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封建殖民文化滋生的渊薮

内容摘要: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封建统治者和殖民占领者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权益而推崇和维护的两种观念形态,它们是腐朽没落思想绵延扩散的载体和麻痹人们意志的精神鸦片。批判和铲除封建殖民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原因,这两种文化至今仍大量存在,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对人们抵御、防范和肃清其遗毒,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小农经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文化

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滋生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小农经济是其滋生的历史根源;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和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滋生的直接根源。现不揣浅陋,略加论之。

一、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是封建殖民文化滋生的历史根源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它是封建专制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从周秦到鸦片战争,“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封建政治,其经济封建经济。而为这种政治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文化。”12“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1931年‘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的政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其经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而为这种政治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小农经济封建专制基础之上,它是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浓郁的世界情调;既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又给予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和小农经济家本位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形成了以传统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文化观念薪尽火传,深深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而近百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又为这种文化的绵延和扩散营造了社会氛围,使其得以与殖民文化相耦合,并假借殖民文化强大的政治经济后盾,迅速扩展开来。而殖民文化则通过技术和形式上的嫁接,轻而易举地楔人民族文化内部,并摇身一变以民族文化形式衍生流传下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对中国近代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陈腐的政治观念、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依然牢牢地镶嵌在民族心理结构之中,并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尽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工业经济执导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农业必将走上以科技为主要辅助手段的产业化道路,但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由于历史、地理、教育、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原始的或近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区域还会长期沿用下来,甚至还必须有选择地进行保留。古代的农民战争,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虽然性质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其阶段性特征有一点则是相同的,这就是: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建立与小农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斗争,无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历史进程,但另一方面,则维护了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抑制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演进,这种经济结构及其由此孕育和哺养的思想文化意识,为殖民封建文化“血脉”的传承提供了广博深厚的物质与思想基础。

当然,如果没有内部的变革和外来力量的撞击,这些文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其量只能作为旧的政治经济观念形态而存在,决不至于溃堤决堰,泛滥成灾。但是,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裹挟到了世界经济的浪潮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文化竞争。在这种国际大环境影响下,我国做出了全方位改革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于是,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一改“只知墙内桃花红,不知墙外杨柳绿”,即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意识,开始广泛接触和大量引进外来文化。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人们一下子被八面来风般的外国文化撩拨得六神无主,一时间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于是乎,夹带着血腥味的殖民文化便乘机而人,加之原有的殖民文化底蕴和某些人别有用心地推波助澜,这些文化便被冠以“先进、科学、闪亮、普适、新潮”等美名,以变异的乖戾方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面对“欧风美雨”的剧烈冲击,国内一些自诩为民族文化的坚守者,则抄起老祖宗留下的“盾牌”,力主全面恢复民族文化的“灵光”,断绝同一切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并把糟粕文化在社会上的泛滥归咎于改革开放。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人们冷静而审慎地选择与吸收外来文化,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未能遏制住封建文化的复苏。改革开放过程中,几近绝灭的封建文化在城乡屡禁不止,即是如此。同时,改革开放对人们主体意识的激活,亦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活跃景象。而市场经济基本属性及其潜规则的运行,把经济竞争延伸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因为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文化竞争。在这种条件下,封建殖民文化在某些领域萌生滋长就在所难免了。

二、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和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封建殖民文化滋生的直接根源

改革开放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除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外,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经济也迅速崛起。这种经济结构,形成了利益格局的多元化,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势必形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又必然反映或折射为文化追求的多元化。外资企业实际上是植入社会主义内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实体,无论规模大小,人员多少,时间长短,其法人代表都是为攫取剩余价值而疲于奔命的地道的资产阶级。他们虽然受到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及有关契约的限制,不能像殖民地时期那样为所欲为,横行无忌,但暴戾残忍的殖民者心态仍不时流露出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人们生活价值观的不同,一些人遂沦为殖民文化的崇拜者和贩卖者。这是殖民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衍滋长的直接原因。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国外商品大量倾销,国内产品相对积压滞销的严峻局面,国内私营企业奋起直追,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拓展经营门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相继推出一大批优质廉价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而且进军开拓了国际市场。这对抵御资本主义商品,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经营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此,一些人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公开生产销售毒害人们心灵的文化产品,甚至与国外资本家相勾结,挖国家和民族文化墙角。有的歪曲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经济,“能人”经济,投机经济,冒险经济,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及未来后果,野蛮开采,掠夺经营,把局部利益凌驾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有的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用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收买和腐蚀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的以资本家自誉,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置道德伦理于不顾,纳妾嫖娼,公然进行低级下流的所谓文化或精神活动。他们的言谈举止,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也揠苗助长,加快了殖民封建文化的泛滥。

综上所述,小农经济封建主义文化长期存在和改头换面以不同方式时常滋生蔓延的历史根源,同时,也是殖民主义文化及其他腐朽文化得以藏身潜伏并伺机作祟的温床。而殖民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与封建主义文化共生并存,其根源在于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相同的利益属性,即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因此,要根除封建殖民文化,最根本的是逐步改造直至消灭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代之以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只有如此,才能彻底铲除封建殖民文化赖以寄生的经济土壤,也只有如此,才能破旧立新,逐步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鲜明民族个性和先进科学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形态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