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与东北农村剧文化软实力提升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要:新世纪以来发展态势强劲的东北农村创作面临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建构。

东北农村剧在创作中要重视提高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东北农村剧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以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重视艺术创新,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路径,使东北农村剧在幽默和欢笑中承载丰厚文化内涵

关键词:东北农村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世纪以来,随着《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央视热播,东北农村创作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作为辽宁影视文化产业特色品牌,以“本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北农村剧凸显辽宁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魅力,浓郁的“黑土情怀”给荧屏带来清新的乡土气息。

经过十年繁荣发展,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势头逐渐趋缓,创作中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文化软实力,成为积极推进东北农村剧进一步深入繁荣发展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七大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软实力主要以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为表现形式,其提升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构。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视剧类型,如何在当下多元价值不断碰撞的社会转型时期,更加有效地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东北农村剧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文化品牌的关键所在。

一、提高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东北农村剧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文化自觉,彰显人文关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准确认知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是推进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表现农村农民生活的文艺创作在我国有着悠久深厚的传统,新世纪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繁荣根植于特定社会时代语境,创作者应以明确的文化自觉意识来审视自身创作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连续多年出台中央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三农”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农村的生活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都出现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丰富多变的现实生活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成为农村剧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从受众需求的角度来看,不仅农民需要和渴望电视剧讲述自己的故事,城市观众对乡村发生的新变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本色的乡土生活也带给生活在高节奏和巨大压力下的城市观众田园牧歌式的想象。

在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有效体现三贴近原则的东北农村剧从文化方面积极参与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事业中,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自然的风格为新世纪的荧屏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需求潜力巨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东北农村剧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剧类型,创作者要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明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创作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优秀作品放在实现东北农村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位置。

首先,创作者要深入领会、真正认知核心价值体系,使东北农村剧的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做支撑,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

其次,要提高文化自觉,重视在东北农村剧在构建辽宁省良好文化身份和形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并合理展现辽宁省特色乡土文化,将弘扬和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赵本山曾表示就是想把东北文化,展示给大家看,让全国的观众都了解东北农村

这种积极承担推动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文化自觉是东北农村剧发挥文化建构作用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此外,面对新世纪以来电视剧产业属性彰显,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情况,东北农村创作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传递感性娱乐的同时,注入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其过度娱乐化倾向很容易造成公众个体选择上的迷惑,使公众呈现出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价值评价标准呈现出明显功利化倾向。

”针对东北农村剧目前存在的模式化、庸俗化、审美内涵缺乏等较为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创作者不仅要满足人们娱乐消遣的需求,更要注重对电视剧精神内涵的追求。

特别要避免过度强化娱乐功能、以迎合大多数受众的低级趣味来博取收视率等情况,要在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人文关怀理念注入东北农村剧,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主流价值,使剧作表现出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气质,进一步提升东北农村剧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二、增强文化自信,以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结果的能力。

作为辽宁文   化创意产业辽宁的重要品牌,东北农村创作应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并坚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信心,用丰富深厚的乡土文化承载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认同度,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自觉担当起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任。

“无论是对于东北人还是对于东北文化来说,当前都是一个难得的重新认定自我、实现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整体行为,或者说,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容,又是振兴的动力。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现,文化建构是其中重要内涵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构建辽宁文化形象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有效利用宝贵文化资源,生产出“既大众通俗、多姿多彩,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的作品”,是东北农村创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东北农村剧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为支撑,辽宁地域文化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饱含着优秀的文化因子,其中丰厚的内涵底蕴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和探寻。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明显,拥有人才济济的艺术家队伍,艺术积累深厚。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喜剧小品和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以辽宁特色乡土文化为依托,展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新农村三部曲”等热播东北农村剧塑造的普通农民群像中,从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回乡带领家乡父老创建旅游度假村的刘老根,大学毕业回乡创业将荒山开垦为沃土的谢永强,在城市底层挣扎奋斗遭遇种种挫折却仍保持善良正直本性的农民工马大帅;到爱面子又怯懦胆小的酸腐“文化人”药匣子、世故圆滑却不失善良本性的范德彪、狭隘敏感却又对爱情执着勇敢的丁香;以及王小蒙、刘一水、谢小梅等一系列农村新青年的形象,既表现出新时代东北农民性格中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和率真朴实的一面,也刻画了农民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向保守和自私狭隘等人性弱点。

