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发小眼中的温情总理】

李溥在和温家宝的接触中,听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靠自己”。

以前,温家宝家走廊尽头的墙上悬挂着两个墨笔字:“高远”,是志存高远之意;近几年,李溥再去时,主人家墙上的“高远”两个字悄然改变了一个字,变成了“高洁”两个字。

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看着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69岁的李溥老人喃喃自语:“他从小就是有大志的人,能成为国家领导人不是偶然的。

李溥老人是温家宝的“发小”,小时候和温家宝住邻居,同样也是温家宝校友,同样在天津南开中学度过了6年时光。

直至现在,他们仍保持联络。

回忆起与温家宝交往的点点滴滴,从李溥老人的叙述中,总理温和、亲切的形象离我们更近了。

清贫少年的校园生活      1954,年虚岁12岁的温家宝考入了南开中学(时称十五中),1960年高三毕业。

李溥温家宝校友,1956年进入南开中学,1962年高三毕业,同样在天津南开中学度过了6年时光。

李溥温家宝大一岁,但温家宝5岁上小学,李溥考入南开中学的时候,温家宝已经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了。

温家宝不偏科,每门课的成绩都很好。

当时每班40人左右,温家宝常坐在中间靠前的座位上,在校园操场上,温家宝打篮球的身影和与众不同的左手投球动作留给李溥的印象最深,温家宝打篮球的样子很潇洒。

但其实,少年温家宝最初喜欢踢足球,一次不小心,他把学校教学楼的一块玻璃打破了,闯了祸,但不敢告诉家里。

因为当时学校有严格的赔偿制度,一块玻璃要赔偿3毛钱,这让家境清贫的温家宝内心忐忑不安。

后来总务处老师多次在他的教室门上贴纸条,催促他偿还玻璃钱。

温家宝只有从妈妈每天给的5分钱早点钱里攒,攒了好多天,终于凑够了赔玻璃的钱,但是从此以后,温家宝再不碰足球,改打篮球了。

平民情结植根胸中      天津市旧城南开区狭窄的达摩庵胡同,是温家宝中小学时代居住的房子,拐角杂货铺的一位大婶边指边说:“那就是,他前几年回家时,我见过他。

”亲切的口气像讲邻居家的大哥。

达摩庵,“文化大革命”前是香火缭绕的尼姑庵。

温家宝居住的是达摩庵前胡同9号院,兄妹三人与父母一家5口居住在不足21平方米的两间平房里,大学前的时光就是在这里成长度过的。

温家宝的祖父是位民办教育家、父母是中学和小学老师,带着三个孩子,家境很不宽裕,居室的“洋灰”地面坑坑洼洼,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非常简朴。

老邻居敬重温家书香门第,至今称温家宝的父亲为“温先生”。

少年时的温家宝性格温和、亲切,从不和人争吵、胡打乱闹,待人谦和。

在邻居们的印象中,温家宝很聪明,功课很好,做事稳稳当当。

人们记得,他曾与小伙伴一起卸下院门板当乒乓球台。

母亲上班把房门钥匙留在邻居家,温家宝放学去取,“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了?”言犹在耳。

温家宝母亲在胡同内左邻右舍间威信很高,人们都亲切恭敬地称她“杨老师”。

上世纪80年代初,杨老师退休后还热心地去居委会工作,杨老师尊称邻居李溥母亲为“李奶奶”,她一有空就过来看望“李奶奶”,并把温家宝从北京捎来孝敬自己的一些补品转送给李溥母亲享用。

在温家三个孩子中,温家宝排行老大,宽厚仁爱,颇有兄长风范。

温家宝生活简朴,上中学时他穿的鞋子基本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李溥还记得温家宝母亲向他说过的一件事:“有一次下大雨后,家宝放学是光着脚趟水回到家的,我很纳闷,明明有新做的鞋,家宝却不穿!我很快发现,家宝把新做得鞋子用布包裹起来抱在身上,他舍不得穿,怕新鞋子进了水,就自己趟着水回来了。

”   温家宝到中央工作后曾几次回到这条胡同,看望父母,走访老邻长辈,亲亲热热拉家常,在众人眼中,他还是那个隔壁的孩子,没有一点官架子。

2003年,李溥有机会去甘肃探访老校友,特意到了温家宝当年工作过和生活过的酒泉,走访了他曾经的同事,知道了他的很多故事。

在酒泉,有个对温家宝感恩一辈子的女孩,她是温家宝在地质队时一位司机的孩子,因家里收入低,生活困难,读不起书。

温家宝夫妇知道了二话没说,每个月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这个女孩读书,一直资助到女孩参加工作。

李溥到北京去看望温家宝母亲时谈及此事,温母听后也有些诧异,因从未听他说起过。

80年代后期,温家宝已在中央工作多年了。

一天,温母若有所悟地向李溥说起当年温家宝说过的一句话:“有一天,家宝在学校听了一场报告后,回到家里,他很坚定地跟我说:‘妈妈,长大以后我要为国家做大事!’”   难忘同窗情,永记师长恩   温家宝是有情有义的人,他虽然“官”越做越大,却不忘记从前的老师和同学。

1968年,已读完研究生的温家宝从北京地质学院(现名中国地质大学)分配到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刚好也是这一年,李溥大学毕业后从天津被分配到塞外宣化部队农场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从此,李溥温家宝彻底失去联系。

1978年,李溥从沧州地区的一所农村中学,调回天津南开中学母校任教。

至今,李溥还清楚地记得,1983年初秋的一天晚上,他正在灯下备课,忽然听见院子里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李溥!”他立刻开门出去,只见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着一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神采奕奕,很快李溥便认出了这个人是温家宝

温家宝的突然出现,让李溥喜出望外,他赶忙把温家宝请到自己9平米的陋室里,温家宝进屋后就在他的下铺床边坐下。

那天温家宝穿了一件笔挺的蓝色中山装,非常精神,他带着一如既往的温和的微笑告诉李溥,不久前自己从甘肃省地质厅调到北京地质部做副部长了,李溥打心眼里为他感到高兴。

温家宝还关切地询问了李溥的工作与南开母校的情况。

老友的到来,一下子使整个小院热闹起来,李溥母亲、父亲、弟弟、妹妹都过来跟温家宝说话,大家其乐融融,甚是亲近。

除了少时同窗,温家宝也总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

从1990年至今,温家宝三次回过母校,静悄悄的,既没有惊动地方领导,也没有惊动学校领导,有时只是由值班门卫师傅陪同,他对母校的感情这样深,对外又是这样低调,不由得让人动容。

2003年11月下旬,温家宝敬重的南开中学生物老师孙养林先生病重,住进了中心医院,李溥随后打电话向已出任国务院总理8个多月的温家宝告知这一情况。

温家宝知道后,立即让李溥代替他去医院看望孙先生,并给孙先生送上一束鲜花,写上“祝您早日康复”。

李溥问:“落款怎么写?”温家宝说,只写“您的学生敬献”,并提醒李溥不要写自己的名字,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舆论。

没过几天,11月26日,孙养林先生的病情恶化,李溥又及时打电话报告给北京的温家宝

他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对李溥说:“如果孙先生不幸去世,你就替我买个花圈。

”   11月27日,经抢救无效,德高望重、深受学生爱戴的孙养林先生不幸与世长辞。

在送别孙养林先生的灵堂里,摆有不少花圈,其中一个花圈格外引人注目,上写着:“恩师孙养林先生千古学生温家宝敬挽”。

(摘自《人物画报》)。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