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熵模型构建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作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得到了迅猛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对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McClelland 于 1973 年提出的,并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此后,这一概念在管理学界被广泛使用。胜任力最初是指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此后有学者提出胜任力是个体相关行为的类别,强调从外显的人的行为来看待胜任力;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是直接影响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的潜在特征,包括技能、能力、知识、个性特征、价值观、自我特质或社会角色等。可以说,胜任力是各项胜任特征的有机统一,是由多种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组成的综合性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胜任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公共教育和行政管理等领域。例如,仲理峰在胜任力研究新进展中提出,虽然胜任力模型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国外稍晚,但不少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已开始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已将胜任力模型作为企业招聘、选拔、人员配置、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依据。

通过胜任力模型可以辨别个体胜任力,适用于人员的选拔与评价,因而用其探讨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有助于明确司机胜任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各项能力素质对保障行车安全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列车的正常、安全运行。从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和环境出发,本文认为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主要包括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基础素质四个方面。胜任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

1. 个性特征: 包括情绪稳定性与责任意识两个方面,主要强调轨道交通司机的个性、情绪等方面的特征。

2. 专业知识: 包括车辆基础知识与掌握规章制度两个方面,主要强调轨道交通司机专业知识素质方面的特征。

3. 专业能力: 包括复杂反应能力、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能力、学习能力、作业稳定性、视野深度与广度、瞬时记忆力六个方面,主要强调轨道交通司机各项专业能力的特征。

4. 基础素质: 包括应变能力、执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身体健康状况五个方面,主要强调轨道交通司机的基本素质能力方面的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该理论为探讨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系统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即为耗散结构。普利高津认为,对一个开放系统而言,从外部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时,系统的熵流为负; 向外部释放时系统的熵流为正; 特别是当系统外界不发生交换时,系统的熵流为零。对一个平衡系统而言,开放系统不断的从外部吸收能量使系统处在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导致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流动,从而熵值发生改变。这样反复的过程促使系统内部结构不断改变,使得系统朝着更高级的方向进化、演变。

一般而言,耗散结构的形成应具备四个条件:。

1. 是一个开放系统,即是一种与外界环境自由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这些外界条件使系统不断向有序化发展,开放的系统输入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的是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2. 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即使系统产生和具备与外界进行交换的势能和要求,若使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必须设法使系统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

3. 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即当企业系统远离非平衡态这一过程时,非线性项起着主导作用,正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才使系统不断稳定发展。

4. 涨落有序,即使系统由不稳定状态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的杠杆,对系统内部调整和外部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随着耗散结构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该理论从最初的热力学领域扩展运用到医学、生物学、工程技术,以及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一些管理学者,将其应用于组织管理科学中,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如杨国政提出了管理系统五种最基本的系统特征,主张从不可逆性出发,运用熵增加原理,建立解决管理科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理论框架; 王欣探讨了耗散结构下虚拟企业的内部结构特征,强调虚拟企业是符合耗散结构理论要求的; 邓周平提出,由于外界环境的干预和内部环境的动态发展,资源耗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并通过分析研究耗散结构的条件,提出有效经营企业的规则。

本文尝试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内在要素的作用机理,并构建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模型框架,力图在模型的分析与构建过程中,分析不断变化的轨道交通组织与外界环境间的不断调整与重构,以进一步探讨在系统内部的不断调整和重构机制下,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如何由低序走向高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以期为提高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和铁路安全运输做出贡献。

二、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表明当系统达到临界状态以后,只要能从外界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吸取能量、物质与信息等,那么系统耗散结构就可以持续不断的存在与发展下去。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作为各项胜任特征有机综合的统一,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而各要素之间具有特定的功能、目的和时间性的过程。所以,胜任力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它的各个要素本身也是一个个子系统。因而,在构建胜任耗散结构模型之前,需探讨胜任系统是否满足耗散结构的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性以及涨落有序这四个前提条件。

(一) 胜任力是一个开放系统

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的本质和耗散结构的特征而言,胜任系统耗散结构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基于胜任力的轨道交通司机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拔、培训、考核和退役等多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轨道交通司机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如通过培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等,由此实现胜任力的提升。因此,胜任力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随着外界环境对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要求的提升,司机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与物质,但有时由于信息获取的封闭性,导致系统无法从外界环境获得相应的提升胜任力的实践活动,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滞后,使得系统无法及时向外界环境输出能量与物质,从而造成胜任系统内部的封闭。

