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根源: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

今年4月9日,CNN在转播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时,评论员卡弗蒂使用“暴民”和“匪徒”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描述他心中的中国人民形象,这引起了外交部和中国人民的严重抗议。

在此前报道“西藏事件”中,CNN被怀疑使用经过剪裁的图片进行事件报道,被指制造不实新闻,严重扭曲并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一系列的“辱华”报道中国国内以及海外华人中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外交部三次向CNN提出其向中国人民进行真诚道歉的要求,各地华人也通过游行示威、上诉等方式对CNN进行强烈抗议。

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背景、宣传模式、文化根源以及美国媒体自身特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中国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追赶欧美国家,“Made In China”足以影响全世界,有些专家甚至提出“No China No Life”。

是不是过于夸张先暂且不谈,这毕竟是中国对于世界影响的一个侧面反映。

中国的大步跨进不能不让美国感到中国对于他们的世界霸主地位的巨大威胁,这是美国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美国政府不便明说的国家利益观以及意识形态,就要通过他们的媒体在世界上造成广泛的影响。

据调查,美国民众对政治的敏感程度是非常弱的,大多数人对政治提不起兴趣。

这样显然不能达到美国政府的目的,于是必须找到一个美国民众的情感诉求点,利用一定的宣传手段来引起大家对中国的关注,或者说是对美国媒体报道中所传达出的中国的关注,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政府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在“2008年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展望”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崛起在经济、军事、政治、心理等多个层面对美国造成冲击,而美国的战略则是寻求通过经济、社会和外交手段,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和规模。

”      从乔姆斯基媒体宣传模式理论说起      乔姆斯基宣传模式理论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对美国媒体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分析,它指出,美国媒体新闻运作的时候涉及到了五个方面:1.占支配地位的传媒机构不断扩大其所有权和规模,聚集越来越多的财富和利润;2.把广告也作为大众传媒收入的主要来源;3.传媒依靠商业公司、政府和“专家”提供信息;4.把“反击”作为控制媒介的手段;5.把“反对共产主义”作为控制的机制。

乔姆斯基将这五点称作媒介运作的“过滤器”。

由于美国媒介集团都是私人拥有,属于私营体制,集团的发展不依靠政府的补贴,在经济上具有独立地位。

多数的媒介机构都是掌握在少数几家大型公司(通用电气、西屋电器等等)手中,而这些商业机构的所有者们在卢森堡看来就是美国社会的“特殊阶级”,他们通过政治募捐与国家的军火交易加强商业与政治的联盟,在一些时候成了国家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决定者与实施者。

并且,媒体新闻信息力求源自具有相对较高威信的官方渠道(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某官员接受专访等等)。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与政府机关取得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从有关部门获得美国对内、对外政策和国际事件的最新甚至独家信息,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就难免要影响到媒体对和政府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立场问题。

乔姆斯基宣传模式中可以看出,媒介集团的所有者们(多是拥有相当大实力的商业集团)通过撤销对意见不同的媒体的广告、不断兼并与合营等手段来凝聚力量,排除异己,扩大自己的影响,消除传播过程中有异于自己的声音,免除噪音对传播质量和效果的影响,在受众心中树立一个新闻报道准确和权威的形象,让受众更加相信也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报道观点,这样也就加固了商业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宣传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凶”作用,政府机构及其相关部门通过对一些评论文章的不满进行法律上诉,使一些小型的媒体不能承受巨额的诉讼费用濒临倒闭,而大型媒介集团坐收渔翁之利。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媒体与政府是如何地密不可分。

所以乔姆斯基认为,美国上下沉浸在很强的统一意识形态之下,一致追求美国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媒体与政府的种种联系,使得媒体在多数情况下,非常自觉地进行自我审查。

比如一些美国报刊,除了驻外的记者和编辑,还要有一个匿名的写手(Writer),当驻外记者发回报道和材料时,编辑如果觉得不太符合报纸的报道要求,就会让写手(Writer)重写报道,而这些写手只是呆在总部,他们对所报道的国家并不怎么熟悉,对当地的文化风情不了解,只是会煽情的“故事家”,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这个国家的固有印象进行杜撰,改稿的标准只是要符合国家的利益和贴合受众的情绪,这些直接影响稿件能不能最终顺利发表。

