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需谨慎_用药需谨慎

孩生了病,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病痛特点,而更多地需要大人来观察和医生的检查诊断。

因此,小孩看病、吃药都比大人难,用药也应特别小心。

婴儿从离开母体那一天开始,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发育。

例如,一周岁的小婴儿比刚出生的新生儿体重可增加三倍,身高也可增加25厘米,甚至更多。

这是大人不可比拟的。

一方面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快,吸收、排泄都比大人快。

另一方面,器官和组织发育还不成熟,既抵抗力低,容易生病,又对药物反应非常敏感。

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儿童的诸多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用药更应多加注意。

不能随意用药      比如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用,即便使用也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退烧药不可过量,用药时间不可过长,二三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因为退烧药可以使小婴儿出现虚脱;八岁以内的小孩,特别是小婴儿服用四环素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个别的还可引起颅压增高(表现为囟门鼓起,头疼);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个别的孩子会因应用氯霉素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球降低;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可引起小儿耳聋,或肾脏损害、血尿等。

所以不能孩子一发烧就用抗生素,尤其是一些伤风、感冒病,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一些中药,或是多饮水,好好休息往往是更好的解决方法。

遵医瞩服药      觉得烧高了就多吃一点退烧药;病没有好,就认为是药量不足,任意加大使用剂量――这些不经医生检查就随意停药,或加大剂量都是不对而且危险的。

用药种类也不宜过多,如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应注意避免体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因此几种药物应隔开一定时间服用

用药时间和方法要听从医生安排   不同的病用药时间的长短也不同。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和一些免疫病必须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能随意减量、停药和换药,如结核病、风湿病、川畸病、肾病、肝炎、癫痫等都需较长时间用药,而且在用药剂量、疗程、方法诸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药物剂量也有一定的改变。

小儿用药剂型服用方法有讲究      当我们正确选定了药物以后,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小儿吞咽能力较差,大的药片很可能被卡在咽喉部,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窒息。

因此,许多家长常常把药片研碎后给小儿吞服。

但是,服用下列几类药时这种做法不可取。

缓释片剂 这是一种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较长时间药效的剂型

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茶碱缓释片,外观与一般片剂相同。

缓释片同缓释胶囊一样,用特殊的高硬度材料做成骨架,药物包藏于骨架中缓慢释放,若研碎则会破坏骨架,影响药效,故除规定的咀嚼片外,缓释药片一般不宜研碎服。

肠溶片剂 即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外衣,这层外衣只有到达肠道才能被溶解。

因此,这种药片必须整粒吞服,若研碎后服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有的还会引起副作用。

双层糖衣片剂 如多酶片是含三种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的双层糖衣片。

外层为一般糖衣,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药片的外层,可在胃内发挥助消化的作用。

而胰酶需在碱性的肠道中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故被包裹在药片的内层。

药片研碎即失去消化酶的保护作用,尤其是胰酶粉剂残留在口腔中可刺激口腔黏膜,引起严重的口腔溃疡。

胶囊剂 这种剂型不仅可掩盖药物的气味和苦味,而且进入胃肠道后再溶解,生物利用度也比一般片剂好,因此许多抗生素都采用这种剂型

若将胶囊拆开,气味特异,小孩不宜服用,同时剂量也难以准确。

胶囊剂有普通胶囊缓释胶囊两种,缓释胶囊研碎将破坏其结构而不能达到缓释的目的。

此外,儿童生病用药,需要家长对所用的药物要有较全面的了解,了解有效成分、适应症、用药剂量、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