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两个历史性飞跃

[摘要]邓小平对外开放不是抽象地论述对外开放的一般和原则,而是把马列主义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落后的、主义的中国必须对外开放理论,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性,也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性飞跃

[关键词] 邓小平对外开放经济落后国家; 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外开放问题。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是抽象地论述对外开放的一般问题和原则,而是把马列主义紧密结合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对外开放理论,这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史性突破,是当代中国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

一、经济落后国家必须对外开放 抽象地讲,一个国家应不应该对外开放,这在经济学史上早有人论述过;世界上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对外开放国家,因此世界上也不乏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

对外开放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保证把本国乃至全球的资源、资本和技术用于最有利于生产的用途。

最早认识这个问题并进行深入论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李嘉图认为:“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

——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厉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个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1]。

李嘉图的这个各民族结合而成的“统一的社会”就是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的社会。

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观点认为,李嘉图对外开放思想是为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侵略和剥削落后国家服务的,所谓“开放”不过是资本主义强国对落后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在落后国家中产生过广泛,难怪在世界近代史上,落后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的基本政策都是闭关自守,害怕参与“国际分工”而受到剥削和压迫。

如果落后国家中有人主张对外开放,会被国内民众看作是“败家子”甚至“亡国奴”。

于是大多数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都主张闭关锁国,以至于西方列强要迫使一个封闭落后国家(地区)开放时,都要用坚船利炮才能打开它的大门。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超越了中外历史上的成见和惯例,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

邓小平大胆地认为,一个主权独立的落后国家开放对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加入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是有利的;况且今天已经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剧的,任何国家都没有再闭关自守的理由,因此落后国家必须对外开放

邓小平落后中国的经济前途与对外开放挂钩,打破了“剥削”、“经济殖民主义”等传统禁忌。

他认为,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并与之竞争,中国过去那种停滞的封闭体制是不可能办到的。

中国的经济建设只有从外国引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才能进步。

毕业论文 邓小平最早讲到对外开放(对外贸易)问题,是1975年8月18日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的若干问题》报告时的讲话。

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讲了七点意见,其中的第二点就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

他说:“外国都很重视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

把他们的产品拆开来一看,好多部件也是别的国家制造的。

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

”“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

……出口什么?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出口一些。

工艺美术品等传统出口品,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

化工产品要考虑出口

煤炭也要考虑出口,还可以考虑同国外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

这样做好处多:一可增加出口,二可带动煤炭工业技术改造,三可容纳劳动力。

”“总之,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2]后来他又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3]“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

”[4]。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