东北农村剧用深厚的人文关怀关注普通乡民的精神需求和生存状态,立足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真实生动表现了现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巨大变化,描绘了全新价值观和陈旧思想在农民内心引发的剧烈交锋与碰撞。

作品对农民内心世界的关注、对人生命运的追寻和情感关系的展现,生动地诠释了“新农村建设”内容,以浓厚的人文关怀积极诠释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东北农村剧对普通农民衣食住行的描写则展现了东北农村的生活面貌和具有浓厚关东农村地域色彩的乡风民俗,从富有地域特色的红砖瓦房、热炕头、压水井到饭桌上摆着的大葱蘸酱、白酒和玉米棒,热情直爽的大秧歌和二人转,以及东北农民幽默诙谐的语言,都是东北农村剧中不可或缺的显著标志,流露出原汁原味的关东风情,“这种地域文化是几代演员都无法挖掘透彻的”。

东北农村剧要重视挖掘东北乡土文化的厚重积淀,从本土特色文化土壤中汲取丰足养分,并在突出本土特色的同时,增加历史和文化的厚度,提升时代和创新的广度。

使农村的面貌风情、农民的精神世界和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民俗等在东北农村剧中得到有机统一,真正展现出辽宁乡土文化的整体面貌和深厚内涵,用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东北乡土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三、重视艺术创新,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路径   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只有勇于自我超越,重视内容和形式创新,创作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才能具有内在的持久的生命活力。

与享誉全国的东北小品、二人转血脉相连的东北农村剧在全国享有广泛知名度,已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对辽宁现代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对于东北文化形象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但不容忽视的是,东北农村剧在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及对乡风民俗展现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概念化、同质化、模式化书写,使得农村剧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自身的困惑。

轻松、愉悦的东北农村剧以轻喜剧的风格使黑土地风情被观众关注和接受,曾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但过度追求喜剧性和娱乐性则往往使得作品对农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流于表面化。

东北农村创作中虽有诸多作品关注农村与城市的融合与碰撞、新思想与旧意识的交汇与交锋,聚焦农村变革和农民的内心世界,但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仍止于“隔靴搔痒”或“避重就轻”,呈现出浅层化和雷同化等现象。

东北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农村发展面貌和农民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更需要高质量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来表现现代辽宁农村发展的新成就和农民的新面貌,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而情节和人物方面存在的模式化和类型化等诸多为人诟病的问题,则使得一些作品后继乏力。

如《乡村爱情》以永强和小蒙的爱情作为主线,描写了在中国新农村背景下,农民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在续集中原本围绕新时代农村青年展开的爱情故事枝节旁分,在搞笑和戏谑中刻意化的情感纠葛使剧情失去合理性,过多的三角恋和模糊恋引起观众逆反,使农村剧的创作陷入通俗有余而审美内涵不足的窘境;你争我斗、相互攀比、无端猜忌等情节演绎强化了人物爱面子,耍派头等负面特质,使得东北农民给人落后愚昧、庸俗浅薄的印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物形象。

此外,东北农村剧中存在的过度展示农民身上陈规陋习、突出放大农民瘸腿、结巴、面部痉挛生理缺陷等问题,不仅丑化了东北人的形象,还使东北文化形象被观众误读,削弱了东北乡土文化的丰富厚重积淀,进而形成对东北文化的“刻板印象”。

艺术重在创新。

东北农村剧要勇于自我突破和突围,否则当观众逐渐失去了最初的陌生感和新奇感后,必然会出现审美疲劳。

东北农村剧的创作应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高超的叙事手段,建立良好品牌形象,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

以高质量高品位的农村剧使幽默和欢笑增加丰厚的内涵,让人们在精神享受和艺术感染中潜移默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不可替代的力量。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建婷,大众传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求实,2008,11。

[2]张福贵,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社会科学辑刊,2004,6。

[3]刘云山,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讨会上的讲话,[J],党建,2008,05,04。

[4]张刚,《刘老根》的艺术魅力,辽沈晚报,2002年10月22日。

基金项目:2009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全面振兴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编号:L09BKS011)。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