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蔬菜产业将扮靓富民路] 大方县蔬菜产业

“我自己也承包了几亩地,现在西红柿苗长势非常好。

按照这个发展情况,将来一年收入2—3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大方县文阁大岩脚村村民谢世华说。

近年来,随着毕节地区经济发展村民观念的改变,人们从原来“看天吃饭”转变成了现在“创新发展”。

这不是村民突飞猛进的认识,而是政府转变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拉动需求的一个带动提高。

随着贵州蔬菜产业发展,人们已经完全认识到,蔬菜已成为人们食品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村民甚至从原来的“无肉不欢”转变为“无菜不欢”。

加上今年以来毕节地区干旱的影响,百姓餐桌上的蔬菜价格一反常态,一直“高高在上”,使市民的“菜篮子”显得格外沉重。

经过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毕节地区蔬菜产业将成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镇发展的好思路      “吃外地菜,太贵了,吃不起,现在外地菜贵得很,一个月光买菜至少都得花600余元左右。

真希望毕节市能有自己的蔬菜基地,价格便宜,随时都不用吃菜发愁。

”经历干旱之后的毕节市民,谈到吃菜问题,很多正在买菜的市民都纷纷摇头。

大方县文阁乡地处黔西北高原,大方西北角,距离大方县城31公里,距离毕节市27公里,东面与双山镇木格村、高店乡岔河村接壤,南濒绿塘乡,西面与毕节市岔河镇以乐村相望,北面与毕节市梨树镇松林村、双山镇归化村、高坪村为邻。

地理条件优越,是大方县毕节市的中转站,是未来“毕节双百城市”的郊区。

“我们就是看好这样的有利条件,才提前思考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村民致富的产业来抓。

蔬菜产业是看得见,有实惠的农业产业,加上气候适宜、条件具备。

因此,这个蔬菜产业将会成为今后“毕节双百城市”的‘菜篮子’。

现在,我们的关键工作就是把基础做好,积极引导村民,不要只把眼光看到现在,而是看到未来发展的前景。

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越来越被证明是乡镇发展的好思路,我们就是要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

” 乡党委书记王家贵说。

惠民富民好产业      自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中国蔬菜的生产和销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蔬菜产业发展,也逐渐为一些有条件的乡镇进行产业调整提供了示范。

大方县文阁大岩脚村300余亩蔬菜大棚,记者看到很多村民都在忙活着,远远望去,活像一座“大花园”。

隔着薄膜,记者都可以看到里面蔬菜苗长势非常好。

随着村民谢世华的介绍,记者更加坚定了,文阁产业结构调整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蔬菜产业发展,就是继天麻、药材之后的又一个突出亮点。

“这也是惠民、富民的又一个思路。

这个思路将会点燃村民“致富梦”,因为这个蔬菜基地将成为大岩脚的‘花园’,毕节市的‘菜篮子’。

建成后它不仅是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还是文阁村的一个农业示范。

”乡长刘杨军说。

据了解,蔬菜产业发展,是毕节地区推进“三个三百万、两个一百万”产业中的一个支点,实现“长短结合、产业均衡”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经济支撑。

到2015年,毕节地区蔬菜生产种植面积将达到300万亩,其中夏秋反季节蔬菜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人达到800元以上。

重点在贵毕高等级公路、326国道、102省道、大方至四川纳溪的“两横两纵”公路沿线的周边地区,优先扶持毕节、威宁、大方、纳雍、织金五个重点县市,以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集中连片发展30个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记者了解到,仅大方镇对江一带的蔬菜种植面积就已从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亩,从单一的品种发展到今天的瓜类、豆类、辣椒、姜、葱、特色菜等11大类100余个品种,从简单的露天种植发展到大棚与露天种植相结合,从传统的育苗方式到电热温床育苗,从散户经营发展蔬菜协会再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对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带动辐射,人均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现在的3680元。

这一区域2009年各类蔬菜种植达5000多亩,产量已达1万吨,产值2000余万元。

此外,生态园区还种植花卉、中药材、各类果树900亩,已从单一的传统种植过渡到现在的沼气大棚的配套种植,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多元化的种养殖齐头并进地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产品远销四川、重庆和周边地区。

当地技术人员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蔬菜和玉米的投入和产出计算,一年可种蔬菜二至三季,每季每亩按2000元计算,一年可收入6000元左右,扣除家用物资、劳动力每亩2000元,可获利近4000元。

种植玉米和小麦,两样总和450公斤,折合人民币1000元,扣除每亩物资、劳动力400元,一年仅为600元,效益远不如种植蔬菜可观。

加之,如果蔬菜配套大棚,用电热温床育苗,可增加复种指数,如果在中间地带建设果蔬批发市场,实行公司加专业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配套模式,逐步形成订单农业,农户的效益将成倍增长。

家住大方县达溪镇冷地村的种菜大户杨世春告诉记者。

他说,“很多市民都喜爱本地菜。

超市和市场的菜都很贵,而且好多外地菜都是个头大、好看。

但和本地农民种出来的蔬菜比,口感完全两样。

有时自家种出来的蔬菜,除了运到广州、重庆、四川、广西、六盘水外,也会运到毕节地区各县市,销往本地区虽然便宜点,但卖得很快,几千斤菜要不了多久就卖完了。

不是因为贵和便宜的问题,本地菜还是要好吃点,大家都喜欢”。

他接着说,“我相信,蔬菜发展,一定会给本地村民带来财富,因为它的市场前景确实很好。

现在自己每年收入都在5—6万余元。

可以说,蔬菜产业发展,每户增加上万元收入是不成问题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