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文科类学生考研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 近年来,考研学生越来越多,但研究生招生人数并没有明显增长,大学生考研压力越来越大。

本文以?州某高校为例,对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学生考研意愿、备考过程和考研结果等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从学生自身、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运行、后勤管理、社会层面等多个层面分析文科专业学生考研困境;最后提出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学生考研提升路径。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文科专业考研;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本文为郑州轻工业学院第十一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我校文科专业学生考研面临的困境与提升对策”(项目编号:15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31日 一、理论基础   (一)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学生个体从事学习活动驱动的过程,体现在个体的一些需要或者追求,其形式往往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欲望或强烈的愿望。

每个学生学习动机是不同的。

比如,有些学生因为父母的意愿,想要达到父母满意;有些学生是为了听从老师或为了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发展;另一种是被学习吸引,有强烈的求知欲,一个人强烈的好奇心会充分反映其在这个领域的能力。

学习动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外在的学习动机学生以外的其他人提出的与学习有关的动机,这种动机引起的活动只是满足激励手段。

内在动机是指来自学生本身的动机,这个学生本身所产生的动力,它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标。

通常,内在动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引起的学校活动会持续很长时间,很容易形成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会让学生产生去探求新领域的知识的兴趣,便出现了知识的迁移,人们学习新的知识往往通过对旧知识的积累,而将来的学习又以现在的学习为基础,所以以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就是迁移

(二)知识迁移理论。

知识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布兰斯福特说:迁移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也就是积极迁移,负迁移也就是消极迁移

例如,一部分文科专业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而这主要是出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喜欢的一种心态,而选择了其他专业进行研究,这属于一种消极的知识迁移,这就需要老师在专业基础上来引导这部分学生,避免负的知识迁移效应。

二、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学生考研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鉴于考研是一个从形成考研意愿到考研复习,再到实现考研目标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覆盖大学四年,因此本文分别针对低年级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考研意愿调查针对低年级文科专业学生,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80%;考研状况调查针对文科毕业生,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58份,回收率79%。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调查,本次抽样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中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层抽样能提高总体估计的精确度,在样本量相同的情况下,其精度高于简单抽样和系统抽样;能保证“层”的代表性,避免抽到“差”的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更能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低年级学生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由此可以看出:(1)文科生的考研意向总体较大,而女生考研意向更高一些;(2)随着年级的增加考研率逐渐减少,说明大一学生一般比较迷茫,考研意向较高,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考研意向逐步降低;(3)考研意向与拿奖学金的次数正相关,说明考研与否和学习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可见考研确实需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实力决定是否要考研,而不能盲目的跟随考研热,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考研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还是较为严格的。

2、访谈法。

为了获得更有力的论证,本文还对22名学生和10名专业老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访谈内容主要是考研意愿和考研动机等方面;针对参加过考研的毕业生的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他们的考研动机考研准备、备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办法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考研意愿和动机分析。

该高校文科学生考研意向调查结果见表2:女生考研的比例是63%,男生比例是75%。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选择考研的所占比例较大,而女生考研率更高一些。

(表2)   考研目的和放弃考研原因的调查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图2)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文科学生考研意愿和动机主要是工作竞争压力大。

对大二学生朱某某同学的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问题:您为什么想要考研?   朱:“原本没有考研的打算,但是到了大二,突然感到就业压力很大,而且自己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并没有许多对口专业的机会,所以打算考研,跨专业考行政管理硕士专业,想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   这也说明文科考研主要动机是为了降低就业竞争压力,方便就业,说明文科生的考研动机不太纯,那么在这一动机带动下,学生就不会对学术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有利于学生复习备考,也不有利于其以后研究生阶段的认真学习

另外,放弃考研学生中有一半人都是因为想尽快踏入社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这反映大部分学生抱着更现实的态度,渴望走出象牙塔,通过获取更多实践经验在社会立足。

2、学生报考情况分析。

该高校文科学生考研报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在图3中,58%的考生报考的是985、211等名校,23%的考生报的即使不是985、211也是一些知名的大学。

在图4中,50%的学生考研究生的院校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图4)   该校会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小张是2017年考研族中的一员,谈及为何要去大城市读研,小张说:“只有在大城市上学才可以开拓眼界,学到更多知识,此外还可以感受大城市各种前卫的东西,而“211”、“985”之类的重点名校也多分布在大城市。

”这个想法不仅小张有,大部分准备考研的大学生都有。

另外,一些同学想去“北上广”上学的原因,还暗含着他们对目前所读本科学校不太满意,想通过考研来弥补当初高考时没有考上名校的遗憾。

3、学生备考过程分析。

学生考研补习班报名情况如图5所示,55%的考生备考过程中报了补习班,其中55%的考生报了英语,50%的同学报了数学,20%的人报了政治,还有25%的考生这三门都报了。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的弱项是数学和英语。

因为文科考生考研大都是跨专业,一部分是需要考数学的,但是文科学生数学普遍是弱项,所以要在数学这一科目上多费些心思。

(图5)   社保专业大四考生小杨说:“我就是数学这一门课挂了,所以考研失利,当时复习的时候没有重点复习数学,而且今年数学题比较难,再加上大学数学课程难度较低,即使在数学上下了很大功夫也还是失利了,所以建议下届考生重视起数学。

”   考生的平时成绩和考研成绩关系的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33.33%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对考研成绩影响很大,44.44%的考生认为平时成绩对考研成绩有一些影响,22.22%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这说明文科考生的平时成绩对考研成?是有影响的,而且不容忽视,考生应该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

