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国际教育关键词

关键词一:学前教育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学前教育保育能够带来诸多益处,是各国最有效的幼儿投资。学前教育近年来一直受到各国及国际组织高度关注。2014年,无论是国际组织的政策咨询报告还是各国的政策文件中,学前教育仍然是一个出现率非常高的关键词,“机会与质量”是学前教育关注的重点。

作为富人俱乐部的经合组织,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是否到达最需要的人群”,指出:尽管2003—2012年间,OECD成员国学前教育接受率呈现显著提高趋势,但是社会经济背景优越与处境不利学生之间学前教育接受率差距却日益扩大。因此,强烈呼吁各国必须更加努力确保所有家庭,尤其是处境不利家庭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欧盟在其发布的《学前教育保育质量》报告中,则提出高质量学前教育保育六大基本要素,如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提高参与率;构建学前教育保育一体化体系;在国家层面应该制定所有学前教育保育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的最低资格标准指南;平衡课程中的认知与非认知方面;鼓励有意义的家长参与,同时尊重不同宗教或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等等。

世界银行则提出25个被证实对于儿童成长与发展非常关键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可以在儿童生活的不同阶段通过以下五个综合一揽子计划加以实施:涵盖整个早期儿童发展阶段的家庭支持一揽子计划;孕期一揽子计划;儿童出生一揽子计划(从出生到6个月);儿童健康与发展一揽子计划;幼儿园一揽子计划。

美国正通过“力争上游——早期教育”挑战项目,致力于国家早期教育系统的全面改善。早期教育挑战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更多的孩子,特别是那些有高需求的孩子能够进入幼儿园,为人生之成功做好最初的准备。

英国早期教育改革致力于“为家长提供有力支持,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将逐步完善5岁以下儿童保育服务,缩小贫富家庭孩子早期教育差距,不断提高儿童保育质量。俄罗斯在其公布的教育领域工作“路线图”中强调,将通过一系列加强教育的措施使幼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德国决定制定全国统一的幼儿教育评估标准,作为改善托儿所质量的依据。新加坡2014年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在供求趋稳后,探讨实行统一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可能性。澳大利亚在2014—2015预算承诺将使儿童保育更加支付得起、更加灵活、更加容易获得。为此,将在未来四年投入285亿澳元,通过“儿童保育折扣”和“儿童保育津贴”帮助家庭获得儿童保育服务。

关键词二:反思PISA。

2013年末公布的PISA2012测评结果,在2014年继续在全球引起新一轮对于基础教育质量的反思。

OECD分析了PISA带给韩国的经验教训,指出尽管韩国是PISA测评中成绩最好的国家之一,但韩国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以刺激发展与维持进步,需要优先考虑将资源配置到能产生更大影响的地方、教师质量、处境不利学校学校在课程与评估政策方面的自主权等。同时,总结了几个PISA高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新加坡课程、教学与评估日益关注21世纪技能,尤其关注增强学校层面教师与领袖的能力;芬兰关注教育所有儿童(不管其能力与社会经济背景如何)的综合学校改革;中国上海与香港教育改革关注考试与课程,不再强调机械学习;加拿大安大略省在小学成功实施专门的提高阅读与数学素养的策略,提高毕业率,等等。

世界银行指出,中欧和波罗的海地区大多数国家在PISA测评中正迎头赶上,这些国家的改革者正积极从东亚国家获得经验,如强调教师质量标准等。

英国不仅有教育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亲自率英国教育代表团访问上海的几所中小学,该国政府还安排7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到中国上海观摩教学。澳大利亚天则从英国70名教师被送到上海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后发布的调查报告发现:为什么中国学生表现这样好,这是因为中国的成功主要源自教学法,而这些教学法在过去40年来长期被西方国家想放弃。

关键词三:全球“学习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有5700万应该上学的儿童辍学,2.5亿学龄儿童不会阅读和算术。一些国家1/4到一半的小学毕业生不能阅读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数完成中等教育的学生没有为接受高等教育或就业做好准备。这些数据已经在许多研究中不断被重复,它们揭示了全球存在的非常严重的“学习危机”,必须高度关注并采取特别措施。而那些居住在极端贫困地区、城市贫民窟和偏远乡村地区的儿童,在战争、冲突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和残疾儿童,存在全世界最大的“学习赤字”。

这种“学习危机”不仅危及儿童对于未来的憧憬,而且影响到各国政府当前的财政。2.5亿儿童没有学到基本技能,其代价相当于1290亿美元,约合全球初等教育开支总额的10%。与此相反,一个确保平等和高质量教育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能在40年的时间中使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3%。

对于2015年以后的发展进程而言,全球是时候承担起提高全球教学与学习质量的艰难任务了。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民学习论坛”也将持续的“学习危机”与全球年轻人高失业率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指出:尽管全球在让儿童上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现在仍然有5700万儿童没有上学。教育差距正妨碍全球的技能开发、经济增长与竞争力。2011年,全球估计有7300万年轻人失业。而在大多数国家,年轻人失业率是成年人的2~4倍。

关键词四:投资教师

教师作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直是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2014年投资教师则被提到投资未来的高度。

