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背景下“科学—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徐勤增 王崇锋 晁艺璇【摘要】随着代发展封闭式创新适用条件渐渐被打破开放创新逐渐成更适合当今外部环境创新模式影响着创新活动方方面面。

科学——技术”协创新作我国改革开放以直坚持创新体系其运行机制也受到开放创新背景影响。

因了探究该背景下科学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协机制保持该机制与俱进以我国985——0年通信产业例分别研究了科学开放创新体系和技术开放创新体系创新络整体结构特征对创新成影响以及上述两体系协关系

实证结表明体系部科学创新络高平聚集系数会抑制科学创新产出;体系不仅科学创新成与技术创新成存相促进关系而且科学创新络平聚集系数技术创新成以及技术创新络平聚集系数科学創新成存显著相关关系

结论基础上针对我国“科学——技术”协创新政策制定产学研合作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开放创新;“科学——技术”协创新创新络;产学研合作【图分类】3、引言随着全球竞争格局发生根性变化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创新已成引领国发展动力不断加快我国新旧动能换速推动我国综合国力整体提升[]。

国快速发展会带国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影响着科技创新模式选择[]。

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l v)认科技创新是组织灵魂应该由其部独立完成并保证科技成保密性和独享性从而保持领先竞争优势[3][]。

然而随着代发展科技创新程越越复杂、要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越越、知识专业分工越越明晰组织仅依靠身部很难完成创新或者完成创新成高、周期长;而且随着人才流动性加、知识移和传播难降低保证组织创新成独享性也越越难;加风险盛行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些新兴组织能够通整合外部快速超越竞争对手[5]。

背景下 r brg提出开放创新( v)概念[6]开放创新也开始逐渐取代封闭创新成更适合当今外部环境科技创新模式。

开放创新是通利用外部和部以及外部市场途径实现技术进步创新模式。

相较封闭式创新开放创新更强调开放组织边界重视与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知识交换并希望通利用补和能力终加速创新程[7]。

基该特学术界广泛采用创新络(v rk)描述开放创新模式认这种由节和连线组成络形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开放创新背景下创新主体跨边界合作、整合补复杂创新程[8]。

依据社会理论和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络各类络结构蕴含着其他创新主体信息、知识等这些丰富、多样外部是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关键要素。

是学者们通常认创新络结构特征比如络规模、络密、聚集系数、结构洞、心性等是开放创新背景下影响科技创新水平重要原因并开展了系列相关学术研究。

根据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两类科技创新形式该主题研究主要分两方面。

方面是科学开放创新体系研究科学创新络(简称“科学络”)及其结构特征对学术理论(论)等科学创新成影响。

科学络主要指基科学创新活动主体(如学术研究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合作关系构建创新络其合作目主要了合作实现某领域理论创新和学术突破。

已有研究国外学者分别从络节结构[9]、整体结构[0][]、关系结构[]视角探究了科学络结构对科学创新产出影响研究切入多体创新能力提高。

另方面是技术开放创新体系研究技术创新络(简称“技术络”)及其结构特征对新型应用技术(专利)等技术创新成影响。

技术络主要指基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如发明、企业等)合作关系构建创新络其合作目主要了合作研发某项技术应用并获突破和创新

学者们除了从节结构、整体结构和关系结构视角分析以外还会探究组织层面[3]、区域层面甚至国层面技术络结构特征对技术创新产出影响拥有更丰富研究切入。

纵观上述研究虽然学者们对科学开放创新技术开放创新体系部创新机制进行了较完善研究但是两体系协机制被广泛关。

科学——技术”协是学术界和实业界重视创新机制[]已成当今科技创新活动潮流国高铁、北京关村成功以及5G、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深合作[5]。

而今开放创新作“科学——技术”协新背景科学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加入了创新络这新要素影响了“科学——技术”协创新机制。

因研究开放创新背景下“科学——技术”协创新机制即科学开放创新体系和技术开放创新体系相影响关系不仅有利丰富现有开放创新研究容而且可以拓展科技协创新视角我国创新体系完善做出理论贡献。

考虑到体是科技创新关键因素[6]是提高组织、区域乃至国创新能力动力从体层面构建科学络和技术络进而从络整体结构角探讨科学开放创新体系和技术开放创新体系协机制。

具体而言首先基对前人献分析提出四研究假设探究科学开放创新体系和技术开放创新体系创新络整体结构特征对创新成影响以及上述两体系协关系;其次以我国通信产业例收集整理其985——0年序列数据构建以论作者结科学络和以专利发明者结技术络;然基知识生产函数提出了回归模型采用L方法估计了模型参数检验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具体可行政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开放创新体系部运行机制体作社会人总是被镶嵌各种不社会关系络[7]其所处络位置会其带信息、知识、情感等有形或无形这些便是社会学领域常提及“社会”因基作者或发明人合作关系建立开放创新络也是社会关系种其蕴含着流动社会。

