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品断供情况 [失踪的廉价药品]

不久前,一支售价10余元的“救命药”鱼精蛋白注射液在全国各大医院出现严重缺货,导致部分医院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停滞”。

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紧缺的原因和状况,在廉价药身上已是频频上演。

1元1支的氯霉素滴眼液、几块钱一盒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等,几乎都在国内销声匿迹了。

据一项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医院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其中130种药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

越来越多的廉价药遭遇市场的冷遇,甚至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成分不变,包装改头换面、价格升级的新药。

廉价药哪儿去了      在廉价药“退市”的大背景中,政府极力推行的药品降价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

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

这是我国药品的第27次降价,意在挤掉高药价中的“水分”,让更多药品走进“廉价药”队伍。

大幅降价后,本来获利微薄的廉价利润基本探底,甚至于零售价与成交价价格倒置。

因此,当生产廉价利润太低、达到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的时候,药企便将履行社会责任置于从属地位――放弃廉价药的生产

因此,药品降价的结果不是把医药销售的利润让给了消费者,而是导致那些廉价药物被逐利的市场之手拒之门外。

廉价药“失踪”,看似统一的认识是――价格低廉,医院和药企都“无利可图”,从而迫使廉价药的自动消失。

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廉价药的退市,只是低廉的价格退市,而“药”本身并没有退市

比如,四环素用了几十年才出现阿莫西林,而阿莫西林上市只有几年时间头孢就出现了。

消炎药从四环素到阿莫西林再到头孢的更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药价更替的过程。

除了价格的变化外,疗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廉价药”亟待起死回生      在CPI逐月上升的时代,药品十几年不调价,本身就违背了市场规律,当成本高于定价时,企业只能用脚投票,退出市场。

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是普通药、常用药,实行政府定价,长期以来价格很少进行调整,并成为近年来国家药品降价的主要对象,因而其利润空间相对较小,生产企业对此类药物生产积极性不高,其结果就是价格低廉的基本医疗常用药悄然消失。

要想让廉价药继续存在,必须通过调整定价机制,让生产廉价经典药的药企有钱可赚。

同时完善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机制,才能让廉价药真正走进基本药物目录,进而惠及百姓。

保障好用廉价药的生产供应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临床紧缺、脱销药品开展研究和评估,摸清需求,商定生产企业名单。

对于临床无替代,但确有需求、利润较低的药品,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由价格主管部门酌情调价、适当减免税收等,减轻企业负担,激励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廉价药的短缺,某种程度上也是医改诸多问题的缩影。

如果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不变,高价药自然比廉价药受欢迎――道理很简单,只有开高价药,医生的回扣才会越大,医院利润才会越多。

在这个意义上,只有从医改宏观视野入手,切断医院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让药品回归其单纯治病的属性,廉价药才不至于总是“要死不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