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摘要:2007年四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揭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

紧接着房地产业、投资银行、保险业、实体经济纷纷陷入危机中,并正在以无法预测的深度和广度冲击世界经济。

这场金融海啸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该从中反思并引以为戒。

本文还原了整个事态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次贷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让我们对次贷危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海啸金融衍生品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房贷危机,英文subprimelendingcrisis,其意指2006年初始于美国,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导致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震荡反常剧烈的危机

次贷危机在07年席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世界金融市场,并在08年演化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

这样一场几乎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经济危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一、次贷危机的背景 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进入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

此后的11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

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

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

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

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足够支撑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二、次贷危机爆发 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为了更多的盈利,低利率促使银行大量发放住房贷款;在20世纪初银行打出大大小小的广告,支持人们贷款买房。

对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贷出的款项作为银行的资产项目,而为了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和鉴于房产市场的风险性,银行自然会选择寻求投资者分散风险。

于是,银行贷款项目打包成债券卖给投资银行,而卖债券所得的收入可以用于继续发行贷款

投资银行之所以愿意购买这些信誉评级不高的债券,是因为在国内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即使贷款者不能按时归还贷款,它们可以将房产收回,并进行拍卖。

美国房市连续几年冲高的情况下,这桩买卖在投资者的眼中风险近乎于零,更何况它还具有高收益。

但是基于投资者的基本思想,分散风险是必须的,而且以期于获得更多的收益进行更多的投资。

可是,这些次级贷款评级的风险性太高,一般的购买者不一定愿意购买,于是投资银行重新进行拆分打包,以这些购买来的住房贷款为基础大量发行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这其中有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担保债务权证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

上述所有的分析,都建立在经济发展和房市蓬勃发展的情况下。

的确,在上述的情况下,结果是大家一起赚钱。

但是,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美国的物价水平不断攀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

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

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在经济形势发生逆转、住房贷款违约率迅速提高的背景下,上述金融产品“衍生链”就演变成一条令人窒息的“债务链”。

其中如果某家金融机构出现偿债危机,它的信用等级就会被调低,它的外部融资则马上变得十分困难,它所需要支付的抵押品价值就会迅速增多,一旦在短期内不能筹集到足够的现金,这家金融机构就面临破产的风险。

就这样,在2007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由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

很快我们就看到了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政府出手挽救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华尔街五大投行几乎在金融危机中全军覆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