社会学l[8]认方面社会与其他不其既不存物质生产程也不依附独立人而是存人际关系结构不络结构代表社会不;另方面与其他样社会也会影响体目标实现。

因对开放创新络而言由不络结构包含社会不进而会影响体创新产出

学术界针对络结构与创新产出关系已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基对这些献梳理从“介心势与科技创新成”“平聚集系数与科技创新产出”两方面提出假设假设

介心势与创新心性是衡量创新络结位置重要性指标占据络重要位置往往味着更信息优势、介优势或距离优势介心性(b rl)则主要从介优势角反映结络重要程[9]。

多数学者研究结论表明高介心性有利络体创新产出方面处高介心性位置体拥有信息优势其通连接不群体可以接触到多样信息而信息多样性对科技创新具有定性作用[0][];另方面具有高介心性体拥有介优势其通占据短路径上必位置不仅可以轻易获取量信息流而且可以筛选出高质量合作者而丰富信息和可靠合作者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但是从创新络整体角考虑若介心性体重要程远络其他体重要程即络介心势(b rlz)较高则络社会会主要集别体进而产生垄断社会现象。

方面这种现象不仅会使垄断者缺少竞争对手也会使络缺少相竞争关系进而影响了络整体多样性和创新活动动力不利创新产出[3];另方面较强垄断程会使络其他体获取成提高甚至无法短追赶上或超越垄断者进而影响络整体创新积极性和活力不利创新产出[]。

因提出如下假设科学络介心势对科学创新产出水平具有向影响。

b技术络介心势对技术创新产出水平具有向影响。

聚集系数创新产出集聚系数作反映络各结系紧密程重要指标代表着络各主体信息流动频繁程体信息交换与系频繁程越高則络平聚集系数越高。

多数学者认高聚集系数不利创新产出比如 和G [5]以我国纳米产业例研究世界络对创新影响发现较高聚集系数不利人发明专利产出;闫艺和韩军辉[6]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例构建产学研合作络研究世界、知识基础和企业创新关系发现当络聚集系数高临界值其与企业创新呈向关系而且知识基础会向调节聚集系数与企业创新关系;g Z 等人[7]研究络结构对创新扩散影响发现当络聚集系数增加创新传播性能会下降不利络创新产出

关较高聚集系数不利创新产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高聚集性会产生信息冗余相信息络循环传递会使络主体对待事物看法基致缺乏不观碰撞与交流难以产生新观不利科技创新产出[8];其次高聚集性会形成信息壁垒络观致性会阻碍主体对不信息接受形成信息进入壁垒不利络信息多样性而信息多样性是创新关键因素因不利科技创新产出[9]。

创新络整体角考虑若络各创新主体聚集系数较高即络平聚集系数较高则络整体会呈现信息冗余、信息壁垒较高状态进而不利络整体创新产出

因提出如下假设科学络平集聚系数科学创新产出水平具有向影响。

b技术络平集聚系数技术创新产出水平具有向影响。

(二)开放创新体系协机制科学创新成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强调对现存世界探和认识其成具有般性和普适性并以学术理论成(论)主要表现形式;技术创新则更强调对现存世界改变和利用其成具有明确应用目并主要表现拥有发明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科学成和技术关系直是学术界关问题。

传统观认技术是应用科学技术成是对科学原理具体运用30但是越越多学者们发现科学成与技术成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科学技术存着各独立却并非相隔离发展程[3][3]又被称共演化关系(vl)。

虽然科学技术存着各独立发展程它们并非相隔离科学创新技术成不仅可以科学发现提供试验工具等而且可以科学研究验证前沿理论设想有利科学“探”(xlr)揭示更多新理论;技术创新科学成则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聚焦潜有利发明“利用”(xl)对已有技术和理论进行完善、整合研发出更多新技术

基提出如下假设3科学创新成与技术创新成存相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络与科学技术成根据社会理论不络结构特征蕴含信息量不进而影响创新产出基前分别提出“科学络介心势和平聚集系数会抑制科学创新产出”以及“技术络介心势和平聚集系数会抑制技术创新产出假设

另外根据共演化理论科学创新成可以对技术成理论思考技术创新成也可以对科学成利用、组合[33]即科学成与技术成存相促进关系

因抑制科学创新产出科学络结构特征也会定程上抑制技术创新产出;理抑制技术创新产出技术络结构特征也会抑制科学创新产出

假设假设假设3提出如下假设科学络介心势和平聚集系数技术创新产出水平具有向影响。

b技术络介心势和平聚集系数科学创新产出水平具有向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框架如图所示。

三、数据及变量设定()数据与处理了检验上述研究假设选择我国通信产业样。

Zg G 等人[3]、高霞和陈凯华[35]等多位学者也曾以该产业例研究开放创新和产学研协问题选择通信产业主要原因是由通信技术身复杂性其创新通常会涉及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科学等多学科开放创新是该行业较普遍创新模式;二是由通信行业变革速快其创新程要结合强调“利用”技术创新和强调“探”科学创新科学技术协是该行业重要标志比如我国参与制定全球5G标准便是国通信研究院、萨里学等科学创新者和华、三星等技术创新者合作形成成。

