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 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三)

重症肌无力      辨证要点   ①询求病因,仔细辨证;②审查虚实,分清缓急。

治疗原则   通补奇经络脉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分型辨治   奇阳亏虚,真元颓废。

主症:见于眼睑下垂,眼球转动不利,或伴有斜视、复视,四肢无力,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迟。

治则:温理奇阳,扶元振颓。

方药:右归丸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山萸肉10g,杜仲10g,鹿茸20g,补骨脂10g,黄芪30g,人参20g,当归10g,肉桂10g,菟丝子10g,干姜10g,甘草6g。

奇阳亏虚,脾肾阳虚。

主症:眼睑下垂,肢软乏力,疲劳加重,步履艰难,抬头困难,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软弱。

治则:补脾益肾,温阳助运。

方药:右归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山萸肉10g,杜仲10g,鹿角胶10g,补骨脂l0g,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陈皮10g,当归l0g,肉桂10g,干姜10g,甘草6g。

奇经亏虚,肝。

肾两亏。

主症:单侧或双侧眼睑下垂,复视或斜视,眼球活动受限,视物模糊,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四肢肌肉极易疲劳,甚则软弱无力,或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沉或细数。

治则:补益肝肾、滋阴养经。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15g,生地15g,山药15g,茯苓15g,党参15g,麦冬10g,菟丝子10g,白芍10g,当归10g,山萸肉10g,枸杞10g,泽泻6g,丹皮6g。

奇经亏虚,脾胃不足型。

主症:见于上胞下垂,睁眼困难,倦怠乏力,四肢痿软无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不宁,面色淡白或萎黄,形体瘦弱,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声低气短,纳呆便溏,舌质淡白苔薄,脉细弱或沉细。

治则:益气健脾,补中养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药物组成:黄芪30g,苏条参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当归9g,炙升麻12g,炙甘草5g,灵芝25g,炙黄精30g,淫羊藿15g,柴胡15g。

奇经亏虚,肾气衰微。

主症:常见于重症肌无力危象,临床上胞睑下垂,音哑难出,呼吸困难,痰涎壅滞,喘憋胸闷,大汗出,面色青灰或紫暗,舌光无苔或苔浮于舌,脉浮滑而大。

治则:益肾纳气,滋润经络。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药物组成:人参15g,附子15g,当归10g,肉苁蓉10g,蛤蚧10g,熟地l0g,五味子10g,阿胶10g,鲜竹沥6g。

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要点   ①分病因之主次;②辨邪正之虚实;③识痰瘀之特征。

治疗原则   通络宣痹为本病的共同治则。

新病以驱风、散寒、除湿、清热、润燥为主,久病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为先,同时兼以化痰、逐瘀。

总以气血流通,营卫复常,络脉通利为目的。

分型辨治   寒湿互结,络脉痹阻证。

主症:关节和肌肉冷痛重着,痛处较固定,晨僵明显,关节疼痛剧烈,甚或关节屈伸不能,遇冷疼剧,得热稍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头汤加减

药物组成:乌头12g(先煎),麻黄10g,黄芪15g,白芍30g,炙甘草9g,蜂蜜30g(烊化),全蝎6g,蜈蚣2条。

湿热蕴结,络脉痹阻证。

主症: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关节活动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喜饮,尿黄,大便不爽,患者多兼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

药物组成:防己12g,蚕砂10g,薏苡仁30g,赤小豆15g,连翘12g,栀子12g,滑石15g,半夏9g,杏仁9g。

痰瘀互结,络脉痹阻证。

主症:关节肿痛变形,活动受限,痛处不移,肢体顽麻,关节附近肌肤紫暗,或有肌肉萎缩,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舌质黯红或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小活络丹加减。

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五灵脂12g,地龙12g,川芎12g,没药9g,香附9g,羌活12g,秦艽12g,牛膝30g,甘草5g。

气血亏虚,络脉失荣证。

主症:形体消瘦,关节变形,骨节酸痛,时轻时重,以屈伸时为甚,面色少华,心跳短气,体倦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微或濡弱。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宣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十全大补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桂枝9g,白芍12g,人参9g,川芎12g,生地12g,茯苓15g,白术12g,当归12g,炙甘草5g,生姜9g,大枣12g。

