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利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居于越来越核心的地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又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

利率直接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对实质经济产生影响。

研究利率传导机制又助于我们认清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 要问题,为我国宏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状况中,我国相应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当然,这种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这里,笔者谨就利率传导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在这方面更好的解决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依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手段,通过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使企业居民不断得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平衡的作用过程。

凯恩斯(1936)提出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理论,斯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代表了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下,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条件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

在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利率是核心环节,而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二是利率投资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

传导机制的核心是流动性效应,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利率弹性

凯恩斯认为,前者大,后者少,故货币政策投资的作用不大。

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现状。

我国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处于经济转轨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使我国利率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管制状态。

由此原因引出了我国利率传导中的诸多问题: 1.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

我国,基准利率更大意义上是居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这样我国就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倒挂机制,即存款利率充当了基准利率,并且决定了货币的市场利率

2.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利率弹性

企业来说,我国公布的贷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投资成本,直接造成了投资利率弹性偏低。

居民来说,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且波动幅度小频率低,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

3.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

利率处于管制状态下。

经济扩张时期,银行的信贷扩张并不能推动利率的下行,从而必然造成通胀的压力增大和信贷的过度扩张。

同样,在经济紧缩时期,信贷紧缩也不能推动利率的上升,从而形成过度的信贷紧缩。

(二)原因。

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取消和放宽了多种利率管理工具。

我国利率体制仍然处于人民银行利率管制制度下。

事实上,我国面对各种经济形势做出利率调整时是被动的且决策时间很长。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进行利率调整,这制约了利率发挥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从而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价格和供求状况。

这样就不能发挥利率工具的信贷资金供需调节作用,还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通。

并且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居民的消费价格预期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如果企业居民的价格预期下降,那么即使利率下降了,增加即期投资也是不划算的,因为将来的投资和消费价格会更低。

所以,在我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尽管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但物价会继续上涨,企业居民己经形成了物价上涨的价格预期,通货膨胀会相应的抵消企业居民的消费。

当人民银行下调利率时,也会面临相同的状况。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