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应用(1)

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多年来,我国企业电算化应用一直停留在“事后结算”的低水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各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结构不合理:初级人员过剩,中高级人才短缺。

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形势,财政部提出了电算化中级人才培训目标。

它的定位不同于从事应用的初级人员,而是能够从事电算化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维护工作的,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规划管理知识于一身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流行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版软件,如用友UFERP、金蝶K/3 ERP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发、运行于Windows NT 4.0 Server中文版(以下简称Win—NU)平台上C/S模式的网络环境中。

因此,作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应具有一定的跨专业的知识水平、规划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

具体来说,必须掌握下列两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计算机网络规划与管理

包括网络基础知识、WinNT高级管理技术、网络调试与数据维护技术等等。

会计电算化系统规划与管理

包括电算化系统的二次开发知识和高级管理技术。

在以往的初级培训中,只要具备单机操作的实验环境就几乎可以完成操作员应掌握的所有教学功能。

操作员可以不必理会自己是在单机上还是在网络环境中,只要在程序组或桌面上启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客户端软件,就能够进行所有日常的工作。

但是,中级培训所需实验环境设计难度远大于初级培训

主要表现在中级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冲突:  1、培训规模与域控制器数量之间  在通常规模的培训过程中,由于域控制器(即网络服务器)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实验的可操作性极差,学员因无法亲身体会管理员的工作经历而只会“纸上谈兵”。

而在中级培训的有关服务器管理和控制的实验内容所占比重和操作难度又极高,不是用空洞的理论知识能够弥补或替代得了的。

即使在单个域环境中增加服务器数量,也不可能让所有学员模拟域控制器管理和控制功能。

2、教学内容与总课时数之间  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训,企图在规定课时内保证“既要使讲授内容的深度和覆盖面适当,又要让学员的实践操作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原始的黑板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型系统的教学要求。

3、可操作性与可重复性之间  假设已经具备了让所有学员进行实践操作的网络环境,但是经过每个培训学员进行的安装、设置、更改、删除,甚至是分区、格式化等实践操作之后,系统将会面目全非。

如果没有特殊的手段,很难恢复到初始设置的环境并重复进行教学活动。

很显然,在单域模式的网络环境无法满足高效、可重复操作的教学与实验要求。

因此,要想达到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有关网络实验室的概念和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设计出“利用Windows 2000 Server中文版域树模式,实现了在多个域中可并行模拟多企业电算化网络功能,并具备智能化恢复能力的、高效直观的ERP教学与实验环境”的思路。

二、多域模式教学实验网络设计思路  从事WinNT网络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方面,一个完整的域模式环境至少包含主域控制器(PDC)、备份域控制器(BDC)和用户工作站各一台。

而且限定任何一个域中有且只有一个PDC。

但是实验网络要求同时模拟PDC. BDC和用户工作站的所有功能。

另一方面,用户应分为内置的Administrator、Guest(‘-S’组成员)以及由系统管理员创建的一般用户三种。

其中,Guest和一般用户只能从工作站登录到所在域中,不能通过域控制器完成系统各项管理、维护、数据备份等操作,只有系统管理员才具有以上所有或部分权力。

这些规则似乎成为建立实验网络环境的障碍。

幸运的是,WinNT提供了在同一个网络上建立多个域的机制。

而且通过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实现跨越域的范围进行网络管理的功能。

不仅如此,WinNT支持的多主分区上多重引导功能,使得它能够很好地与Windows98中文版(以下简称Win98)或Windows 2000 Server中文版(以下简称 Win2000)等系统并存于一台计算机中。

另外,Win2000的“域树”和“活动目录”管理机制,为用户实现大型或超大型网络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