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顿新书到底爆了什么料?

陈冰。

博尔顿新书披露了大量的白宫内幕信息。

约翰·博尔顿的爆炸性新著《生事之屋:白宫回忆录》实在太热了,不但销量连续数日排在亚马逊网站榜首,甚至连盗版都开始在网上疯传。

博尔顿的这本书,详述了他从2018年3月到2019年9月在白宫任职17个月里的所见所为,披露了大量的白宫内幕信息。为此,出版商给博尔顿预付了200万美元。

这本历经延宕数月甚至引发法院裁决的新书,不仅让美国政坛一派紧张气氛,更是引发了外交风波。作为美国鹰派”政客,博尔顿一直以对外立场强硬著称。如今,他的新书一出,顿时得罪了大批共和党人。此外,民主党人也看博尔顿不顺眼,认为他是在出卖国家利益。韩国高层人士更是批评该书歪曲了韩美领导人真诚而有建设性的协商内容。惹得韩国官方大怒的事件,是指2019年特朗普要求韩国为2.85万驻韩美军增加50%的军费分担,韩国被迫通过了增加8%军费分担的临时协议。青瓦台人士指出,总统的参谋也有保守秘密的义务,“更何况博尔顿一定程度上在散布虚假事实”。至于谈判过程是不是博尔顿说的那样,只有当事人知道。

因为书中爆出太多对特朗普政府不利的“猛料”,特朗普不止一次在个人社交平台和媒体采访中公开批评博尔顿,称他为“疯子”“骗子”,还表示博尔顿“整天就知道打仗”,自己“很高兴辞掉他”。

那么,这本书到底说了哪些白宫秘闻?与特朗普不得不说的事儿。

博尔顿在书中把自己描绘成了特朗普国际事务的“教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轻描淡写地点出了特朗普对国际事务的陌生。比如,特朗普不知道英国拥有核武器,误以为芬兰是俄罗斯的一部分等。

特朗普不喜欢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特朗普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次十五分钟的会谈中,特朗普指责默克尔“喂饱了野兽(俄罗斯)”,特朗普说中国台湾地区“不对胃口”,只有钢笔尖大等。

因为和特朗普意见不合,博尔顿在书中对特朗普白宫高层管理人员大加批评。他写道,特朗普对如何管理白宫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庞大的联邦政府了。

他补充说,在白宫工作期间,特朗普通常每周只举行两次情报简报会,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发言要比简报会长,还常常涉及与重要议题完全无关的内容。

对于特朗普来说,博尔顿这本书最让他讨厌的地方,恐怕是对白宫团队的挑拨离间和对“通乌门”的证实。

这本历经延宕数月甚至引发法院裁决的新书,不仅让美国政坛一派紧张气氛,更是引发了外交风波。

在书里,博尔顿特朗普喜欢抓团队成员的小辫子。比如,前国务卿蒂勒森用性别歧视性的词汇形容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尼基·黑莉。

特朗普团队的核心成员对特朗普也不恭敬。2018年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举行会谈期间,国务卿蓬佩奥曾经给博尔顿传纸条,上面写着:“特朗普说的是一坨*”(“Hes so full of sh——.”)被美媒称为特朗普忠诚“战犬”的国务卿麦克·蓬佩奥,会形容特朗普“他真是满嘴胡说八道”?蓬佩奥还说过特朗普的对朝政策“成功的可能性为零”?

事实上,蓬佩奥曾是朝美峰会的美方操盘者,而博尔顿则被朝鲜外务省指责是双方会谈的障碍。博尔顿透露的细节是否真实,是否是挑拨蓬佩奥特朗普之间的关系,外人实在不得而知了。

最让特朗普怒火中烧的,一定是博尔顿书里对“通乌门”的记录。书中记录了特朗普催促乌克兰方面调查拜登父子的通话内容,博尔顿还特别在书中称,除了应该调查特朗普向乌克兰施压调查拜登父子一事,还应该调查特朗普试图利用贸易谈判和犯罪调查谋取自己政治利益的各种情况。

特朗普“通乌门”,是民主党弹劾特朗普的主要火力点,博尔顿书里的记录,不管是否属实,也等于承认了特朗普利用“通乌门”干预大选走向的事实。“半岛野史”与特普会秘闻。

据韩媒粗略统计,书中与韩国相关的内容,约有70页,占全书的15%左右。博尔顿以还原对话等方式,生动展现了朝美韩三国首脑会晤过程中的诸多幕后细节,是其最为浓墨重彩的外交话题。博尔顿认为,朝美首脑峰会这一“外交闹剧(diplomatic fandango)“,实际是韩国炮制的一场局——不是金正恩韩国总统特使团团长郑义溶表示愿意与特朗普直接会谈,而是“郑义溶提议金正恩去见特朗普”。他质疑,文在寅撮合美朝只是为了他的“统一朝鲜半岛”大计,并非意在半岛无核化进程。“与其说这关乎金正恩或关乎我们(美国)的严肃战略,不如说更多是与韩国的‘统一议程有关。”他这样写道。

