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老鳖 [世界上最大千年鳖]

民间有千年乌龟万年鳖的说法,可见龟类的寿命是很长的。一、两百年寿命的甲鱼也许很多人都见过,但是三百年、四百年的呢?有见识过的人就很少了吧。下面小编就和大家来看一下这只千年鳖的厉害。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最大千年鳖。

在我国,虽然有两大长河长江和黄河。但是有些水生物种,我国也少有见闻。其中斑鳖,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们通常生活在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淡水区域。近几年来,有发现了有部分斑鳖体形巨大,体重可以达到100公斤以上。它们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云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一部分地区。更有人发现世界最大的老鳖竟然出现在这里!

截止1990年代末,由于人类活动大量增加以及传统中药对龟鳖壳的巨大需求,斑鳖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目前这一物种仅存4只已知个体,两只生活在越南,还有两只就在苏州动物园。2011年底,越南河内,世界上最后仅存的4只斑鳖个体中的一只,被发现并保护起来!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甲鱼肉中含有一种抵挡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常食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吃适量甲鱼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及提高母乳质量。科学家实验还证明,甲鱼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甲鱼中含铁质、叶酸等,能旺盛造血功能,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恢复疲惫。

这只巨鳖身长约1.2米,十几年前就已经生活在该放生池内,平时很少会浮出水面,在晚上偶尔可以听见其发出的叫声。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被人放生于该寺放生池已经无法查实。专家初步判断,该鳖之所以浮出水面应该与泉州这几天的气候炎热有关系,但具体原因和巨鳖基本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甲鱼的人越来越多,甲鱼营养丰富,被当作滋补食品。甲鱼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孕妇、产后腹泻及失眠、消化功能差的人不要多吃),但一定要食用活的甲鱼,现吃现宰。新鲜甲鱼的腹甲(由一块块软组织连结而成)是乳白色的。如果腹甲颜色变成褐红或浅红色,或者变绿变黑都说明甲鱼已不新鲜,不是自然死掉,就是被蚊虫叮咬过,甲鱼的蛋白质变了质,人吃了这种甲鱼对身体极为有害。

鳖的生活习性

食物。

鳖是变温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进行呼吸,也常在陆地活动晒背。鳖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生活规律与外界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0~12℃时,鳖进入冬眠,杭嘉湖地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后是鳖的 冬眠期。春季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从冬眠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摄食。20℃以上时,雌雄鳖进行 交配产卵。鳖有护卵的习性.产卵后会在产卵地不远的水中守护.以防天敌伤害.25~30℃是鳖摄食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也是人工养殖的最好季节。超过33℃时,寻洞避暑。人工养殖中,因鳖生性好斗,大小鳖不宜混养。

群体间恃强凌弱现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残食同类。

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鳖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

在自然环境中,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 向阳的岸边晒太阳(俗称晒背),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生性机敏.有轻微的惊动就会迅速的潜入水底一动不动.并且有判断逃跑路径的能力。

生长繁殖。

鳖自然生长缓慢,一年中生长期仅6个月,因此生长发育慢,并随各地气候条件、饲养技术而异。一般饲养条件下,当年稚鳖体重可达5~10克,2龄鳖达50~100克,3龄鳖100~200克,4龄鳖400~500克,5龄600克以上。因此,采用不加温的常规养殖法, 养殖周期长达4~5年,如采取加温养殖法,养殖周期可缩短1~2年。

鳖的人工繁殖。

由于鳖是卵生动物,卵在无亲体保护条件下孵化,孵化期长。因此尽管鳖的繁殖力强,但是天然环境中,由 于受到多种敌害,病菌侵袭不良气候的影响,其孵化年、成活率较低。采用人工繁殖,可大大提高孵化率,缩短孵化期,为人工鳖提供充足的种苗。

(一)繁殖习性:水温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产卵,每年的4~8月为产卵季节,盛产期温度为28~34℃,产卵常在深夜进行。产卵时雌鳖爬上岸,寻找隐蔽无积水,地势高的沙泥场地,挖穴产卵产卵后扒盖穴后离去。每只雌鳖每年一般可产卵3~4批,每批产卵10个左右。

(二)亲鳖的选择:几达到 性成熟年龄,可用来繁殖的雌雄个体为亲鳖。亲鳖的年龄体重也是要考虑的,鳖的性成熟年龄4~5龄,个体500克左右,刚成熟的鳖个体少、怀卵量少、产出的鳖大小不匀。故选留的亲鳖体重为1公斤,年龄4~7龄较好。从外形看。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光滑,个体肥大,行动敏捷的个体。选留亲鳖,还必须准确判断,使雌雄比例适当。可以根据外部特征加以鉴别,雌雄比例一般以4:1为好。用来吃的话很有营养 不过建议大家不要杀生。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