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救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纳洛酮4.0 mg/d 加依达拉奉30 mg 分别加至生理盐水250 ml 静滴1次/d,连用2周。对照组纳洛酮1.2 mg/d 加复方丹参液12 ml 静滴1次/d,连用2周。结果 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治疗组)用药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脑保护及降低血黏度的作用。

【关键词】 纳洛酮;依达拉奉; 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相当高。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的保护作用较肯定。我院急诊2005年6月—2007年6月应用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6月—2007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共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且满足下列标准:(1)发病48 h 以内;(2)年龄80岁以下;(3)无全身严重并发症,头颅CT或MRI除外脑出血;(4)血压在200/110 mmHg 以下。治疗期间酌情用脱水剂,抗高血压药物、降血脂、降血糖药物及抗生素等,未使用溶栓、抗凝、降纤药物及其他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32~80岁,平均64.12岁;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8~82岁,平均65.26岁。两组发病时间、年龄、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纳洛酮4 mg 加至生理盐水250 ml 静滴1次/d,连用14 d 加用依达拉奉(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10 mg/支)30 mg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静滴1次/d,连用14 d;对照组纳洛酮1.2 mg 加用复方丹参液12 ml 加至生理盐水250 ml 静滴1次/d,连用14 d。

1.3 观察指标 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临床疗效评分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评分进行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进行评分并判定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计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治疗14 d 后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5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表2 两组治疗临床疗效比较表3 大剂量纳络铜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CT或MRI变化比较 治疗2周后治疗组60例中MRI弥数加权显示有8例异常信号缩小,2例异常信号范围扩大,50例异常信号无明显改变。对照组60例中1例异常信号缩小,15例异常信号范围扩大,44例异常信号无明显改变,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 治疗组(大剂量纳洛酮组)患者用药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比、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下降,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详见表3。

2.4 副作用 两组治疗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治疗组皮疹4例,肝功能异常2例,对照组皮疹3例,肝功能异常3例,均在同期内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