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之城的本色记忆】西原驿路挂城头

鸡鸣山驿城东与怀来西八里镇相连,南隔洋河与涿鹿县相望,西靠下花园,北与宣化段家堡接壤。

这座具有传烽,递运、接待、防御四大功能的驿城规模巨大建筑宏伟,距今已有600年。

1982年鸡鸣驿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按原样保存的鸡鸣山驿不仅是我国邮驿文化的一部活的史书,也是世界邮驿文化的瑰宝。

城内望去,孤峰参天的鸡鸣山近在咫尺,就像一道屏风把城池庇护起来,并成为城池与生俱来的风景。

古城依旧保持着远古的气象。

那些未经现代技术修缮的古墙和院落使城垣还保留着过去的格局。

“三纵两横”的街道布局,形成了城内横、竖明显的空间流线,串联着重要的建筑群,前后呼应,显得颇有气势。

由南向北的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以及东城门附近的东街和西城门附近的西街,将全城划分为12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区域,重要的建筑多数沿着头道街、西街和东街展开。

驿署机构占据全城中心位置,显示了以邮驿机构为中心的规划特色。

老人们坚守的这条街道是小城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它连接着东西两座城门

街道不长,并略有些弯曲,但老人们还是抬起头就能清晰地看到街道尽头那两座高高的城门楼,还有每天从城楼下出出进进的人们,就像看着日子缓缓地流淌。

两座城门楼,一座题额上用斑驳的楷书写着“鸡鸣山驿”,另一座写着“气冲斗牛”。

城内望去,孤峰参天的鸡鸣山近在咫尺,就像一道屏风把城池庇护起来,并成为城池与生俱来的风景。

一切仿佛天造地设而成。

这块狭窄的位于洋河北岸、鸡鸣山与八宝山峡谷行洪而成的山前洪积地带,由于是穿越宣怀两个山间盆地所经的咽喉之地,并且是连接西北与京师的必经之路,所以自古就是交通繁忙的驿路

鸡鸣山驿特殊的战略位置使之独驿成城。

鸡鸣山与鸡鸡驿的完美组合则使鸡鸣山驿区别于其他驿站而成为了具有风景和风水含义的城池

元、明、清几百年来,无论是皇亲国戚,文武百宫,还是北上库伦、俄罗斯的商贾们,自西北至京城必经鸡鸣山,经鸡鸣山必过鸡鸣山驿站,因此进出这座驿城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元代鸡鸣山驿已成为宣府进出北京城的最大驿站,军驿和民驿的功能,使其成为军事重镇和繁华热闹的城郭,也使得这座微小的顽强伫立的中途小城,不仅在中国邮驿史上独占鳌头,同时在建筑史、交通史、军事史上都具有了重要地位。

从空中看鸡鸣驿,是一幅很有趣的图景。

这座接近于四方形、周长2公里、占地22多万平方米的驿站,突破了普通驿站的格局局限,是以“城”的形式出现的。

而这座西北道上的小城,则处处表现出它向路的驿站特征。

一条东西向的驿道自城南而过,整座城池紧随驿路的方向向西北方向倾斜着。

为了更好地与这条驿路接应,小城的两座城门不是开在东西城墙的中间部位,而是有意偏向城池东西轴线的南侧,驿传人员可由此进城换马,甚至城内的主要设施也体现出偏南的特点。

站在城下看城,鸡鸣驿俨然是一座军事重镇。

由于鸡鸣山驿不仅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还有保一方平安的作用,所以它也是一座兼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城堡。

城墙城门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明代的格局,城门高峻,发有重券,上建城楼(城越楼)。

城墙为砖包土墙,上面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和26个城台(马面),墙体顶部内外两侧均建有女墙,密布垛口,垛墙上设有望孔和射孔,可以发挥出很大的防守功效。

