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空间的奇妙之旅

百年电影,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璀璨的影像,而电影博物馆,就如同雕刻时光的大师,把历史凝聚。走在光影长廊中,忽明忽灭的光芒闪烁,将参观者拉进了梦幻般的回忆中去——无数长夜漫漫,伴随着精彩的电影度过;无数星光璀璨,化作人生路的指引者。每个热爱电影的人心中都有着对电影特殊的感情,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世界充满多少诱惑,特定的几部电影、几个电影人总是潜藏在观众心底,什么时候翻起来,都是一个翻检一段时光的契机。而电影博物馆,就为我们检阅光影时光、人生片段的最佳场所。

上海电影博物馆面积有1.5万平方米,分为4大主题展区、4D艺术影院和5号摄影棚。博物馆收藏电影展品一万余件,现在陈列展出3700余件。4大主题区和3000多件展品生动精彩地演绎了电影人和电影背后的故事,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影世界的大门。

电影博物馆的序厅为“城市之光”展区。层高12米,采用黑白色调,在充满梦幻气息的艺术氛围内拉开了参观电影博物馆的序幕。一层展厅主题为“荣誉殿堂”,分为“荣誉殿堂”从“百年辉煌”、“荣耀瞬间”、“国歌诞生”、“灿烂金杯”、“影史第一”5个单元,展示百年上海电影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层展厅主题为“电影工场”,观众可以透过隔音玻璃,观看东方电影频道演播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生产实况,普及电影原理知识、揭开电影制作奥秘。3层展厅主题为“影史长河”,分为“影海溯源”、“梦幻工厂”、“光影长河”、“大开眼界”、“译制经典”、“动画长廊”6个单元,为观众介绍上海电影各片种的成就。4层展厅主题为“光影记忆”,分为“星光大道”、“星耀苍穹”、“大师风采”、“水银灯下的南京路”、“百年发行放映”5个单元,主要展示上海影人的风采,以及百年电影发行放映的历史。

上海电影博物馆珍贵文物众多,包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早期电影公司的剧本、剧照、明星刊页。其中,《再会吧上海》剧照的底片、影片《孔夫子》的剧照集,已属存世孤本。张光宇、万籁鸣等美术大师的手绘画稿等也弥足珍贵。在电影博物馆“梦之河”展区,采用了亚洲最长的多点触摸式多媒体互动屏,呈现了百部上海电影代表作的片段、海报、剧照等,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风情独特的大上海。此外,4楼的“星耀苍穹”展区以488块肖像图版和实物展柜,展示出上海优秀影人的风姿,群星璀璨。参观者在参观之后,还可以选择去一楼的“艺术影厅”,里面配备了目前国际一流的、全景声放映设备,观众可以在这里观看上海电影,也可以观看最新影片,全方位体味先进的电影技术带来的魅力。

大师谢晋

谢晋的展台里,陈列着他拍摄芙蓉镇时候的导演总结、完成台本、宣传材料、档案资料等,这些物品在暖暖的灯光下安静地躺在展台里。时光流逝,但物品得以留存。物品是最好的标志,它给观者人提供指引,指引他们穿越时光,与过去相遇。透过这些物品,我们仿佛看到了谢晋执导影片《芙蓉镇》的风采。

当年《芙蓉镇》一经上映,便赢得阵阵好评,姜文也因这部片子在国内一举成名。曾有网友看完《芙蓉镇》评价说“《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这个评价是中肯的,随后片子获得的荣誉也验证了《芙蓉镇》的艺术水平——电影不仅在国内获得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刘晓庆)和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姜文),而且在国外载誉而归,获得1988年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和第33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并在1989年法国第5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熊猫奖。《芙蓉镇》是谢晋的巅峰之作,也为中国电影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

谢晋电影充满了感情,据谢晋爱人徐大雯及其助理蒋兆林回忆,谢晋生前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拍电影,是要留下来给后人看的”,谢晋还多次说过,“艺术第一,电影拍出来要能够留传下去,不管多少年,后人还要是要看这样的电影。”正是怀抱着这样的艺术追求,谢晋电影倾注了最大的激情,他的电影充满了人情、人性,把他对情感、人性的深刻体验融入其中,他说“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

桑弧回忆录。

上海电影博物馆4楼,一排藏着各位电影大家展品的展柜里,有桑弧先生的展台,里面有先生的简介,有《魔术师的奇遇》的剧照、台本,而居于展台正中的,就是上海电影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之一——桑弧亲笔书写的回忆录。

与大多数藏品不同的是,这本回忆录手稿并不是家人捐献的,而是在外流转十几年,后来才被博物馆在偶然中得到的。据桑弧的儿子——现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影视学教授李亦中介绍,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准备开馆之前,他捐献了一批有关父亲的物品给博物馆,这批捐赠的物品主要包括桑弧的一些剧照,《魔术师的奇遇》、《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分镜头台本等物品,但在这些物品中并不包括这份珍贵的手稿,因为这份手稿已经遗失。一次,李亦中与上海电影博物馆的领导在一起,交流准备捐赠的物品时,一个朋友突然间发短信给他,说在孔夫子旧书网看到有人拍卖桑弧先生的手稿。这个短信让他们大为兴奋,当时就决定——买!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把这份手稿买下来。当天晚上,这份手稿就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给抢拍下来,电影博物馆也因此得到了一份珍贵的藏品。