此时,系统就会由开放状态转换为封闭状态。处在封闭状态的系统如果无法及时吸收或输出能量与物质以转变为开放状态,系统将趋于无序甚至解体。如图2 所示,胜任力是由人、物质、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目标要求下组成的一个系统,根据轨道交通司机的特质,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基础素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外界环境中输入维持系统所需的一切资源要素按其预订的目的组合起来。

个性特征耗散结构的开放性。轨道交通司机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正向方面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稳定的情绪,负向方面则为缺乏责任意识和不稳定的情绪,而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个性特征以一种复杂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统一) 的动态方式影响着其他胜任素质,表现出系统的开放性。专业知识耗散结构的开放性。轨道交通司机专业知识其正向方面主要表现为掌握较多的车辆基础知识、熟悉规章制度,其负向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车辆基础知识,不熟悉规章制度,而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专业知识以一种复杂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统一) 动态方式影响着其他胜任素质,表现出系统的开放性。

专业能力耗散结构的开放性。轨道交通司机专业能力其正向的主要表现为较好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复杂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作业稳定性、视野深度、广度和瞬时记忆能力,其负向的主要表现为缺乏注意力分配能力、复杂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作业稳定性、视野深度、广度和瞬时记忆能力,而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专业能力以一种复杂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统一) 的动态的方式影响着其他胜任素质,表现出系统的开放性。

基础素质耗散结构的开放性。轨道交通司机的基础素质其正向的主要表现为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其负向的主要表现为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差,而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基础素质以一种复杂的(正影响和负影响的统一) 的动态的方式影响着其他胜任素质,表现出系统的开放性。

综上,通过系统自身的同化作用,一方面生产出优质的轨道交通服务,以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司机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将社会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反馈给司机,形成信息反馈网。因此,胜任力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胜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在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过程中实现的。

(二) 胜任系统远离平衡态。

胜任系统要形成耗散结构必须远离平衡态,在一个开放系统的三种态势中,平衡态和近平衡态均不会出现耗散结构,要产生耗散结构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只有这样,系统才能向有序方向演化(如图3) 。

对开放的胜任系统而言,平衡态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是绝对的。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态,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时,系统可能演化到一种相对平衡态或非平衡态。由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基础素质四个维度构成的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制衡。

例如轨道交通司机专业知识能力的高低将影响着其专业能力,一般而言,专业知识越多,专业能力越强,而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轨道交通司机的基础素质。由这四个维度构成的相对平衡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轨道交通网的逐步提升,将被外界输入的如轨道交通司机选拔、培训、考核、晋职、退役等要素的变化所打破,从而形成新的非平衡态: 轨道交通司机的情绪稳定性、责任意识、车辆基础知识、掌握规章制度的熟练程度将有所提高,从而带动基础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轨道交通司机年龄的增长,其复杂反应能力、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能力、学习能力、作业稳定性、视野深度与广度、瞬时记忆力与应变能力、执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等将有所下降。

因此,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的提升,就是要不断打破旧的平衡态,创造新的非平衡态,即胜任素质的提升就是在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交替转换中实现的。可见,胜任系统及其子系统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是逐渐远离平衡态的。

(三) 胜任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

要提高胜任力就必须提高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作为一个系统胜任力不是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基础素质这些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组合成的,具有综合特性的系统。其输出的服务价值大于全部输入要素的价值,所以从本质上具有非线性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环境、社会与组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的胜任系统的非线性性具有显著的差异。

个性特征影响的非线性特征。个性特征在其正向和负向的共同影响下,会对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其他要素造成影响,例如轨道交通司机情绪越稳定,对其注意力水平的正向影响越大,而胜任系统内部呈非线性性质。专业知识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轨道交通司机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其专业能力,一般而言专业知识越多,专业能力越强,而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轨道交通司机的基础素质,从而表现出胜任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性质。

专业能力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轨道交通司机的专业能力也影响着轨道交通司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对车辆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能力也就越强,另一方面,对其基础素质如逻辑判断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胜任系统内部呈非线性性质。基础素质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轨道交通司机基础素质的高低会影响胜任系统的其他要素,如司机的应变能力、执行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司机个性特征与专业能力素质,从而使胜任系统内部呈非线性性质。

综上所述,胜任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获得由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形式发展,就必须具备耗散结构的上述条件,经过不断往复的过程使得胜任系统有序程度不断提高。

