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千古鸿雁情――论宋词的鸿雁意象:鸿雁北飞是什么意思

摘 要:本文主要从宋词鸿雁意象分析鸿雁在抒发情怀时的作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并论述鸿雁意象宋词中所涉及情感主题:鸿雁传书之相思之情鸿雁孤飞之羁旅之思、鸿鹄高飞之平生大志、鸿飞冥冥之隐逸思想、孤雁飘零之家国关怀。

分析阐述宋词中的鸿雁意象点出文人千古不尽鸿雁情。

关键词:宋词;鸿雁;意象      一、引言   自古文人对天际翱翔的鸿雁情有独钟,鸿雁在万千案牍丹青独放光彩。

从“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的民不聊生到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鸿鹄之志;从“鸿鸿兮振翅,归雁兮于征”的故土之思到“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思友之叹;从“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淡泊名利到“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的羁旅之思;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隐逸远祸到“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的大业遥。

鸿雁无心随季节变化而自然迁徙,却引起千古文人多少情愁怨恨。

词人骚客们内心的情思无法遣怀,终发出了千古绝唱,或婉转低徊,或暮年悲气,或念井思乡。

二、鸿雁意象情感抒发   在宋词中鸿声雁影惊起了文人的家国之梦、人生慨叹。

鸿雁意象词人情感抒发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1、借景抒情   鸿雁每逢秋季而南飞至衡山回雁峰,由此而成斜阳处几点孤鸿,雁声惊寒,衡阳之浦,悠长回转之景象。

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注重含蓄委婉、意蕴悠长。

“词家多以景寓情”,[1]鸿雁作为景物为情感抒发营造的意境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是一种有我之境。

情中之景,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柳永《夜半乐》“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里长天暮”,空阔长天,暮云苍茫,雁声悲戚,此句着重表现词人寄寓在景物中的的孤独悲伤之情

断鸿哀鸣声声凄厉,在外游子每逢鸿雁南迁总会生出点点怅惘之情

词人铺叙写景,描绘出一派苍凉之景,不着感伤而情感尽显。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周紫芝《踏莎行》:“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里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赵汝�《汉宫春》:“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王沂孙《醉蓬莱》:“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蒋捷《虞美人》:“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鸿雁和其他景物共同描绘了一幅幅秋日落雁图或萧索深秋图,在景物的描写的同时流露出孤独、感伤之情

为情写事,通过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内心的情愫,营造出一种意在言外的境界。

2、直抒胸臆   意象是千年文化积淀而成,鸿雁意象在诗词中细腻如情思缱绻、雄壮如壮志凌云。

千里寄相思的不只天上明月,见鸿雁也会生出惆怅相思之情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鸿雁传情是鸿雁意象的一大特征。

宋词鸿雁直接抒情的例子。

袁去华《八声甘州》:“贮离愁、难凭梦寄,纵遣书、何日有征鸿”;刘一止《喜迁莺》:“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苏轼《江城子・别徐州》:“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周密《扫花游》:“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鸿雁传书,相思几许,怎奈情感无人诉。

情感的抒发依赖于鸿雁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宋词中的鸿雁主题   1、鸿雁传书之相思之情   《山海经》中昆仑山西王母座下“青鸟”千里传信,如“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再到“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鸿雁传书最早出现在《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雁足传书”不仅解救了塞外忠贞不渝的牧羊人苏武,更为后世文人找到寄千里相思的媒介。

《左传・庄公八年》“过瓜时见雁南归”是雁归人未归,抒发离愁别恨。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上西楼,望云中,见飞雁,思游子

盼望着飞雁能带回丈夫的只言片语,以慰藉词人相思之苦。

晏几道《思远人》:“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天际浮云,远征飞鸿,遥望渺渺长空,守望归鸿带音信曾否,寄书不能,何日尽愁思。

曹组《青玉案》:“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独宿孤馆,相思萦怀,鸿雁声寒,残月凄迷,惹出一把相思泪,家书万金,念及于此,不由感叹时光荏苒,雁归人不归。

朱敦儒《水调歌头・淮阴作》:“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寄予了对一名青楼女子真挚的眷恋之情

词人哀极痛极,思绪万千,感情无处倾泻,愿飞鸿传去心中思念,物是人非,终不再是过往。

刘学箕《鹧鸪天》:“鱼书雁字都休问,只看啼痕翠袖红”,鸿雁千里传书,不过是臆想,感情无法释怀,终不过是湿了红妆、洒了衣裳。

2、鸿雁孤飞之羁旅之思   中国古代文人求功名仕途,客居他乡,与家人不能团聚。

鸿雁南来北往,勾起远在他乡的游子羁旅之思。

望归鸿而思故里,鸿雁宋词中往往寄托着旅思,离愁别恨的气息浓厚。

王安石《千秋岁引》:“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岑寂冷隽的秋景图,羁身异乡的游子心中抑郁,黯淡人事,燕子东归,大雁南飞,久别返家,自己久客异乡,羁旅孤单的形象入木三分。

