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辨情绿【“说情”辨】

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央电视台,在座谈会上,要求每个发言人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提一个建议,或者反映一个问题,《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发言说:"《焦点访谈》1998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是47%,到了2002年降为17%。

这其中一个原因是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

虽然舆论监督的力量在加大,但干扰也在增强

现在,舆论监督类的节目无一不遭遇说情……"(9月1日《中国电视报・我对温总理说》)。

女士这番话,锦心绣口,谈言微中,不愧央视主持人中大姐大,尤其用三四年间,央视舆论监督的内容从47%下滑到17%的数字说话,正所谓"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然而,若咬文嚼字,敬女士说的"这其中一个原因是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就让人费解,难道除此还有别的原因?而且这一变化,到底是"舆论监督的力量在加大",还是"干扰也在增强"?看来是"加大"的没有"增强"的厉害,否则怎会"加大"的节节败退,从47%收缩到17%?至于把节节败退的原因归罪于"遭遇说情",我看或许是敬女士一贯的温婉风格,给别的"原因"留着面子,没去说他,或它。

"说情"有那么厉害吗?"说情"又叫"讲情",并由来人的身份决定是陈情还是求情;不过来说情的一方,无论如何,是陈诉者,甚或是央求者,他们决定不了最后的结局,除非听陈诉被央求的一方自己改变了初衷。

戏台上,秦香莲状告陈世美杀妻灭子逼死韩琪一案,来说情的阵势非同一般,先是皇姑驾到,后是国太亲临,老包怎么样,虽然也差点儿扛不住,有过一分钟的动摇,但最终还是在秦香莲的一句"官官相护有牵连"的激将下,自己摘下乌纱帽,舍得一身剐,喊出声震古今的"开——铡!"而大快人心。

戏,都是编出来的,但包公戏又不是没影儿的事瞎编,《宋史・包拯传》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贵戚宦官因何"敛手"?皆因老包铁面无私,伸手必被捉;"说情"其实是私通关节一路,碰上老包那样的黑脸便只有止步!因此,可以说,说情说得动说不动,顺水人情的送与不送,全看说情的"受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怕"说情"?"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遭遇说情"岂不正可倾心明志?当然,这样说,似站着说话不腰疼,应该承认,"说情"确是干扰,有的甚至会是压力,而压力有的可抗拒,有的不可抗拒——比如《铡美案》中的老包,他能抗住皇姑国太干扰,他能顶住国太她儿的一道圣旨的压力吗?甚至不必圣旨下,派个小太监来传一道口谕,老包的黑脸也会转而发青(气的),再转而变白(泄气加丧气),拿出俸银三百两把秦香莲打发了事。

因此,"遭遇说情"会犯难,也是实情。

于是,问题便在于,"遭遇说情"是遭遇谁来说情,怎么样的说情:是皇姑国太之流的"现官",还是比彼等更高的"现管"?是喋喋陈情,还是哀哀求情,乃至不关乎情理的说一不二或不由分说,只能听命?甚至尊驾不必出面,秘书打个电话,事儿也就一了百了——"干扰也在增强",难道已经增强到如此程度?要不,堂堂央视主持人何以对"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大叹苦经呢。

央视尚且如此,别家媒体又如何,不敢妄猜,但愿"舆论监督的力量在加大"不亚于央视,"干扰也在增强"则不如央视,但愿。

而说到舆论环境,有一句话是不得不说的,"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是往好处变,还是往坏处变?要往好处变,必须要靠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

否则,敬一丹女士的话,说了也是白说。

编校:张红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