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业协会的现实问题与韩国经验借鉴

【论文关键词】行业协会成长历程现实问题韩国经验   【论文摘要】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论是“民办型”、“官办型”或.“民办官助型”行业协会,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可归纳为:外部体制不顺、功能定位不准、专业人才不多及活动经费不足;韩国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功能定位准确,内部管理规范,专业人员充足,活动经费保证。

工商行业协会的成熟程度是发达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第一个行业协会于1599年在法国马赛产生后,世界各国的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政府职能转变,承担应有功能的能力相对较弱,发展过程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

相比,韩国行业协会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作用显著、态势良好,积累着成功经验,对我国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我国行业协会发展历程与现实态势   行业协会我国也存在相当一段历史,但具有现代意义的工商行业协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形成,是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目标指向下发展壮大的。

(一)传统行业协会的历史演进   我国在封建社会,出现过类似于封建社会行会制度下的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

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传统行会向现代商会组织转变,一种与近代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同业公会开始兴起。

它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官府束缚,但能在维护工商业者的利益方面发挥作用,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政务院指引下,相继成立了工商联合会,着手整顿了旧的同业公会,改为工商联领导下的专业组织。

但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部门管理取代了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行业协会既无立足空间,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至此,包括各类同业协会在内的各种行业协会组织基本都停止了它的历史使命,或者转化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转轨变型,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较大的变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业协会受到重视,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使大批行政性公司撤销、改组,真正意义上行业协会得到迅速发展

(二)现代行业协会的基本态势   我国行业协会经过20世纪8O年代的启动到90年代的较大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全国性行业协会初具规模。

据对国家经贸委网站的访问,冠以“中国”或“全国”字样的行业协会超过273家。

到2004年初的统计,在工商领域共有全国性行业协会362家,其中:综合性协会15家,工业行业协会206家,商业物资流通协会67家,其他协会74家。

此外,我国还有机电、五矿、轻工、食品、土畜和医保等六大进出口商会

m360多家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大部分积极探索整顿、改革之路,在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水平等方面成效卓越。

但这类行业协会最大的缺憾在于,“政会不分”,“二政府”职能定位,功能重叠交叉,融“经济组织”、“行政职能”和“事业单位”为一体,使运作过程缺乏广泛的社会需求基础,对工商企业吸引力不强。

有资料表明,有近80%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不到全行业企业总数的40%,而且非国有企业会员比重远低于50%。

l,哒种局面将严重制约和影响行业协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深化。

二、地方行业协会的三种模式与主要特点   1997年国家经贸委选择上海、广州、厦门、温州四个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工作,使具有较强地域性的行业管理组织,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取得社团法人资格,成为地方性的行业协会

这些地方性行业协会的生成模式主要有三种途经,即“民办型”、“官办型”和“民办官助型”。

(一)“民办型”行业协会的功能发挥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使民间商会行业协会以“民办型”的运作方式,成为“温州模式”的亮点之一这类行业协会(商会)一般是在本行业出现危机时刻,由市场组织自发组建的协会组织,区域性较强,是民营。

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发挥着收集行业市场信息,预测行业市场前景,集中交易宣传,约束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受到会员企业的拥戴和政府部门的认可。

从1988年第一批民间行业协会温州组建后,温州行业协会(商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到2005年温州仅市一级的行业协会(商会)就超过100家,各县(市、区)的重点行业也都建立了相应的行业协会(商会)。

目前温州大大小小的行业协会(商会)已经超过900家。

这些行业协会(商会)覆盖了温州的工商业各个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入会率,会员分布面广,多元经济成份融合的特点。

实践证明,温州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越来越游刃有余,进发出澎湃的能量。

具体表现在:主动自律,显现了“规范运作”的巨大潜力;五指并拢,办成了单个企业难以办到的事情;创新服务,促成了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

所以,温州市工商联副会长周有铭说:“不断创新的服务,让温州行业协会形成了对区域经济的强劲推动力。

”   (二)“宫办型”行业协会的效能低下   上海自1978年10月成立第一家行业协会——上海包装技术协会以来,尤其是在2002年初上海市行业协会发展署的组建(现改为市社会服务局),及时出台我国第一部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行业协会暂行办法》和《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之后,上海就新建10个市级行业协会和经改革调整后重新组建2个行业协会

至2005年底,全市行业协会达到214家(市级191家,区级23家),拥有会员单位近4.5万个,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行业协会体系。

但不可否认,按照目前国家认定的细分行业类864个计算,即便按照“一业一会”的原则,上海目前行业协会的数量也还是偏少的,而且已有行业协会的形成路径,基本都是以政府各部门的设置为基础的“官办型”行业协会

