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宴一般封多少红包 趣话古代史宴(三)

饮酒 从周代起一直延续到清末,时间长达数千年。

这种地方性礼仪饮食文化活动,主要由当地官员承办,其宗旨是尊老敬贤,团结各处绅士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同时宣传政令、政教、禁令,以正当地风化。

据《周礼・地官・乡大夫》以及《仪礼・乡饮酒礼》上记载:周朝诸侯国“每三年一大比”,选出德才高超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人,到国君面前候选任用。

人选落实后临走前乡大夫设宴饯行,并请年老退休的官员陪饮,因此谓之“乡饮酒”。

古时武官以射骑选才,州官每年春、秋二季在序(学校)试习箭法,由州官备办的宴席也称“乡饮酒”。

周初基层行政组织称为党(约500户),行政长官名“党正”,每年年终祀祭活动时宴会也叫“乡饮酒”。

隋唐时开科取士有习于学馆者必由当地官员举荐。

未入学馆学习的称“乡贡”,乡贡入京应试,地方官员必设宴相送,亦称“乡饮酒”。

过去地方官员每年宴请一次当地有名气之人吃饭以示敬贤若渴,借以宣传礼教纠正酗酒嫖娼赌博之风

唐太宗还给州县收吏员发过诏文多次警戒:“比年丰稔,间里无事,乃有壤业之人,不顾家户,明游无度,酣宴是耽。

危身败德,咸由于此,每览法司所奏,因此致罪,实繁有徒。

静言思之,良增轸叹。

自怕澄源正本,何以革兹弊俗。

可先录《乡饮酒礼》一卷,颁示天下,每年令州县长官亲率老幼,依礼行之,庶平时识廉耻,人知礼节。

”这也是谓之“乡饮酒”。

到清代以后,地方官员有设宴招待乡试中得举人,陪同主考官吃喝之风气,人们也名冠之“乡饮酒”。

当时还有一律条:州县吏员遂选得当地年高而具声望的乡绅若干人后,仿照周代制称优秀者叫“宾”,次一位叫“介”,又次之谓“众宾”,并把他们名姓上报督抚转交礼部备案,称为“乡饮耆宾”。

每年由州县官员在正月十五及十月初一办两次饮宴,亦名之“乡饮酒”。

游宴 野游之风从汉、晋时就广为流行,留连山林品野味野果子者是真正的野宴;而只是在园林之中聚会聊天,虽为野游宴但不完全符合实情。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始开野游宴之风,他写的《兰亭集序》便是记载野宴场景的实据。

永和九年春,他约41位当地名士来到会稽县山阴地区的“兰亭”饮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他在文前提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北宋欧阳修亦仿王羲之野游会友之方,写出名扬天下的《醉翁亭记》散文,记叙他任滁州太守时约友人在琅琊山亭聚饮之事,表明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晋时有人在战国魏王墓内挖掘出一批先秦时代的书简,其中有本《穆天小传》,描写了周穆王游到西王母国,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这可能是野宴盛况的最早记录。

探春宴 亦名踏青宴、踏春筵等,是旧时官宦及地方富庶人家以女人作东道主的野炊活动,一般选在正月十五过后不久的“立春”和“雨水”节令之间进行。

此时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杨柳吐絮,春芽萌发,阳光温和,正好外出踏青搞游宴活动。

比如《开元天宝遗事》里就写有那些官宦小姐成批成群外出放风筝,沐浴春光,支起帐幕围席而坐,边饮酒吃瓜果,作诗猜谜,说笑话,并且用“春”字开令,说得好的可得奖赏,并将她们所咏之诗收集起来,刻印成稿内部散发。

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就写到不少公子小姐及丫环踏春时咏诗联句以及品饮瓜果菜肴的有趣场景。

如第五十回�吞坞雅制春灯谜,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便写到“探春宴”场面的一些情形,使人读之如同亲临其境。

杏林宴 “杏林”是指古代郎中,现在的医生,也泛指医学界、药学界。

相传古时一位名医老来归隐,但却还是有不少人去求他治病,然而他从不要人家的报酬,只是让病人康复以后在他诊所附近种一棵杏树。

天长日久杏树成林,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便把医林改称“杏林”。

杏林宴即为某地的郎中先生集体饮宴,席间互说医经、医史、医案,如何下药处方等内容。

自古以来,郎中先生多注意养生,食粥及蔬果为主,吃荤食较少。

因此“杏林宴”多以山药、红杞、元肉、核桃、花生、玉米、小麦面等原料制作,不求精细反求粗糙,对“黑五类”分子尤其热情。

“黑五类”如黑米、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物是医生们最爱吃的食品。

古时宫廷中的御医办过“杏林”宴,地方上办“杏林宴”的却不是很多。

这是因为以前人口少,地区条件所限制,加之交通不发达,郎中聚饮之风很少见。

但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人承办这种娱乐性饮宴

还乡宴 旧时一个省都在邻省或其他省甚至京城中都设有会馆,经费大多由富商赞助。

如果是同省之人到外地经济拮据时,会馆中人可借贷或无偿资助其还乡

如果是人多,会馆还备办宴席送行,因此名曰“还乡宴”或“回乡宴”。

过去也有两省联办的如“湖广会馆”,独立的如“江西会馆”等等。

到明末清初,会馆越来越多,连一个小县亦有几处会馆,主要是方便联络生意上的人们物。

现在重庆城中的“湖广会馆”修缮一新,参观者络驿不绝。

(未完待续)。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