因通信行业适合研究关开放創新背景下科学技术创新机制问题。

采用通信产业专利数据“专利信息平台)并根据与通信产业相关国际专利分类(简称“”)检了985——0年我国通信产业所有专利(不考虑港澳台)共得到303 57条专利数据;使用通信产业论数据“国知”(主要检了985——0年与通信产业有关且、核心以及期刊论共得到9 9条数据。

另外由我国通信产业985年前处起步阶段发展较缓慢但985年起进入发展期年增长率超G[36]因选择985年作数据起始年份。

外外商直接投和研究开发投入数据986——0年《国统计年鉴》以及99——0年《国科技统计年鉴》并通非线性拟合方法补齐了缺失部分年份数据。

根据985——0年专利和论数据以五年移动窗口[37]使用社会络分析软件k50分别构建了科学络和技术络其构建程如图所示。

其、、3等编代表每条专利或论数据且编与数据对应、B、、、等母代表专利发明人或论作者。

科学络结代表论作者结连线代表合作发表论关系以990年例科学络如图3所示。

技术络结代表专利发明人结连线代表合作发明专利关系以990年例技术络如图所示。

(二)模型变量科技创新成层面变量科技创新成包括科学创新成和技术创新成分别选择论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代表人科学创新成和技术创新成。

()科学创新成(简称“R”)研究者科学创新成往往可以使用论发表数量评估[38]但仅考虑论数量会忽视研究质量因使用研究者核心、和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数量作衡量研究者科学创新成指标。

用R表示研究者科学创新产出水平即论发表数量其代表年研究者发表总数。

()技术创新成(简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是反映研究者技术创新产出水平重要指标[39]。

其虽然不是衡量创新能力优指标但也具有其它指标所不可替代优比如数据量充足性纵向研究提供了机会[0]因选择专利申请数量作反映创新产出指标。

用表示研究者技术创新成即专利申请数量代表年研究者专利总数其取值985年到0年。

创新络层面变量通介心性和平聚集系数这两变量研究合作创新络结构特征对科技创新成影响。

()介心势(简称“B”)介心性用描述络结重要程使用r[]979年提出计算介心性方法其认结介心性(B())该结位短路径上频率频率越则该结介心性越高;介心势介心性结与络其它结心性实际差合计数与可能存规模络心性差合计数值比具体如公式()()所示。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展示了模型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

其由介心势与平聚集系数取值0到因其对数值都零另外由997年前专利和论数量较少l和lR值较方差较。

从相关性分析结可以得出l与l、lR相关系数正而且08这与已有研究R&能促进创新产出结论保持致[5][5]。

但是由序列数据局限性变量相关性可能是其相变动趋势导致因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三)平稳性检验由选取变量数据序列数据因要检验lR、lBR、lR、lR&、l、l、lB以及l变量是否平稳以避免“伪回归”现象使用v计量软件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如表所示。

由表可得5%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值临界值但阶差分各变量值临界值因前者不能拒绝含有单位根原假设但者可以拒绝原假设这味着这8程阶单整程即身不能通平稳性检验但是阶差分结可以通平稳性检验要进步通协整检验验证这些变量是否存长期衡关系

(四)协整检验根据上述平稳性检验结可知lR、lBR、lR、lR&、l、l、lB以及l阶单整程但由通差分获得平稳数据会损失原有信息因进步通协整检验确定变量是否存长期衡关系以期避免“伪回归”现象前提下程保留原有变量所包含信息。

对多变量情况适用协整检验方法[53]各模型协整检验具体结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0%顯著水平上模型、3、拒绝了不存协整关系假设接受了存协整关系假设即这些模型变量存协整关系模型具有长期衡关系

模型虽然5%显著水平上拒绝不存协整关系假设接受存协整关系假设通了协整检验但使结更加可靠选择0%显著水平下协整分析结模型拒绝存协整关系假设即认仅模型、3、通了协整检验

(五)回归分析根据协整检验结模型、3、方程变量存长期衡关系避免了“伪回归”现象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检验变量关系

使用 软件对模型进行二乘法回归系数估计分析结如表所示。

模型科学络介心势(BR)与科学创新成(R)不存显著关系假设得到检验科学络平聚集系数(R)0%显著水平下对科学创新成(R)具有向影响系数677假设得到检验

模型由通协整检验而被剔除使得技术络介心势(B)对技术创新成()影响以及技术络平聚集系数()对技术创新成影响无法被验证。

假设b和假设b得到验证。

两项假设进步分析相关数据作深入探究。

模型 技术创新成()5%显著性水平下对科学创新成(R)具有正向影响系数0373;模型科学创新成(R)对技术创新成()产出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r007 相关热词 创新协机制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