1987年,法国巴黎《解放报》向全世界400位电影导演发出信函,要求回答同一个问题:“您为什么要拍电影?”桑弧的回信说:“我拍电影,是为了巩固观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为了消除人类的隔膜,增强我们的团结,来共同战胜邪恶,为创造更幸福、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我总希望我们的观众看了一部电影走出影院时,感觉我们的社会还是美好的。尽管我们目前还有不少困难,但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这可以看做是桑弧电影观,已经渗透在他导演的一部部电影中,成为那一代电影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动画手稿

作为“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作,《大闹天宫》、《牧童》、《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作品流传甚广,以其浓郁的民族美学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长盛不衰。这些动画片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编剧、动画师等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今,在上海电影博物馆的3楼,有一个专门的动画电影的展柜,里面放着这些经典电影的台本、人物设计手稿等。这些资料展现了当时中国动画的水平和风采,也成为世界动画电影史上“中国学派”形成与发展的见证。

在这些展品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哪吒闹海》的设计手稿。1979年,为了庆祝建国30周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倾全厂之力制作了这部动画片。《哪吒闹海》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片,作品的编剧、导演、动画形象设计是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台柱严定宪、王树忱,他们把这部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设定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希望能够在古典唯美和瑰丽浪漫的基础上,更多突出哪吒本身的风格和气质。在老导演严定宪的带领下,这部动画电影呈现出一种繁复的美学风格,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美学特色。在哪吒的形象设计上,美学风格偏向于庄重繁复,他的动作中也充满了仪式般的美感。在哪吒与龙王交战的桥段中,这种繁复的美学风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头六臂的哪吒动作难度令人惊叹。通过手稿,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设计者的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动画欣欣向荣。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美学风格,把曾经繁荣昌盛的“中国动画学派”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更是一个文化传承问题。当我们面对躺在上海电影博物馆里面的这些经典动画形象时,在追忆历史之余,更应该去思考未来。

科影器材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3楼,有一个长长的走廊,两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老式摄影器材,每件器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两件展品引人瞩目——科影厂自主研制的显微摄影器材和水下摄影机罩。

在这几件展品身上,折射了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辉煌。据统计,从50年代国家创立三大科影厂至2004年,全国总共拍摄科教片4400余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出品约2100余部科教片,占据中国科教片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两千多部科教片在50—80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动力。显微摄影器材和水下摄影机罩均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自主研制。1961年,上海科影厂为了介绍科学家进行的人工单性生殖实验,准备拍摄一部科教片。要拍摄这部电影,需要用到显微摄影器材。当时,厂里并没有专门这方面的器材科影厂利用已有技术条件,发动技术人员集思广益。最终,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独立自主地造出了显微摄影器材。这个器材是把摄影机接驳在显微镜下,通过两个装置的连接进行拍摄。后来,摄制组利用显微与延时逐格摄影技术,成功拍摄了癞蛤蟆由一个卵细胞分裂发育成长为一只小蛤蟆的单性繁殖的全过程。这部电影画面清晰,叙述准确,获得1963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1962年,上海科影厂出品的《金小蜂和红铃虫》也使用了显微摄影装置。摄影采取显微放大摄影,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准。所以,著名电影评论家袁文殊在《电影求索路》中说:“《金小蜂与红铃虫》可以毫无愧色的列入世界优秀的科教电影行列,并成为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这个电影还获得1963年9月埃及亚历山大港第2届亚非电影节二等奖。

水下摄影装置是上海科影厂为了拍摄一系列水下科教片而研制的。上个世纪80年代,科影厂准备拍摄《珊瑚》、《在波涛深处》等一系列水下生物。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水下摄影机,为了使摄影机能够在水下使用,上海科影厂的技术人员经过研究攻关,制作出一种摄影机罩。把这个摄影机罩套在摄影机上,摄影机就可以在水下进行拍摄。用这个摄影器材上海科影拍摄了几部水下科教片,展示了海洋中许多平常人无法看到的景观。九十年代中期,上海科影厂被“影视合流”,不再拍摄科教片。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影集团新科影厂从多个角度切入社会,拍摄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科教片。这些电影不仅在宣传科学知识方面起到极大作用,也一定会因为其艺术性而留存在中国电影史中。

2013年06月16日,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伊始即成为上海市民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说“上海电影博物馆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上海电影博物馆馆藏非常丰富,设计新颖独特,布展科学合理,电影特色鲜明,海派风格独具,文化氛围厚重,可以说上海电影博物馆是中国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电影博物馆”。

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界朋友在参观后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汤姆·霍珀(Tom Hooper),在题词本上写到:“祝贺!上海电影博物馆有个完美的开幕,建造这样一座博物馆来致敬中国电影上海电影的悠久传奇实在太让人惊奇了。这座迷人的博物馆展现了上海电影历史”。

上海电影博物馆从收藏与研究、展示与教育、休闲与娱乐3个方面发挥作用,努力成为上海的新的文化地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