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包【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两组。

A组为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B组为对照组,行单纯硬膜外麻醉

记录麻醉诱导时间、硬膜外麻药总量,连续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ECG、HR、BP、SPO2、RR及潮气量(Vt),评价镇痛效果肌松度、内脏牵拉反应。

结果 A组麻醉诱导时间和局麻药总量明显小于B组(P0.05)。

麻醉后1h各时间点HR、BP及SPO2变化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肌松度A组优于B组(P0.05)。

结论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效果确切且相对安全。

[关键词]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上腹部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1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105—02   临床上中上腹部手术麻醉方法可以单独选择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但它们都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理想的麻醉方法应该既要达到术中满意的镇痛肌松效果,又要尽量减轻对机体内环境的干预,减少术中各种药物的用量[1]。

单纯硬膜外麻醉有一定的失败率,可出现镇痛不全或肌松不完善等情况,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不仅对内环境影响较大,并且术后心肺系统的并发症也较高。

我们采用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目的是观察其安全性和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两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手术种类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胆管手术等。

1.2麻醉方法及分组   1)麻醉前常规术前用药,麻醉前均输入复方林格氏液500~1000mL。

A组为观察组,行T8~9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cm,固定,然后在L2~3间隙进行腰麻,腰麻醉用药为0.75%的布比卡因2mL加10%GS共3mL。

B组为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方法同A组。

两组硬膜外麻药均为1.6%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

调节A组病人头低脚高位,使腰麻醉平面到T6,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力求麻醉平面达T4。

B组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

术中全部病人持续麻醉机半紧闭面罩供氧,开腹前5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05mg。

2)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ECG、HR、BP(MAP)、SPO2、RR。

用Wright气量计测潮气量,记录麻醉诱导时间、硬膜外麻药总量,记录麻醉前、麻醉后2、5、10、15、20、25、35、60min时间点上述各数值,评价手术镇痛效果肌松程度、内脏牵拉反应。

1.3 镇痛效果肌松程度、内脏牵拉反应分级   1)镇痛效果分级[2]:Ⅰ级非常满意,无痛,不需另用镇痛药;Ⅱ级满意,疼痛轻微可耐受不需另用镇痛药;Ⅲ级不满意,疼痛不能耐受,需另用镇痛药或全身麻醉药。

2)肌松程度分级[2]:Ⅰ级非常满意,无腹肌紧张;Ⅱ级满意,有腹肌紧张,但可接受;Ⅲ级为不满意,腹肌紧张,手术无法进行。

3)内脏牵拉反应为恶心、呕吐和鼓肠,程度分级[3]:0级为基本无反应;Ⅰ级为有轻度反应,但不影响手术操作;Ⅱ级为反应较重,影响手术操作,需进一步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见表1。

麻醉诱导时间及局麻药总量A组明显小于B组(P0.05);1h各时点HR、MAP、SpO2变化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镇痛效果肌松度A组优于B组(P0.05)。

见表3。

3讨论   硬膜外麻醉是基层医院上腹部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之一,由于硬膜外穿刺和置管均为盲探操作,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间隙可能不按预期方向插入而进入椎间孔或扭折,可导致麻醉范围局限、镇痛不全、肌松不完善。

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是大医院上腹部手术的常用方法,全身麻醉尽管能满足外科手术麻醉要求,却不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的机体应激反应,强烈的应激给患者的预后和术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

皮质醇是对激惹最敏感的激素,全麻诱导后血清皮质醇显著上升,采用椎管内麻醉时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不大,血浆皮质醇无明显变化。

全麻方式只能抑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合成分泌,因此全身麻醉不能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

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对代谢影响较全麻小,可能与手术应激反应传入神经被阻断有关[4,5]。

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也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有报道显示,90%以上心肺并发症发生在术中及术后48h以内,且多见于全麻患者,其原因可能与开腹手术创伤大、全麻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黏稠排出困难、术中过度通气、反射性气道关闭、肺功能残气量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失活、肺储备减少、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肌松药的应用及其残余阻滞作用有关[6,7]。

康荣田等报道胸段硬膜外广泛阻滞可以安全地用于胸部、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减少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关键是要完善和提高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取得了较单纯硬膜外麻醉更满意的镇痛效果肌松度,可能与T6平面以下为腰麻完善阻滞有关。

麻醉20min后两组RR、Vt均有明显降低,与麻醉后部分呼吸肌被阻滞麻醉辅助用药及手术操作有关。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具有麻醉诱导时间短、硬膜外麻药用量少、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相当。

腰麻加硬膜外麻醉是利用两者之间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取长补短,如单用硬膜外麻醉往往麻醉平面不够广泛、肌松效果不够理想;如单用腰麻,麻醉平面不够高,且受麻醉作用时间的局限。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何降低或消除术中的牵拉反应应进一步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郑靖. 硬膜外复合全麻在中上腹部手术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5):173—174.   [2] 李一亮,彭章龙. 甲磺酸罗比卡因与盐酸罗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效应的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0):590—592.   [3] 杨伶,矫勇轶. 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与循环功能及内脏牵拉反应的关系[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6):762—763.   [4] 苏惠斌,姚栋�. 两种麻醉对胰岛素抵抗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07,28(12):1929—1931.   [5] 高元丽,彭心宇,代志刚. 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手术病人应激水平影响及其临床研究[J]. 新疆医学,2006,36:108—110.   [6] 李进军,伍冀湘,梁杰雄,等. 上腹部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4):211—214.   [7] 闻大翔,杭燕南. 肌松药残余阻滞作用与呼吸功能恢复[J].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医学分册,2004,25(4):234—236.   (收稿日期:2010—03—0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