(图6)   在对成功考上研究生的法学专业大四学生小赵的访谈中,他说:“我认为平时的期末考试成绩是很重要的,是对一学期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成果验收,其中大学前几年的英语、政治这几门基础课的学习更是一种积累,能够在研究生成绩里体现出来,如果学习好了,那么在考研复习学习起来是比较轻松的。

”   4、学生考研结果分析。

该校政法学院2017届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劳动保障、社会工作等214名学生中考上研究生27人,考研率13%;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550名学生中考上研究生59人,国外研究生1人,考研率11%。

总之,与郑州纯文科类院校相比,该校文科专业学生考研结果不太乐观,并存在学生考研动机不单纯、基础课不够扎实、学习氛围不浓厚、学习场所不能固定等问题。

不过,调查也发现当年没有考上研的学生还是对自己和学校有足够的信心,一方面他们通过考研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毅力;另一方面他们如果继续考研的话,考上的把握非常大。

如,公管专业小徐同学2017年考研失利,她考研初试成绩通过却在复试环节失利,像她这样初试过了复试没过的学生有好几个。

小徐说:“可能是面试时没有准备好,也可能是面试时其他考生实力太强,总之还是自己实力不够,非常感谢老师教我的面试技巧和知识,我会好好准备一年,再来一次。

” 三、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学生考研困境因素分析   (一)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   1、学生职业规划和理想目标不够远大。

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主体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自我目标缺失等主观原因,以及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在具体实行时又不知该如何操作,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客观原因都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2、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心态。

考研动机中人数最多的是为了找工作而选择考研,这些考生心态浮躁,不专注于“研”学业,学习目的功利化,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

3、一些学生自制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高。

许多考生备考时间都是一年左右,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有的甚至大二就开始准备,以至于备考时间太长,拉持久战。

但是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就变得差,再加上外界的一些诱惑导致考生自制力减弱,最终影响备考质量。

4、学生备考方法不够科学。

备考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听取老师的指导意见,也不参考一些前辈的考研经验,盲目备考,这样导致自身考研信息与外界沟通不畅通,影响考研结果。

(二)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因素   1、对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重视不够。

该校文科考研失利学生大多失利在英语和数学成绩。

备考期间专业课、英语、数学这些科目没有好好复习,基础知识不扎实,这是考研失利的决定性因素。

2、对考研学生针对性、一对一等方面课外指导不够。

该校文科生大多是跨专业考研,报考专业本来就不太熟悉,备考学习是没有针对性,还有些学生在挑选教材时犹豫不决,甚至会在考前临时更换学校,这样简直是致命的影响。

(三)学校教学运行和后勤管理层面的因素   1、学校学风建设和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力需要提高,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还没有牢固树立。

考研氛围是影响考研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风浮躁,必然减弱考研热情。

2、各类社团等活动挤占了学生考研复习时间。

大学期间社团活动非常丰富,但往往社团活动安排不很合理,不仅周六、周日安排社团活动,工作日晚上也要经常去开例会,这样大大占据了考研学生复习时间。

3、后勤管理中服务考研学生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学校图书馆学习环境很好,很适合在图书馆复习,但是十点就闭馆,而且经常没有固定座位,考生不得不转到其他地方学习考研教室和自习室太少不够用,往往找不到座位,大大影响学习质量。

(四)社会层面的因素   1、家长的功利化心态。

中国家庭教育突出问题就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功利化,往往忽视更重要的价值观教育。

家长心态功利化往往给考生也造成功利化的影响,导致考研动机不纯,最终考研结果并不理想。

2、社会对学历重要性的曲解宣?鳌O执?社会的唯学历导向严重倾斜了教育观与人才观,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是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不该成为这种均等的破坏因素。

3、智能手机、社会兼职等对学生的诱导。

手机在考生复习的过程中对考生影响很大有利有弊,大学期间兼职虽然会带来一些收获和实践经验,但是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尤其是对考研学生来讲影响是致命的。

四、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学生考研提升路径   (一)各院系做好本校的宣传教育。

因此,院系要提前做一些考研部署,召开考研动员大会,其次做好考研咨询服务工作,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到报考有针对性。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念。

往往没有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念的学生最后都放弃了考研或者没有认真对待考研

这就需要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念,正确的看待考验和就业的关系、怎么选择考研学校、理性看待读研究生等等。

(三)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和学术氛围。

科学的安排并合理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活动的专业水准和学术品位,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不断强化专业学习,引导他们增强学术兴趣,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考研心态。

考生备考阶段,不光是备战知识,还有战胜自己,摆脱社会不良风气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为自己打造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考试。

(五)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练习。

建议可以选择一家专门做考研辅导的学校进行系统的复习学习

一般这些专门致力于考研培训的机构其有一整套比较独特的复习计划和各个复习阶段的应对政策,能够交给你正确的并且快速的掌握复习重点和习题的练习重点。

(六)学校安排好后勤和心理疏导工作。

学校各部门要提供完善的考研服务,为考研学生提供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便利。

密切关注考研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做一些心理疏导,针对不同考生在不同阶段心理上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可以及时消除考研学生的心理障碍。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萍.独立学院近三年考研情况调查报告及其分析――南师大中北学院近三届考研情况为例的报告[R].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信息系,2015.   [2]廖满媛,张彦军,张革等.大学生考研失利的内在原因研究及对策建议――基于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考研状况的调查分析[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8.   [3]许佳军.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J].河海大学学报,2010.3.   [4]杨哲.地方性本科院校考研现状研究与分析――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2016.22.   [5]余红娜.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讨――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例[J].消费导刊,2008.2.   [6]张宝英.大学毕业生考研的经济行为分析――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诠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