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稿子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广播记者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观察、边采访、边口述、边录音而制成的一种广播新闻报道形式。

现场报道的时效性、现场感等方面的优势胜过任何形式的广播报道,它最能发挥广播的特长。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时间距离

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直至为听众所接受,这当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经历一段时间,这就是新闻事件听众间的时间距离

时间距离越大,传播效应越小。

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要力争缩短这段时间距离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可以最有效地缩短这段时间距离

它不必在事后整理素材,撰写稿件,也不需做复杂的合成,只要把现场录音稍加剪辑就可以播出,从而增强新闻的时效。

空间距离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可以发挥广播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特长,缩短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听众之间的空间距离

广播记者所到之处,哪怕与听众远隔千山万水,只要一部手提电话,就可以将新闻现场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听众的耳边。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场直播则将时间、空间距离缩短到了几乎等于零的程度。

心理距离

根据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在向听众提供信息时,不仅有记者在话筒前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现场的情景进行描绘,还可以得到与此同时产生的新闻现场音响和氛围的帮助,这就使得现场报道成为广播新闻所有报道形式中,最接近人们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信息传播的报道形式,最符合人类思维的生理机制,可以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心理上缩短距离,也让信息在听众的头脑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并得到了强化。

什么样的题材适合做现场报道      首先,现场动感强烈、有吸引力。

现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

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一开口,向听众说明是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报道,立即能引起听众的关注和兴奋,那么现场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现场报道是要求记者新闻现场情景做描绘的,如果所要报道现场,难以找到生动的画面,记者的口述就难以真正吸引听众

其次,事件内容要求单一,结局明朗。

因为现场报道的时效性较强,要求在较短时间内采制完毕,并迅速及时地传播出去,因此不太适宜过于复杂的内容,这也正是消息型现场报道较多的缘故。

结局明朗,有助于满足听众的探究心理。

第三,事件场面要求集中、时间较短。

现场报道要求记者现场观察,现场解说。

场面分散,记者无法分身,难以应付。

现场报道一般比较适合过程较短的活动,对于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则不太适应,但可以化整为零,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标志性的、关键性的环节作现场报道

第四,现场音响要丰富,特色要鲜明。

音响的应用有助于烘托现场气氛,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个性化的典型音响有助于说明事实,表现主题,并可与加深听众的印象。

一般来说,反映场面或事件内容的音响越丰富,现场报道的优势――现场感就会体现得越强烈。

现场报道记者究竟应当说什么      介绍。

记者现场报道一开始最重要的是要在现场开门见山地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概貌确切地介绍给听众,同时也应当向听众介绍自己。

还要做到先声夺人,尽早把听众“引入”新闻现场

必要时,还应当介绍背景材料,以体现这则现场报道新闻价值,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

描绘。

现场报道要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现场情景进行准确、形象的描绘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重要场面、场景、典型细节、人物外貌、举止,单靠声音是反映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记者以第一人称用具体而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才能调动听众的视、听等感觉的交叉影射作用,在其大脑中“再现”现场画面,加强报道现场感。

串联。

现场报道不同于实况广播,多数情况下也不同于现场直播,它只是截取事件的某些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报道,这就需要记者用语言进行过渡,承上启下,把这些片断连成一体,使报道自然流畅。

访问。

现场报道中的访问就是记者担任听众代言人的角色在现场向合适的采访对象提问,满足听众的探究心理,使报道具有现场参与感,缩短新闻事件听众间的心理距离

它要求记者切实做到换位思考,及时解答听众可能产生的疑问。

显然,访问也是强化报道内容,加强报道深度的重要手段。

评议。

记者的解说不应当局限于事件的客观描述,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紧扣事实,插入自己的印象、感想和评议。

这主要是为了让听众更加了解事件的本质,体现这则报道的意义和价值。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