌。

三愿引导新酒风的取向。

湟源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虽然以精华存世,但其糟粕也不可忽视。

加之现代文明的污染,酒场中浮华、污秽之风渐盛,与中华古老的酒德渐行渐远,令人堪忧。

纵观古今,饮者分档次,即酒圣、酒仙、酒家、酒客、酒拉拉(藏语酒桶之意)、酒鬼、酒精中毒七个品位,各有内容界定。

如今酒场之中,属酒拉拉以下档次者,有与日俱增之势。

故酒文化协会,应大力发扬中华酒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先从酒风甚盛的湟源做起,倡导新酒风酒德。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