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再来英文

没有任何地域的偏见,但是足以明白无误地判断:她不是上海的女人,上海女人的装束、举止不是这样的。

她是在向上海说再见?抑或是在向她的某一个至关重要的人说再见?   如果不是一个特别的原因,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这样一种风格的女人,但是每一个人的目光都停在了女人身上,这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再来”两个字。

再来”让人不可避免想到了一首歌《何日再来》,还有一个人――邓丽君

再来”给予人们的联想是偏狭的,似乎除了《何日再来》就不会有其他想象空间;“再来”给予人们的联想又是坚决的,几乎就像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在第一反应时间就直接指向邓丽君,并且会以邓丽君为主轴线,散射出所有相关的联想与对接,即使在邓丽君去世那么多年后,联想功能依旧昂然。

在这个社会里,谁都可以邓丽君,谁都可以邓丽君的粉丝,谁都可以邓丽君情歌的爱人,这就是从“再来可以生发出《何日再来》的内动力。

想到TDK磁带带进来翻录翻录邓丽君靡靡之音,会想到邓丽君的歌,不仅创造了大陆的流行歌坛,而且也是第一次,流行歌曲可以与最前沿的时尚衔接,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牛仔裤、墨镜、咖啡、酒吧、舞厅,7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时尚休闲方式,都可以邓丽君的歌曲中找到线索,并且也还是邓丽君的歌,屡屡受到传统道德压迫,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邓丽君的歌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和理念的开拓者。

想到所有的女歌星都是唱过邓丽君的歌的,甚至还有专业模仿的歌星;会想到所有的卡拉OK和KTV包房里,邓丽君的歌从花甲传唱到了豆蔻;歌厅会歇业的,邓丽君的歌却还是常唱的。

想到舞厅的压轴舞曲,就是在两首乐曲中徘徊,一首是美国的《友谊地久天长》,一首便是中国的《何日再来》;这么一种相提并论,也就是将《何日再来》列入了世界经典名曲。

想到还有一种黄酒的名字叫做“君再来”,厂家并未做任何延伸的宣传,但是“君再来”三个字所包含的辐射性,比“再来”更加强烈,以至于假如厂家还要对“君再来”三个字说明的话,就是画蛇添足。

想到邓丽君的幸与不幸,之于大陆,邓丽君一次也没有来过,更妄论再来

邓丽君的歌还在,但是邓丽君已经不在了。

当社会形态已经多元到了纷杂的时候,人们也会怀念单纯和单一,就像是邓丽君带来的旋风,一个时代过去,而不再来

一个女人会这么想么?不会。

她在想她和这一座城市的关系,她在想她和正在窗外和她说再见的那个人的关系,几乎就像火车站的月台一般。

女人略略忧伤,不像是仅仅因为告别的缘故,她忧伤的是:我还会再来吗?和我说再见的那个人还想再见到我吗?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