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常规治疗者25例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治疗者4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

结果:治疗观察组中膀胱感觉正常、过敏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26.7%、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膀胱感觉减弱者所占比率为1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患者的ASIA感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电刺激; 神经源性膀胱膀胱感觉功能障碍ki.cfmr.2018.10.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0—0030—02   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多由脊髓损伤、累计下尿路神经功能的疾病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尿意消失、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症状[1],且可能合并尿路感染、结石、肾积水等表现,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多采用药物治疗和间歇导尿膀胱训练的方法,尚无一种标准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为观察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选取了70例患者分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常规治疗者25例归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治疗者45例归为观察组。

观察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2~52岁,平均(31.8±7.6)岁;病程1~30个月,平均(13.2±5.3)个月;ASIA分级:A级25例,B级10例,C级8例,D级2例;膀胱感觉减弱者25例,膀胱感觉消失者20例。

对照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4~49岁,平均(31.3±7.3)岁;病程1~28个月,平均(13.0±5.2)个月;ASIA分级:A级14例,B级6例,C级4例,D级1例;膀胱感觉减弱者13例,膀胱感觉消失者1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近11个月内无泌尿系统感染病史,无合并膀胱感觉过敏、严重植物神经反射亢进、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体内均无起搏器等置入物。

1.2 方法   (1)对照组行间歇导尿膀胱训练,4次/d。

(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和经皮膀胱刺激治疗,两种电刺激方法在同一天实施,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将容量膀胱测压容量一半的生理盐水注入到患者膀胱腔内,选用KEYPOINT型盆底电生理仪,经尿道将膀胱刺激电极放置到膀胱腔内,给予频率为15 Hz的电刺激,根据患者感觉调整刺激强度,每次治疗1 h,每周5次,以1个月为一疗程。

经皮膀胱刺激治疗:选用LGT—1000A力合膀胱仪进行治疗,于两侧膀胱角、膀胱前后壁各放置1个电极片,电压设为36~70 V,刺激电脉冲频率设为25~65 Hz,电流强度以不产生痛感为宜,每次治疗40 min,每周5次,以1个月为一疗程。

两组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采用ASIA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膀胱感觉功能进行评价。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初始尿意容量和强烈尿意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即在膀胱充溢过程中患者最早出现尿意时的膀胱容量;强烈尿意容量患者出现强烈尿意时的膀胱容量[2—3]。

膀胱感觉根据患者最初排尿感分为正常、过敏、减弱、消失,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膀胱感觉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治疗后,观察患者的ASIA感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