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人,不相离”】 愿得君心不相离目录

摘 要:《娇红记》的结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也不像以前的戏文结尾,洞房花烛、才子佳人圆满结局,摆脱了俗套,划出不一样的曲线,承托出作者批判妥协于封建势力爱情观念,他比较主张以节义之气相守到全始全终。

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关键词:才子佳人封建势力;节义之气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还有《西厢记》中”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的主题思想。

到后来《牡丹亭》中”情不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者不可舆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之情也。

“的穿越生死的爱情

古往今来关于爱情誓言的美言佳句颇多。

不免让人往怀生命中能有这样美好的爱情,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爱情总是被某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东西所包裹着,纵然你勇往直前想要将它拨开,或许最终的结果却是“菱花空对雪澌澌”“便是烟消火灭时”。

娇红记》与之前的《西厢记》、《牡丹亭》一样,具备了一些相同的要素。

第一:都是以才子佳人的恋情入手,牵涉到双方家庭势力的悬殊。

第二:以韵散相间的诗文叙事语言。

剧中男女通常可吟诗作对,在表达自己情感之时,善用诗歌传情达意。

第三:剧中大家闺秀,虽身处封建家族,但在爱情上,独有自己的见地。

爱情至诚至真,相信“诚“可使定国安邦,”诚“可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娇娘之言也正是作者孟称舜想要传达之意,“但得同心子,死共穴,生共舍,便做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

“虽不能与《牡丹亭》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重生来得离奇神秘,但这种”同心子“的爱情蓝图,是平淡真实爱情的最高境界。

二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双方凭着至诚要负担起对彼此的道义和责任。

这种对爱情的规划,相对于《西厢记》《牡丹亭》来说,可以说是往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娇娘这种独立自主的性格,虽然是承接了前人笔下崔莺莺和杜丽娘的结果,但大胆追求知己之爱的恋爱观比本能自觉来的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娇娘憧憬着能与自己爱的人共度一生,一起过着贴心而舒适的生活,这种观念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今,也不为过时,已经是爱情理想最美最好的境界。

从《娇红记》开始,作品里体现的不仅仅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单纯的以情抗理,已经逐渐转变成理性科学的追求自己挚爱。

这样的转型为后世成功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养份。

如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李香君要求夫君志同道合,《红楼梦》中绛珠仙子为还前世之恩德,今生还泪。

“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

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

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

”这些人物都是希望能和意趣相投,懂他、对方也懂自己的知己相守一生。

娇红记》出色的完成了这一进程中爱情观的突破,开启了一代新的爱情观念,为后世追求爱的戏剧人物、乃至现实生活中百姓的爱情观开辟了一条广阔无垠之路。

娇红记》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它第一次颠覆了才子佳人,最终以门当户对时正是洞房花烛夜的戏剧结尾。

在本剧中,至始至终都是在批判权贵、势力、科举功名。

在之前的《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母亲在得知张生与莺莺有私通的情况下,还是让张生进京求取功名,一旦高中并可回乡娶莺莺。

站在母亲的角度来看,崔莺莺的母亲是怕自己的女儿跟着这个穷书生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希望女儿可以幸福。

所以当下使二人暂别几载,以后便是好日子在等着这对年轻人。

实则是什么?其实是才子佳人的模式无论包裹着怎么周全,都不难看出,这其中还是暗含着妥协于封建势力下的门当户对的爱情观念。

而《娇红记》却没有重蹈覆辙,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之路。

纵然有父母这座搬不到封建势力的大山所镇压着,先是舅舅以朝廷规定内亲不得通婚为由,不答应此桩婚事,二人绝望。

再不久,申纯高中进士,重至舅舅处,欲图婚姻。

申纯母亲监视太严,无法相见,日夜思想。

最后娇娘父母怕二人再度私会,干脆抓紧将娇娘许配给府尹之子。

娇娘郁郁而病,婚期渐近,病情日重,估计不久于世,终与申纯诀别,不久去世。

申纯闻讯,一病而亡。

两家合葬于濯锦江边。

二人的离世,挣脱了一切的枷锁,什么功名门第、什么门当户对,没有任何势力能阻止他们相爱,生生死死,心心相印。

从孟称舜这部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男女之间私定终生、暗里私通的表现不敢苟同,反正他比较主张以节义之气相守到全始全终。