(四) 胜任系统内部的涨落有序

由上文可知,胜任系统耗散结构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是,胜任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性并不表示该系统必定形成耗散结构,要形成耗散结构,该系统还必须满足系统之间存在对均匀性、不变性、对称性的破坏因素涨落的有序。足够强大的巨涨落,将造成系统整体的长时间的对称破缺,导致系统有序演化。因此,胜任系统的演变以及耗散结构的维持就必须通过某种活动来实现。

胜任系统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基础素质四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内部不稳定性所获得的与外部环境能量、物质交换形成的系统内部开放性导致的涨落的有序是使系统由先前的平衡状态演化到耗散结构的最初驱动力。二者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图 4所示,在胜任系统先前的有序结构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系统内部熵增(即吸收或输出外界能量与物质时导致系统内部无序性程度增加的行为) ,从而引起系统有序向无序的转化; 随着外界环境的物质、信息、能量等要素的引入,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内部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基础素质的新的序态,胜任力各要素之间通过非线性作用将微小的涨落放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使得系统离开先前的状态进入新的序态,因此,涨落发挥了巨大的触发作用。

三、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熵模型构建

受到统计力学中关于熵概念的启发,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将系统不确定性程度称为熵,且为一切系统所固有,熵值越大,不确定性越大。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具备了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后,能否长期稳定地保持有序状态,取决于负熵流。因此,可采用如下熵原理的方程式来描述耗散结构ds = desdis其中 des 是系统外界环境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所引起的熵变,而 dss 是系统内部发生不可逆过程而引起的熵变。前者是使系统逐渐协同的外在根源,取值可正可负; 后者是使系统逐渐混沌的内在根源,其值总是为正(如图5 所示) 。因此,系统的总熵 ds 等于两者之和。

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这一开放的系统中,只有当 des < 0 且 dis < | des | 时,系统的总熵 ds = des+ dis < 0 减少,从而系统从无序趋于有序状态,只有负熵流足够大时,系统才可能向熵减少的方向演变,最终稳定在一个低熵的有序状态之中。图 6 为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中负熵的实现过程图,需注意的是,负熵并不是指系统外界获得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也并不表示所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均对系统有益,只能经过系统内部不断的同化与竞争后才能形成对组织系统有利的负熵。而输出与输入之间对系统内的同化与竞争的反馈作用,是外界环境对胜任系统输出认同与否的一种直观表现,有正负之分。

1. 如果胜任系统输出了对轨道交通网或外界环境有利的服务等,则表现出正反馈,有助于系统有序方向发展,促进其良性循环。

2. 如果胜任系统输出了对外界环境乃至社会无用甚至有害的服务,必然导致整个系统内部的熵增,从而损害组织自身的利益与发展,此时表现出负反馈。

在整个系统负熵的实现过程中(如图 6 所示) ,输入是环境对胜任系统的选择,系统可通过输入来协调系统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基础素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系统内部的需要; 而输出则是胜任系统轨道交通网或外界环境的贡献,二者必须通过系统内的同化与竞争才能完成。由于胜任系统的开放性,必然存在内外部的矛盾,因而,要通过反馈作用使得系统外界环境相适应,进一步促进组织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胜任力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胜任系统不间断地从一个有序状态转化到另一个有序度更高状态的演变过程。胜任力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而外界环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开放系统胜任系统外界环境的约束作用下进行有序结构的转化,不断的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及信息,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不适应的因素,使得胜任系统内部呈现无序结构。这种情况下,胜任系统可以通过相应的局部调整,小范围内的变化来维持其现有结构有序性,但一旦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系统内部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状态时,系统会通过大规模的调整,如招聘、选拔、培训、考核、晋职、退役等人员配置,或重建系统内部元素与子系统的关联方式,促使胜任系统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由此与外界环境达到一种新的适应。

从整体上看,胜任系统不可能长久稳定在某一个水平的有序结构上,随着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必然根据社会的特征、环境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与重构系统内部的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基础素质各要素,打破旧的平衡态,建立新的非平衡态,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四、结语。

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系统耗散结构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胜任系统并非必然形成耗散结构。形成和维持胜任系统耗散结构的重要条件是系统内部不断的调整与重构。系统内部各要素(包括个性特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基础素质) 与不断变化的轨道交通组织外界环境间的不断调整与重构,将使系统不断的从低序走向高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不断提高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力水平,这也是胜任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