2014年6月25日,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第二次“教与学的国际调查”(TALIS)结果,全方位展示了全球教师的现状。报告显示,尽管大多数教师感到在学校中缺乏支持并不被认可,而且其价值也被社会低估,但是他们仍然热爱自己的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存在的以下问题值得各国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太多教师的工作仍然处于孤立状态。超过一半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他们很少或从来没有与同事一起参与团队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得到反馈也非常少。46%的教师声称他们从来没有得到来自学校领导的反馈,大多数教师认为,正式评价对于其职业提升或者金钱方面的认可影响很小。大约一半教师指出,大多数评价都只是作为一项行政事务进行,有43%的教师认为这些评价与他们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缺乏相关性。

2014年世界教师日的主题是:投资教师就是投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居伊·赖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莱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教育国际秘书长弗雷德·冯勒文发表了联合致辞。致辞中谈到,教育系统的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教师是良好的全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在培养子孙后代迎接新的全球挑战和机遇的思想和态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出培养最优秀教师的四项战略:吸引最优秀的教师、改善师范教育、让教师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提供恰当的激励措施,留住最优秀的教师

为了提高教师质量,美国当前正酝酿改革师资培养方案,以支持未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英国则花重金培训教师,以提高教师的外语教学水平;法国国民教育部长2014年五个政策关注点之一是教师培养与继续教育,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教师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质量、专业化及地位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学生优先”教育改革核心支柱之一,由杰出的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专家组成的“教师教育部长顾问团”正对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进行彻底检讨,以期为联邦政府提供改进教师教育的咨询服务;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公布《支持对师范教育改革》草案,拟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日本也改革教师资格制度,计划颁发“小学初中兼用”的综合教师资格证,以保证教师能够同时教授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新加坡2014年教育部工作蓝图主题则是“培养我们的教师,构筑国家财富”,明确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是“让每名教师都成为充满爱心的教育者”。

关键词五:公立学校改革

最近几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公立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源于人们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的更高追求,源于人们对公立教育的发展模式、质量和效益的更多不满。2014年公立学校改革仍然是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提出要努力打造世界最好的公立教育体系。他强调推动公立学校改革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增加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自主权;改革关系学校荣辱的排行榜制度;吸引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投身教职。并希望通过自由学校、“A—levels”考试改革以及教师“直培计划”等举措促进更多公立学校走向卓越。

法国2014年主要是落实 “重建学校改革,重点是推进和完善学校作息时间改革,出台初等教育和初中阶段新教学大纲。新大纲将特别重视小学最后两年(四年级和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知识连贯性,同时也为教师自由组织课堂教学预留空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学制改革的探讨进入最终阶段,涉及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贯彻落实小学初中一贯制教育、修改教师资格制度等方面。澳大利亚则在2014年全面推进“独立公立学校”计划。根据“独立公立学校计划”,各州和地区可以灵活实施课程、组织活动并制定计划,以最大程度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定需求。目前,昆士兰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北部地区及塔斯马尼亚岛相继与联邦政府签订协议,实施“独立公立学校计划”。

关键词六:第二条数字化鸿沟

在过去十年,有关ICT应用(如户均计算机拥有量、全球网络流量和花在互联网上时间等)的所有指标都在增长,有效消除了接触计算机者与没有接触计算机者之间的第一条数字鸿沟。但是,第二条数字鸿沟却已经在那些积极拥抱这个技术丰富的世界的人与滞后的人之间形成,机会鸿沟已转变为使用鸿沟

这是2014年10月20日OECD发布的最新报告《2014影响教育的趋势聚焦之无限连接:教育与新技术》向全世界传达的一个重要观点。

报告指出,第二条鸿沟形成的部分原因可归于代际因素。OECD“成人技能调查”(PLAAC)结果显示,平均而言,16~24岁年轻人比他们的年长同事更可能擅长在技术丰富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另外,在许多国家,大部分成人不具备充分的ICT问题解决技能,这意味着他们由于从来没有使用过计算机而错过了这次评估或者不能参与评估。在爱尔兰、波兰和斯洛伐克,有30%至50%成人属于这一群体。

那些拥有杰出技能的成人能够完成涉及多个步骤的任务,能够处理结果未知的问题。平均而言,OECD成员国只有5.8%成人(16至65岁)达到这一水平。在芬兰、日本和瑞典,大约8%成人达到这一水平。

报告也强调,第二条数字化鸿沟也不完全由代际因素造成:有8%的16—24岁年轻人也不具备充分的ICT技能。尤其不幸的是,那些来自处境不利背景的年轻人更可能在使用新技术方面不自信以及不熟练。同时ICT使用方面还存在性别差距。女孩比男孩更少ICT解决问题。

报告提出警告:缩小第二条数字鸿沟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公平问题,也是一个效率问题。随着整个OECD成员国经济变得越来越知识密集,这些国家无法承担大量劳动力缺乏这样的基本技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关键词七:课后托管。

发达国家纷纷致力于促进劳动力市场参与(尤其是女性),以促进经济复苏,随之而来的“3点半难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2014年,各国不约而同的将针对上学儿童的课后托管列为国家层面教育公平与机会保障的重要政策,并在具体实践上进行有益探索。

英国宣布将围绕儿童保育和在校时间进行全面改革,政府承诺将会帮助公立学校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像私立学校那样延长到九、十个小时。这些延长的时间可以帮助那些成绩下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有人监督的写作业的场所,尤其是要确保每个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英语、科学、语言、历史和地理这些核心学科的知识。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外,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安排戏剧、体育、管弦乐、辩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品格、自信、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盘点国际教育关键词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