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r民就需要新信息和技术。

近年来,莱芜市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承担了全市新型农业主题和新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就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

下载论文网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呈现老龄化、妇幼化、兼业化的现象,“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日趋凸显。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了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指示要求。

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2014年、201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劳动者在农村创业兴业,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是当前适应新常态、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只有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着力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船快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多年来,莱芜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2014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国范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训,对符合条件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2015年11月8日至11月13日,在山东工程学院(齐河校区)封闭式培训新型青年农民创业人员130多人。

2016年在淄博培训基地封闭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

2017年在雪野山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27人。

2018年省分配莱芜市创业农民培训任务100人。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培训莱芜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带头致富的典型人物。

像齐鲁时代楷模陈明利,全国农民劳动模范亓宪瑞。

羊里镇东土屋村的王成刚,在本市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经济苗木,培训后,扩大经营规模,又在泰安市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了各种经济苗木,年收入达100多万元;羊里镇戴家庄的赵德才,扩大了弥猴桃种植面积,共种植红心弥猴桃60多亩,并注册了“莱赢果红心弥猴桃”商标,年收入达50多万元;口镇小庄村的王加庆流转了100多亩山坡地,种植了有机小米和丹参,年收入达60多万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当前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资源条件和自身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比如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基础差、功能不强,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等条件建设滞后;农民培训的有效模式尚未真正形成,相对单一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难以满足培训对象多样化的实际需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及认定后管理与相关制度衔接不紧密,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体系不健全;扶持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和创业发展的政策不系统,特别是生产配套附属设施用地、金融信贷等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政策难以落实等等。

以上主客观因素,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发展,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后改进策略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以促进农业安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发展为核心,加快构建服务“三农”、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方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工作,逐步建立常态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努力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等为主要对象,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初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培训方式相结合,采取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的“分段式、参与式、菜单式”培育形式,运用“农民田间学校”和“模拟训练课堂”等模式,现场开展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深刻历史背景、重要地位作用,培育工作的推进情况和产生的巨大效果,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在引领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今后,我市要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指导思想,按照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要求,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明确工作目标,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总抓手,不断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形成“培育+平台”的培育模式,做到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社会支持,努力开创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新局面。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