城墙上建有12座更铺,是夜间值勤兵丁的哨位。

城门外有当地称为影壁、瓮城的挡水墙,城外有护城河和挡水坝。

城内沿城垣四周有6米多宽的环城道,另有5处马道可以登上城墙,平时方便城内交通,战时利于迅速调集兵力、运送器具登城防守。

城墙上本来还建有玉皇阁、寿星庙和魁星楼的,可惜都已消失不见,只留下遗址。

站在城墙上看城,古城依旧保持着远古的气象。

那些未经现代技术修缮的古墙和院落使城垣还保留着过去的格局。

“三纵两横”的街道布局,形成了城内横、竖明显的空间流线,串联着重要的建筑群,前后呼应,显得颇有气势。

由南向北的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以及东城门附近的东街和西城门附近的西街,将全城划分为12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区域,重要的建筑多数沿着头道街、西街和东街展开。

衙署建筑集中在头道街的核心区域。

负责军政管理的指挥署、驿丞署等重要的行政机关都建在这里。

指挥署(亦称把总署)是清康熙三十五年以前300多年时间里,驿城里最高的军事权力机构,也是全城最高军事长官的驻扎之所。

清《宣化府志》载:“鸡鸣驿把总署,在本驿堡内,旧守备署改建”。

清康熙三十五年以后,由于解决了中原和草原的军事对峙,驿丞署成为了驿城最高行政官员驿丞及其吏属的办公之所。

清《宣化府志》载:“鸡鸣驿驿丞署,在本驿堡内。

”《宣化县志》载:“鸡鸣驿驿丞,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皂隶二名,工食银一十二两;馆夫二名,工食银一十二两。

”   邮驿建筑则位于全城几何中心的位置。

驿馆是一组明代建筑,当地称为“公馆院”,原有五进院落,格局敞亮。

这里是草原上的王公贝勒和负有特殊使命的朝廷大臣的官方接待机构,享受公费待遇,自己不用花钱。

据说商人们虽然有钱,也是不能住的,因为级别不够。

他们只能住城内的韩家店和马家店,而那些牲口贩子们就只能住在城池外面的羊店、牛店以及骆驼店里了。

马号临近驿馆,分军用、民用两部分。

当地称民驿马号为“大号”,军用马号为“西号”,原有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四周建有墙垣,门前设有高大影壁,气派不凡。

马号是驿马换乘处,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反映了古代对邮驿的主要交通工具――马匹的高度重视。

驿仓与马号基本对称,又称“东大仓”,是鸡鸣驿中重要的粮食贮藏之所,《宣化府志》“仓廒”项中明确记载有“鸡鸣驿仓一所”,不过今天它们已经都荡然无存了。

此外,尚有草料场、驿军舍等邮驿附属建筑,其位置和格局尚待继续考证。

这些邮驿建筑设施从管理、住宿、换马、粮草供应、辅助服务等不同方面彼此呼应,极有条理。

当时驿城内驻有驿兵和驿卒。

驿兵负责城池守护,驿卒负责传递信息。

至清代,经过人员压缩的鸡鸣山驿仍然有“马八十一匹,夫七十八名,杠轿夫五十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铡草喂马夫八名”,耗费钱粮“共银四千四百一十八两四钱,料斗一千零五十八石四斗,月末三百二十四石,麦麸三百零二石四斗,遇闰按月加赠。

”其规模可见一斑。

驿站的功能虽然简单,却让朝廷与西北各郡的信息交流得以畅通。

商业建筑分布于头道街两侧。

邮驿事业的发展,给鸡鸣山驿带来了商贸与文化的繁荣。

驿城现存的碑刻记载,在最繁华时仅当铺就有6家,还有商号9家、油铺4家及茶馆、车马店等等。

主要的店铺包括万宝昌、崇信永、得胜栈、煤场店面、李家药铺等商号以及陈家店、阎家店、韩家店、马家店等日杂、住宿兼营的店铺。

还曾经设有碾坊和缸房,著名的如韩家碾坊、肖家碾坊等。

另外城中还有用来赈济灾民的义仓和留养局。

这座微小的驿 站,其实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郭。

大量的宗教祭祀性建筑遍布全城

有永宁寺、普渡寺这样比较纯粹的佛寺,有关帝庙、城隍庙、泰山行宫等道教庙宇,也有表现驿站所特有的驿马崇拜的马神庙,还有民俗色彩浓烈的龙神庙、白衣观音殿、三官庙、五道庙,以及与水有关的龙神庙、河神庙,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虫神庙,与商业有关的财神庙,与文教有关的文昌宫等。