肝、肾同病,阴阳两虚证。

主症:关节变形,形体消瘦,肌肉萎缩,骨节疼烦,僵硬及活动受限,筋脉拘急。

面色淡白少华,腰膝酸软无力,形寒肢冷,心悸,气短;或潮热盗汗,持续低热,舌红苔白,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药物组成:独活12g,桑寄生15g,川牛膝30g,杜仲15g,熟地12g,细辛9g,桂枝6g,川芎12g,当归12g,白芍9g,党参12g,茯苓15g,秦艽12g,防风9g,炙甘草5g。

肝硬化   辨证要点   ①辨证之虚实:本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但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又有所侧重。

一般初起多肝气犯胃或肝脾失调,以实证为主;继则肝脾两伤,正虚邪实,但仍以实证较为明显;进一步发展则肝脾肾三脏俱损,水湿停蓄而气血亏虚,或阴阳虚损,成虚实互见、相混挟杂之证;②辨在气在血。

疾病之初多属气病,络气不畅,常见腹胀胁满症状;疾病久羁,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络瘀阻,可见胁下痞块、蜘蛛痣、舌质黯紫或瘀斑诸症;③辨邪之性质。

肝硬化邪实之中有气滞、瘀血、水湿之分。

一定阶段以气滞为主,有时则以瘀血为要,疾病晚期则常三者同时为病。

治疗原则   总以通络为要。

通络之中又有补虚通络、行气通络、活血通络、利水通络等法,但要以补虚不碍邪,攻邪不伤正为原则。

不可一味苦寒清热解毒之品以败伤胃气,斫伐中土。

本病初期多治以疏肝和胃,健脾化湿,行气通络;中期多化瘀通络,健脾利水,必要时暂用峻剂逐水;晚期则必须攻补兼施。

分型辨治   肝络郁滞证。

主症:脘腹胀满,胁肋胀痛,急躁易怒,纳差,体倦,呕恶不适,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通络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2g,白芍15g,当归12g,丹参30g,生牡蛎30g,郁金12g,茯苓18g,白术12g,土元9g,川楝子15g,紫菀10g,桔梗9g,炙甘草6g。

脾虚湿盛,肝络壅滞证。

主症:脘腹胀满,胁肋闷胀,食后更甚,体倦乏力,恶心呕吐,便溏或大便黏滞不爽,面色萎黄,肢体水肿,舌淡胖、边尖齿痕、苔白腻,脉沉弱。

治法:健脾化湿,行气通络

方药:加味异功散。

药物组成:党参13g,白术12g,茯苓30g,薏苡仁30g,白芍15g,橘红10g,木香6g,沉香6g。

湿热蕴结,热毒滞络证。

主症:身目发黄,胁肋胀痛,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倦怠乏力,便结溺赤;或腹大坚满,拒按,脘腹绷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

方药: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30g,大黄15g,栀子12g,猪苓12g,泽泻9g,茯苓30g,白术12g,赤芍30g,桃仁10g。

络息成积证。

主症: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或胁肋久痛,肋下痞块,肝掌或蜘蛛痣,或腹壁青筋暴露,面色晦黯,或腹大撑满,按之不陷而硬,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通络消积,活血利水。

方药通络消积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尾15g,赤芍30g,红花9g,桃仁12g,丹参30g,泽泻15g,白术12g,青皮10g,生牡蛎30g,穿山甲9g。

肝。

肾阴虚,肝络失荣证。

主症:胁肋隐痛,劳累加重,腰膝酸软,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或腹大坚满,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润络化瘀。

方药:一贯煎合消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地12g,沙参15g,当归12g,麦冬12g,枸杞子12g,鳖甲15g,生牡蛎30g,柴胡15g,青皮12g,枳壳12g,川楝子12g,赤芍30g。

脾肾阳虚,络虚失运证。

主症:可见腹部胀满,入暮较甚,胁肋闷胀,脘闷纳呆,神疲畏寒,肢冷浮肿,面色萎黄或苍白,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弦大重按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药物组成:制附子10g(先煎),党参15g,白术12g,干姜9g,茯苓30g,泽泻12g,桂枝9g。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