据上海市体改办统计,全市能与国家行业分类标准相对应的7l家行业协会中,会员企业占同业企业的比例仅为23.2%,行业协会在同业协会中的覆盖率很低。

会员结构看,主要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其所占比例达到63%,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占13%;本地企业占93%,外省市在沪企业占7%,很少有行业协会能做到跨地区吸收会员

[5慷温州那样由同一行业企业自主联合而组建的“民办型”行业协会在上海就更少,致使“偌大上海”行业协会的数量远远低于“小小温州”900多家的现状。

并且上海行业协会的设置还未建立在行业合理划分之上,这不仅造成协会政府职能交叉重叠,也导致行业协会之间设置重复,如环保行业在工业系统中设有环保工业协会,又在建管系统中环保行业协会

结果必然导致行业分散管理,社会管理资源浪费,协会工作效率低下。

(三)“民办官助型”行业协会前景广阔   浙江“义鸟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和“义乌市保护名牌产品联合会”,可以说是“民办官助型”行业协会的典型代表,它们既是在政府的直接倡导和培育下,又是在各类相关经济主体自愿加入基础上产生的,可见政府行业协会的组建上仍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义乌作为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却生成有“中国小商品城”这样综合性的大型的国际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具有交易商品种类繁多、客商众多分散、单次量小、反复频繁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商业信誉成为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商业信誉的养成需要通过行业持续自律来完成。

为此,义乌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尤其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的健康发展

其中重要的经验是,在市场组织和管理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自律性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发挥这些专业或行业组织的相应职能,紧紧围绕价格、质量和品牌三者,规范市场微观主体的行为,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可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协会(联合会)生成发展,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我国行业协会的制约因素与自身问题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中国的中介组织不但数量不足,而且由于它们通常不是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而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

”可见,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环境制约因素,也有行业协会自身认识不足、功能定位不准所致。

(一)外部体制不顺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资源配置手段分为三步走:市场调节——协会自治—国家干预。

当市场失灵时,不是立即求助于国家干预,而首先应当追问行业协会能够做什么。

对上海市130多家行业协会的调查,有69.57%的行业协会认为,政府主管部门授权和支持不够是行业协会工作困难的第一原因;政府行业协会间缺乏制度化的信息沟通渠道,成为行业协会有效服务企业的“瓶颈”。

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条件下,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必须摆正。

(二)功能定位不准   现实表明,我国许多体制内生成的行业协会,只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工具,所能担当的角色只是“上传下达”。

这种忽视“服务行业”的立会之本,就会引发行业协会三大缺憾:一是责任意识不强,难以担当企业利益代言人。

政府行为或行业内外竞争环境影响到本行业利益时,由于从业人员的责任和服务意识不强,对“联系政府、服务企业”职能定位理解不深,协会难以踊跃承担起维护行业利益、积极协调行业内外及与政府关系的责任;二是服务功能薄弱,内部机制不活。

行业协会会员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帮助企业引进技术、培训人员以及为企业管理进行咨询等等项目,服务水平不高;三是定位发生偏差,持续运营困难。

正因如此,大多行业协会表现出: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和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将职能定位于行政化或企业化的误区。

有的行业协会想当“二政府”,仿效政府行政命令方式管理行业企业;有的协会却热衷于营利性项目,成为会员企业竞争对手,扰乱市场秩序。

可见,功能定位的偏差会给行业协会带来运作上的困境,使部分协会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时,不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因而,无法承接政府改革转移来的相关职能而制约自身发展

(三)专业人才不多   笔者2004年进行的嘉兴市社会中介组织调研课题发现,嘉兴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但行业协会工作中,90%的负责人是兼职;而且行政领导干部多,一般工作人员少;仅有的35个行业协会中,有l1个协会从业人员只有1人,从业人员3人以下有25个。

抽样调查还显示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了一半以上,如果除去会计、律师、评估等行业组织具有较多高学历的从业人员外,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房产中介、婚姻介绍、职业介绍等中介组织低学历比例将更大。

其职称结构水平偏低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从业人员没有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重不到3成。

由于大多数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职称进取心不强,整体素质更低,直接制约社会中介组织提高职业操守与服务质量。

(四)活动经费不足   综观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经费来源主要有四条渠道:一是政府拨款,包括初始注册资金和相应的“人头费”、办公费;二是会员缴纳的会费;三是服务性收入,即通过培训、咨询、办展览会等所得;四是经营性收入。

我国行业协会的经费不足的原因,不仅是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而且是会费缴纳额度由政府限定。

般规定普通个体会员10元,企业团体会员为3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不等,即使对于具有上千亿销售额的大企业,会费最高也只能收2000元。

这种受限制的、明显偏低的、长期得不到调整的会费收入,难以维持协会日常开支,更难以资助协会开展和开拓较有深度的功能性业务,无法为企业提供优质而丰富的服务项目,导致行业市场竞争能力下降。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