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道乐 恒山道乐的简介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汉族宗教音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种音乐类型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恒山道乐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恒山道乐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恒山道乐的基本内容有赞叹、器乐曲、工尺谱、宫律调系统等几个部分。赞叹,是经文的唱诵,也是道乐中的声乐部分;器乐曲,是道乐中的器乐演奏部分,有套曲支曲之分;工尺谱,明洪武七年(1374)后,道乐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恒山道乐亦沿用此谱至今;宫、律、调系统,恒山道乐使用传统的五调、十律和四韵十二宫六十调,是古代汉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乐器法器。

恒山道乐的乐器和法器自成体系。吹奏乐器有管子(包括低音大管、管子、对管)、笙、竹笛(俗称梅)等;打击乐器有鼓、铦子、铛子、大铙、大钹、云锣等;法器有木鱼、铜磬、法螺、法铃等。

套曲

恒山道乐套曲保存相当完整,赞叹套曲曲目有一盏灯、十灭罪、瑜珈经(十报恩)、永皈依、种种无名、三代赞、四字真言等;器乐套曲有普安咒、要账、水红花、大走马、驻马亭、骂渔郎等;打击乐套曲有天下通等,支曲主要是保存在清光绪《神曲全部》抄本中的将军令、太平年、粉红莲、棉达絮、柳摇金、银纽丝、醉太平、浪淘沙等89首。

传承。

恒山道乐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代表人物为阳高县李氏家族(正一道应门士),祖上六代设堂,至今已传至第八代。

恒山道乐的历史

恒山道教源于道教中的北天师道。东汉顺帝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而名),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其孙张鲁曾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约公元185215年)。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创立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其他道教派别合流,元代后统称正一道。

恒山道教建立于北魏,在斋醮法事仪式中制定了诵戒新法和乐章,已经有了唱诵经典和部分器乐演奏的结构,被认为是恒山道乐的发端。所谓斋醮,是道教针对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死亡、延寿等事举行的法事活动,并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音乐也随之变化。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其中包含了不少文学和音乐资料。唐宋以后,恒山道乐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固定的法事仪式在斋醮活动中被传承下来。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仍在汉族民间流行,并吸收了民间十番锣鼓音乐,内容相当丰富。

恒山道乐的社会影响

恒山道乐自北魏形成至今已历一千五百多年,它保留着大量古代乐曲,是道教与汉族民间音乐相合的历史产物,反映了道教的艺术表现形态与美学追求。其宫调系统中五调和传统十律的存在,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谱、律、调提供了活的资料。其套曲严格按谱依板演奏以敬神,支曲尽情演奏即兴发挥以娱人,庄重典雅与激情活泼两种风格辅佐融洽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恒山道乐溶入农村岁时节日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对于丰富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恒山道乐在山西大同地区历代相沿不绝,其道情音乐在上世经50年代经过发掘整理,已发展成为晋北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

恒山道乐的现代掌门人阳高县李满山继承和发扬前辈事业,在保留传统曲目、改造演奏技法方面颇有建树。但老乐手年事已高,新乐手难以为继,恒山道乐已面临失传的危险。

猜你感兴趣:

1.二胡曲寒春风曲推荐。

2.阿炳二胡独奏。

3.道场的简介

4.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