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诗经名句

相信大家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司马光形象。

2010年8月,应朋友的邀请,我和本刊执行主编谷松章、《书法导报》编辑程志宏先生一道,来到了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司马光祠,一起拜谒这位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

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宝元进士,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

司马光祠坐落在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冈,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

进入司马光祠,在文化广场最醒目的就是司马光不同时期的三尊铜像:东边是司马光砸缸,这是根据他小时候砸缸的故事塑造而成;西边是司马光著书,司马光在中年时期编撰《资治通鉴》,表现了他当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著书立说的情景;中间是他老年布衣的像,是依他的一首自作诗“黄面霜须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

居然不肯市朝往,骨相天生林野人”雕塑而成。

祠堂门进去,前方就是杏花碑亭温公祠堂

东侧是余庆禅院,西侧是茔地区。

这块碑就是宋哲宗御篆的《忠清粹德之碑》的原碑,真正的《司马光神道碑》。

该碑全文共2766字,是目前国内保存的苏东坡碑文中字数最多、文采最好的一篇真迹,极为珍贵。

司马光神道碑》曾埋在土中,后来在杏树下被挖掘出来,遂名杏花碑,可惜已剥蚀难辨。

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

明嘉靖年间,又特选巨石,依宋碑进行复制(图1),并建立了碑亭

杏花碑亭,创建于金黄统元年(公元1148年),当时守坟的园珍和尚用他自己的钱盖亭子保护了起来,并名曰“温公神道碑堂,内置苏轼奉敕撰文并书的司马光神道原碑”。

如今,复制碑仍被完整保存在温公祠堂的一面墙壁上,拓片完整地贴在碑面上,外边还进行了封存。

这样,即可以使来赏者能清晰地看到碑文的内容,又对《司马光神道碑》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温公祠堂的东侧,为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庆禅院(图2),牒文刻石仍在寺后。

寺内有大殿五间,殿内现存大佛三尊,西壁罗汉八尊,为宋塑风格。

历代碑古20通,记载坟园沿革。

在门口左前方,有一尊造像立柱(图3),造型古朴大方,下边有题记(图4)。

立柱可能保护不好,加之年代久远,人工破坏、风化得比较严重。

在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中,听着讲解员的解说,发现我以前对司马光的认识真是太浅薄了。

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从司马光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聪颖,他惜时如金、勤奋好学、为人谦恭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

对于一个政治家,他的那种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的精神,又让我们钦佩不已。

走出司马光祠,我陷入了沉思中……。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