周邦彦《风流子》:“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离愁别恨,哀怨失群的飞雁哀鸣阵阵,勾起游子思乡之情

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余晖,失群孤雁,暮云壁合,雁声远逝,孤独苍凉。

江南游子,飘零的身世,孤独的心境。

方岳《水调歌头》:“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词人常年漂泊在外,默默无言目送征鸿南归,少年开始漂泊的经历,在他的词中充满了“游宦成羁旅”的思想。

王沂孙《扫花游・秋声》:“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

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对故乡的怀念围绕着秋声展开,秋夜遥想故乡景貌,梦中返乡,但是归梦受阻,此时鸿雁哀鸣、蛩声悲苦,凄惶孤寂、哀婉低回,悲苦之情,思乡之叹,各种惆怅交织其中,更是令人肠断。

3、鸿鹄高飞之平生大志   天高云淡,鸿飞于天。

李白《宣州谢别睽钱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豪气风发,景象壮阔。

从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高喊出鸿鹄之志,鸿雁在文人作品中常与远大的志向相关。

王禹�《点绛唇》:“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看到天际征鸿,生出几缕遐思:男儿功名事业。

恨无知音,愁无飞鸿般的双翼能翱翔天际。

王禹�将平生事含蓄凝练地置于凝视“天际征鸿”中,意境悠远。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夜深人静,幽人独自往来,清高孤傲,寻求知音赏。

辛弃疾《念娇奴》:“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词人不忘收复中原的壮志。

孤鸿明灭,表现国势衰微,力量薄弱,说明辛弃疾豪气凌云地要收复中原的决心。

在《汉宫春》“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达了他对恢复事业的担忧。

陈亮《小重山》:“翠绡和泪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鸿雁代表词人忠心耿耿,、恢复大计,但却无法向皇帝表白,郁结于心,悲怀难展。

4、鸿飞冥冥之隐逸思想   扬雄《法言》中“鸿飞冥冥,一人何篡焉”指出了鸿雁隐逸远祸的意象

鸿雁高飞于天,知音少而孤傲,透露着隐逸之思。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渔父垂钓江边,自古隐士与渔父有莫大的渊源。

词人用洗练的笔触勾画了一幅清雅的图画。

明灭的孤鸿身影,意境清妙。

“缥缈孤鸿影”是隐逸高人的写照。

刘克庄《满江红》:“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用高飞的鸿雁形容那些高绝尘俗的高人才士,在词下阕,词人展现了一幅高人隐士的逍遥图景。

5、孤雁飘零之家国之叹   南宋遗民的词中,鸿雁更多引发了词人们对于国家危亡的哀叹。

从《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看出黍离之悲。

“哀鸿”是比喻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饥民, “哀鸿遍野”比喻百姓流离失所。

南宋词人笔下的鸿雁背负着词人们太多的沉郁情感

过去感春伤时的悲凉情调转变成故国之思;过去的羁旅之叹在家国沦陷前显得稚嫩矫情;日暮乡光何处是,南归群雁还乡的思乡之情转变为亡国之痛,思念故国的悲苦情调。

鸿雁在南宋的词中被烙上了时代的鲜明印记。

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殴鹭苦难亲,�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人民流离失所,社会风雨飘摇,像鸿雁一样不停迁徙,孤苦无依,疲惫不堪。

云海茫茫鸿雁没有归处,战争迫使人民流离失所。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漂泊异乡的旅客、战乱年代四处奔波的流亡者。

飘零之感,羁旅之思,故国之叹,溢于言表。

四、小结   在宋词鸿雁意象如:“孤鸿”、“征鸿”、“断鸿”、“归雁”、“塞雁”、“寒鸿”、“旅雁”、“飞鸿”、“哀鸿”,与孤独、寂寞的情感相连,也是鸿雁意象所传承的思维惯性。

不管是殷勤传信的鸿雁;还是声断衡阳之浦的凄凉鸿雁;或是鸿飞于天,胸怀平生大志的鸿雁;或是词人笔下隐逸高人的鸿雁;或是表现黍离之悲的哀鸿。

鸿雁意象是千年文化积淀而成,鸿雁意象是写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景象的结合。

不管是借景抒情,为情设景,还是直抒胸臆,鸿雁意象都是词客骚人抒情的重要载体,说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千古鸿雁情。

■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88   [2]《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马冠芳, 论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21(11)   [4]史言喜, 论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1(6)。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