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对农广播的贴近性和实用性_加强农

浅谈如何加强对农广播贴近性和实用性 **人民广播电台 ** 对农广播节目历来是传递生活信息和农科知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阵地。切实当好农民听众的信息沟通桥与致富助推器,既是对农广播发挥功效、提升品牌的必行之路,也是广播媒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办好对农广播节目,应当注重节目贴近性和实用性,让广大农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明白,听得入耳、入脑、入心,力求节目内容贴近三农,以农民需求为目标,做好对农宣传的各项工作,紧扣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脉搏,真实反映农民群众的心声,引导农民致富,培养新型农民

总结启东台对农节目的成功经验,笔者就对农广播如何加强贴近性和实用性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节目内容必须实实在在 提起农民,许多人脑海里都会闪现“朴实、勤劳、善良、憨厚、保守”等等字眼,这既是历代文人墨客、政史家们给我们描述的形象,也是大多数农民自身美德和秉性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由于农民受教育层次相对较低,一般属于知识、文化、信息等接受的弱势群体,理解力和适应力相对较差,再加之他们朴实、厚道的本性,比较讲求实在和实惠,因此,他们大多希望从广播里传出的声音、播出的信息能让他们感觉踏实,易于理解、接受、操作,能震撼他们的心灵,道出他们的心声,一句话,就是要说到农民心坎里。

以往我们的对农节目中领导指令性多、单纯说教多、贴近农民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有时从网上或报纸上摘抄一些文章拼凑成节目,有的节目习惯于用城里人的目光去审视农村的变化,使对农节目总是有种城市人走进乡村的感觉。有些节目华而不实,结构单一化,语言文人化,远离了农村广袤的土壤,远离了淳朴的农民

所以,对农广播节目应该“姓农”,要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业实际,对农广播节目的编辑目光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变化,同时也要不断地熟悉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思想和新思维。当前,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国家对农政策,农产品的价格、销路,科技致富信息,农村医疗、养老以及文化生活等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因此,我们就要尽量选择这些农民关心的话题,来作为我们报道的主题。

主题选好,但只是泛泛而谈,空空而论,里面没有真材实料,没有打动农民朋友的事实基础,农民照样不会理睬。或者听过了只当耳边风,不往心里去,不会据此指导行动。比如:我们的有些报道,在鼓励农民大搞结构调整时,只说种什么效益高、前景好,某某地方已种植了多少亩,希望大家学习推广,但这种作物效益高在哪里,一亩地的投入、产出是多少,生长期多长,适不适应本地种植,产品销路是否畅通等有些问题就没有讲清。听众心里没本帐,他会盲目跟着调整吗?再如,我们有些农村问题报道,如农村教育、孩子辍学、田地撂荒等问题,如果只报道现象或其中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对问题多面的剖析,问题没说清,道理没讲透,群众听了不仅不会有所触动和改变,反而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认为报道不实事求是。

因此,我台在《农村天地》节目中设置了《政策导航》、《农家顾问》、《村头漫话》、《乡间风采》、《致富金路》、《农家生活》等多个小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三农”、关注“三农”,力求贴近实际,讲究实在,追求实效。把政策送到农民心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把信息传到农民耳里,把致富路铺到农民脚下。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农保等各项惠农政策到农民文化生活、农村信息化建设,从我市农业产业化布局到蔬菜、瓜果、畜禽的品种选择、病害防治,从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到各种农产品的市场走势,从农村基层党建到田间致富能手,节目合理整合,巧妙搭配,每周一期,有对外地经验的借鉴,有专业人士的分析,有众多农民的参与,解农民所惑,送农民所需,贴近实际,贴近农民,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节目语言必须平实可亲 1、节目语言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说到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自然就得说到语言问题,作为农村节目的编辑、记者要注意研究和运用农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写文章、办节目要用农民特有的个性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话语,使节目充满乡土气息。

我台的《农村天地》节目非常注重语言的乡土化,尽量不使用时髦词汇,更不去盲目摹仿。尤其是在《农家故事会》小栏目中,尽量使用农民自己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说话习惯,农民朋友听起来容易,接收节目内容容易,理解也容易。这档小栏目每期10分钟,选择那些故事性很强,对农民有启发的有关三农的新事,让农民自己“说农村人,说农村事,听听我来说故事。”通过录音采访真实记录农民朋友的朴实故事,让故事来说话,从而提高农民市场观念、法制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

2、节目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所谓通俗就是指语言容易叫听众理解和接受。通俗是保障农村广播节目是否具有可听性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记者在撰写农村节目时必须把那些不符合农民收听习惯的语句转换成让农民听起来觉着亲切、自然的语言。少一点书面语言,多一点广播语言,少一点书生气、学生腔,多一点通俗语、大白话。总之,对农村广播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情感真挚、直白、流畅。

一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对农村广播节目只有运用质朴的语言作为材料,走形象化、口语化、通俗化的道路,才能使农村节目具有生命力,使广播真正起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民的作用。

三、节目形式必须贴近农民 农民是最朴实的群体,但随着他们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尊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希望广播节目主持人能放下架子,与他们平等相待。这就要求我们在节目的编排和主持风格上,要摒弃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灌输方式、说教方式,与农民建立平等交流、倾心交谈的和谐关系。因此,要针对农村受众的接受水平,尽可能地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录音访谈、说故事、拉家常、配乐通讯等,主持人要尽量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报道乡村的变化,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帮他们释疑解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办热线电话,让他们感觉到,就象一个知心朋友坐在屋前的树荫下,与自己谈心论事一样,让节目在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中走进农民心中。

近年来,我台《农村天地》节目开辟了《农家顾问》小栏目,让农林专家走进播音室,通过节目讲解和指导农民朋友关心的话题,向农民朋友传递第一手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由于专家们在节目中使用的也是本地方言,让农民朋友听起来既通俗易懂又亲切自然。这样,对农节目与广大的农民在思想和感情上可以得到最大的融洽和沟通。

四、节目编排必须灵活多样 现今的农民不仅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还有一定的审美娱乐观。他们在接受信息、知识的同时,也要求受到身心的愉悦。因此,我们在节目编排的形式上要尽量做到灵活多样,应针对农民朋友的收听习惯,从农民的角度考虑,做出切合农民实际的安排,音响、文字要互相交融,凝重主题和轻松话语错落有致,并尽量多采用一些录音报道、现场音响,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亲近度,让节目有张有弛,听起来轻松愉快,乐于接受。

总之,广播的优势在农村,广大农民需要广播,更需要优秀的农业节目。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强烈意识,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切实增强对农节目贴近性和实用性,让农民成为主角,把农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农村广播节目,就一定能找到与听众之间最佳的“交流点”、“接近点”,不断提高农村广播节目的质量和接收率,从而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