一些宗教性建筑甚至建在了城墙上,如北城墙上的玉皇阁,南城墙上的寿星庙、城墙东南角上的魁星楼。

这些在位置、布局、陈设以及相关仪式上均有特定文化含义的宗教建筑,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蔚为大观的宗教文化体系。

虽然这些大大小小的寺庙,如今保存下来的不多,但在这些不多的寺庙里,几乎都能找到颇有讲究的精美壁画,那是鸡鸣驿的灵气所在。

走在鸡鸣驿的街巷间,你会发现城内所有的街道几乎都是不规则的弯曲状态,甚至连接东西城楼的主干道也呈现出“Z”字形的弧线,因为塞北风大,这样可以避开直来直去的西北风。

除了“三横两纵”的主要街道之外,城中还密布着数十条狭窄的巷道,最窄处尚不足1米。

这种不拘一格、富于变化的布局极富情趣,行进其中,可以充分领略到古代城镇布局的巧妙,而那些大大小小古老的院落,以及窄窄长长幽深的胡同,会让人有时光倒错之感。

院落城池的基本组成单位。

鸡鸣驿城内院落整齐划一,像是井然有序的军营。

既有格局严谨、正厢分明的较大院落,也有许多自由灵活的农家小院,还有一些多进的大型院落

不同的院落相互衔接,与大小道路共同构成了鸡鸣驿城主要的空间肌理。

许多住户在原有院落的基址上翻盖了自己的住宅,其建筑虽为新建,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院落空间关系。

城中民居以几家大户人家最为显赫,比如位于头道街上的李家大院,原为得胜栈的房主,拥有多座院落驿城中的文化世家黄家大院,曾经出过文举人和武举人,其院落占据了全城最高的地势;曾经编撰过《鸡鸣驿堡志》的杨大先生、杨二先生的故居杨家故宅;拥有多处院落的孟家大院;还有那个慈禧曾经住过一晚,让太后老佛爷悲喜交加的贺家大院……除了一些重要建筑的门山墙等处设有精美砖雕外,房屋建筑的装饰相对朴素,大多数建筑为单层坡顶平房,采用灰色抹灰屋面和土坯墙,色调一致,非常和谐。

相当一部分老屋在风吹日晒里销蚀、倾塌,一些则摇摇欲坠,用木头在房屋外支撑着。

这里的大多数居民已经不是驿站官兵的后裔了,一些原有的宗教建筑及其附属戏台已经失去了功用,居民的宗教信仰、集体活动方式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文化传统,集贸交易的场所也已不在驿城头道街上,而转移至鸡鸣驿堡西门外的“集市大街”上了,繁华的驿城已经衰落成了一般的村镇。

但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住在这古香古色的城中。

夕阳西下,光线暗淡下来,家家户户的烟筒里冒出袅袅的炊烟,耕作的农人们肩背农具从田里回来了,穿着校服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走在城外的古驿道上,城外的人们不时以各种姿态走进被夕阳涂抹成金色的门洞,老人们收拾起拐棍儿走在回家的路上,偶尔会听到一两声狗叫和鸡鸣……整座城堡陷入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之中,让四处游走、寻寻觅觅的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如此之近,又如此遥远,恍惚不知自己置身于哪个年代。

走出城堡远眺,远处连绵的群山和迤逦的树木如诗如画,京张高速公路和京包铁路上汽车、火车急驰飞奔。

再收回视线凝视眼前这青砖古朴、城池宏伟的鸡鸣古驿,猛然间竟有惊心动魄之感:它多像一匹穿梭于历史烟尘中的驿马呀,突然间凝固在这里!   一股朔风,卷起苍凉的古意。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