这种节义之气在社会道德上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相比之前的《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精神境界上又拔高了一层。

他在剧中表明:“贞夫烈女世间无,总为多情难负。

”,贞夫烈女以节气为载体,而之所以节气发之于情。

情,就是贞夫烈女产生的根源。

现今社会,乌烟瘴气,一团混沌,有多少人还在坚守节气?金钱、名利、权势甚至比节气更重要,大家倡导着“一切像人民币看齐”的刺耳口号。

作品里能感受到作者为剧中人物情之真切所感动,更为情之至诚至真至坚而拍案叫绝。

这种观点在《娇红记题词》中有了更加明了的表示“天下义夫节妇,所为至死而不悔者,岂以是为理所当然而为之耶?笃于其性,发于其情,无意于世之称之,并有不知非笑之为笑者而然焉。

性情所钟,莫深于男女。

”他主张从一而终,并非是重复封建礼教的伪训,而是秉着一种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对爱情负责的态度,纵然这种态度不知被多少人啼笑,但我觉得这是对爱情“诚”的一种表现和升华。

有这样一种比说法,你没注意去看过叶子,其实没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颗树上的叶子也是找不到两片相同的。

如果有一天一片叶子撞上了另一片和自己相同的叶子,那么是上天注定你们今生要在一起。

这个说法只证明了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道理,能碰到相知相恋相爱的人,这样的几率是万分之几呢?所以请好好珍惜。

这其中蕴含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可贵的精神力量,这种具有冲击力的精神力量撞击着作者乃至读者们心灵最脆弱的一面,让其为之动容。

作者借男女恋爱的神情来表现对诗书礼仪之文的不满,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理学倾向的批判。

娇红记》是孟称舜后期创作的作品之一,被列入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文人饱受着生活的磨难,因而他们的作品却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民族的衰败,家园的毁灭,使他们的剧作中隐含着一丝人生空幻的惆怅犹豫之感。

与其他十大古典悲剧一样,外族的入驻中原,使得汉人身份降格几等。

十大悲剧中多数作品都曾穿插着叙述战争事件。

可见,这时无望的文人们最好抒发的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寄托情思。

在本部作品中无论是大家闺秀王娇娘,还是精灵懂事且通情理的飞红都是对人生追求有着自觉意识的女性。

娇娘面对着“古来多少佳人,匹配匪材,郁郁而终”的事实,要学习卓文君自寻良偶的精神。

申纯一见倾心,却因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无法结合,双双以身殉情。

娇娘的父母也尝到了失爱女之心痛。

她最终的结局,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情况的不合理性。

剧中男性形象的塑造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琵琶记》中蔡伯喈虽然是个全忠全孝的贞义之人,可其秉性中不乏有懦弱之感。

申纯这个人物突破了性格弱化的僵局,性格描写也是十分丰满。

他对爱情的执着,不怕曲折、一如既往,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他把婚姻永远放在功名门第权势之上,在他身上,我们隐约看到后世作品《红楼梦》贾宝玉的雏形。

虽说多人评论贾宝玉为“纨�子弟”,“纵有一付好皮囊”,“草莽”、“愚顽”。

可这些批判宝玉之人所站的立场是什么?他们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宝玉这些行为被他们视为大逆不道,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批判和挑战。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

丫头飞红更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她具有独立的性格,独立的思想,是个有个人想法的人。

作者有意把申、王的崇高理想,以及博学多识的才能与不学无术的帅公子进行对比,让他们二人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被一步一步激化,最后不得,二人只能殉情而死,将悲剧推向了最高潮。

娇红记》的结尾也摆脱了才子佳人洞房花烛夜的圆满结局,悲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主人翁双方为爱殉情而死,我想不论是在悲剧艺术的创造上还是在对爱情至诚至真的精神升华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宋元戏曲史》2009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2]总主编:郭汉城;主编:苏国荣 《中国戏曲经典》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3]谢柏梁《中国悲剧史纲》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简介:   汪艳艳,女,1988年,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中文系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