而经过如此处理的稿子将影响报道的真实性。

在萨义德东方学中的“东方化东方”中深思      著名的东方学学者萨义德在其“东方化东方”理论中指出,有些特殊的事物是由大脑创造出来的,这些物体尽管表面上看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却出自虚构。

将不同于“我们”的东西称为“他们”,这种对事物的定性仅仅是根据“我们”自身需要而言的。

面对中国的不易被改造,只有将中国中国化”即“妖魔化”,以此造成一致的反华情绪来遏制这个后起大国的崛起。

美国,很少有人到过中国,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人极少,中国的所有属性几乎都是拜美国媒体所赐。

美国中国圈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下,人权问题、军备扩充、台海危机、西藏动乱以及所有美国认为是对其造成巨大威胁的元素都是“中国故事”的素材,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以既有框架为报道的选题标准,所有的报道内容也就只能围绕这些领域。

而对中国的巨大发展,以及由此为世界带来的积极方面的改变完全视而不见。

比如,对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全球的环境大为改善,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世界人口、能源问题减轻了巨大压力,往往熟视无睹。

由此,美国新闻报道成了一面“哈哈镜”,中国被“中国化”了。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变成了“妖魔”,中国人都是暴徒,嗜血成性、贫穷、落后。

美国媒体负面报道的天性      虽然这几次对华负面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之处,不过除了美国媒体主观意识所形成的对中国的刻板成见外,我们不能否认美国媒体对华的大量负面报道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媒体所一致信奉的“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报道策略。

由于负面报道往往比正面报道更能够吸引受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引起受众的共鸣,所以,媒体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刺激广告量的增加,必须要制造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轰动效果的报道内容,以此来增加阅读率和收视率。

熟悉美国媒体的人不难发现,美国媒体对其本国内新闻报道也是惯以“乌鸦”的形象出现,报忧不报喜。

不过因为这与中国的“喜鹊”式报道方针相悖,尤其在面对关于中国的批评报道时,习惯了“正面宣传”的国内人士必然难以接受这种舆论形式,于是,纷纷指责抗议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阴谋论”,却忽略了美国负面报道的天性。

对现状的思考      在美国,像CNN这样充斥着对华负面报道媒体举不胜举,在众多负面报道的背后,我们不否认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是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难免会产生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样看来,我们应该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接纳外国媒体中国的批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如将这些媒体看作是我们民主现代化进程中的监督者,对他们指出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近,中国外交部多次强烈要求CNN对其辱华言论进行道歉,虽是必要的政治举动,但从上面所分析的背景来看,中国政界的一些官员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对于这样的情况,没有什么比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进步,更能抵制这些不实言论了。

所以,我们在谴责美国媒体的不公正报道的时候,要适时地检讨一下自己,从自身的方面来努力改变现状,要比依靠乞求别人来得更加有效。

1.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实际上是两国的文化价值的冲突,这种冲突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而更加凸显。

这与冷战时的美国报道策略还是有所不同的,这是一种不同意识形态下长期存在的冲突。

负面报道作为冲突的表现形式,在以后将会经常出现或者因为某事件的出现而更加突出,对于这个问题的必然性,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讲究对外宣传技巧。

这是一个怎么说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政府将外交辞令和宣传技巧混为一谈,这是一个误区。

在对外进行宣传我们应该善用、巧用宣传词语,不说或少说“不”,美国媒体天生喜欢负面报道,这种“不”反而更加容易引起美国媒体的逆反心理,造成对华的不利报道

我们要加强与国外媒体的交流与对话,多回答些问题,少说些“不”。

3.最后,是怎么做的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改变,来改变我们美国媒体中的形象。

和平稳定地继续国家的发展,同时积极加强我国对外宣传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构建与外国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增进两国新闻工作者的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机制,减少对外国媒体的采访限制。

很多国外的新闻工作者曾指出,中国政府对于国外媒体报道管制极其严格,一些领域是绝对不允许国外记者报道的,对于这些不能够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获得信息的领域,他们只能采取非常规做法,比如主观想象、采访某些“反华人士”(这些群体往往乐于接受采访,希望通过更高的曝光率,宣扬不利于中国的言论)等等。

面对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对于国外媒体的相关限制也有所松动,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希望这些举措能在奥运会结束后仍然有效或者有进一步的推进。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