2019年2月在河内举行的第二场“金特会”,因美朝双方围绕无核化步骤的分歧显著,最终不欢而散。博尔顿写道,据郑义溶透露,文在寅虽认为特朗普拒绝金正恩提出的美国逐步解除对朝制裁和朝鲜分步骤无核化的“行动对行动”提案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文在寅又说,金正恩提出愿意拆除位于宁边的核设施,已是朝向“不可逆轉的无核化迈出的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步”。

博尔顿讥讽文在寅摇摆的看法和立场,像“精神分裂症患者(Schizophrenic)”。

6月22日,在书中被反复提及的韩方官员——韩国青瓦台国家安保室室长郑义溶公开谴责博尔顿,称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遭到歪曲”,并表示书中论述“基于博尔顿个人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点,而非准确的事实”。

6月23日,博尔顿在与福克斯新闻的面谈中,反驳了青瓦台的控诉。他表示,回忆录中有关韩国的内容是"真实记录的情况"。而当被问到“白宫任职起的笔记本已被销毁,如何写出这500多页?”这一问题,博尔顿回答:“因为天生就有绝好的记忆力。”。

在书中,博尔顿还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如何以某种“政治绑架”的方式非法扣留华为的孟晚舟。根据博尔顿自己的描述,“根据对特朗普处理爱尔多安方式的观察,我决定将所有(逮捕孟晚舟的)事实都掌握到手里之后再向特朗普汇报。”换言之,这个涉及重大国家安全议题的决策,是在相关行动执行完成之后,才提交到特朗普这里的,而博尔顿本人,则保持了对事态的实时关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沈逸告诉《新民周刊》这一情况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就像英国连续剧《是大臣》里的架空大臣一样,大臣底下的人只让大臣获得那些被他们筛选后的信息。如果博尔顿的说法属实,那么特朗普在很大程度上,也被他的大臣们所左右了——在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决策过程中,总统竟然被蒙蔽了!

2018年6月美国国安顾问博尔顿到访俄罗斯,这一趟任务不轻。画面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博尔顿握手,摄影师的这个角度刚好把站在远处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拍了进来。

博尔顿认为,在特朗普眼中,华为更多的是作为中美贸易谈判的筹码,而不愿意接受班农、博尔顿鹰派的核心观点,即“华为先进的5G系统对全球安全造成的重大威胁”。

博尔顿还透露了特朗普普京会面的诸多细节。其中一段鲜明地体现了博尔顿睚眦必报的性格。普京的飞机推迟了从莫斯科的起飞时间,博尔顿认为这符合普京让客人等候的一贯作风。所以他希望特朗普会因此变得足够恼怒,从而会对普京采取比原本强硬的态度。“我们的确曾考虑如果普京遲到太久,就索性取消会晤,而且我们决定不管怎样,在他抵达之后,我们要让他在芬兰总统府(峰会将在那里举行)等上一段时间”。结果却是特朗普普京两个人一对一的会晤时间超过了两个小时。

在会晤结束后的记者会上,普京先是就之前有人质疑俄罗斯干涉美国大选一事进行了解释,他称俄罗斯对于他国事务从未有过干涉,美国总统大选是其人民决定的。普京还提到在两年前特朗普参选的时候,他心里是非常支持特朗普的,他认为特朗普将会是一个好总统,不仅会带领美国发展得更好,而且还会改善美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对于普京说的从未干涉过美国的大选一事,特朗普称他看不出来有任何原因俄罗斯要干涉美国的选举。这下可捅了大篓子,特朗普居然把话说反了,本来是要指责俄罗斯干涉了美国的选举,没想到却帮着俄罗斯说了话。此话一出,博尔顿形容自己听到这段话瞬间石化。在结束了这次会晤之后,包括凯利、蓬佩奥、科茨和博尔顿在内的一众高官被要求引咎辞职,此时,博尔顿刚刚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位置上干了三个多月。他不得不感慨,在特朗普政府中,事态自然是瞬息万变的!没人喜欢博尔顿

博尔顿美国极右派中的极右派。从他白宫的前同事到他视为知音的美国新保守主义者,喜欢他的人寥寥无几。

作为一个自负但不成功的资深政客,博尔顿加入特朗普团队时的预期很高,他属意于担任国务卿或国家情报总监。当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也属于核心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博尔顿记录了他参与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与库什纳协商制订新中东和平协议、特朗普金正恩两次会谈、压迫德国北约成员国提高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特朗普在叙利亚和阿富汗撤军的决策、退出与俄罗斯达成的军控协议、对中国施加贸易压力、与乌克兰打交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沈逸指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一个高度政治性的特殊敏感职务,是美国总统在国家安全相关议题领域的主要幕僚,通常被认为由深得总统信任的国家安全领域资深人士出任。从历史上看,在曾经出任此职务的人群中,不乏麦克·乔治·邦迪(1961—1966)、基辛格(1969—1971)、斯考特·罗夫特(1975—1977,1989—1993)、布热津斯基(1977—1981)、卡卢奇(1986—1987)、科林·鲍威尔(1987—1989)等知名人士,而他们的工作,也确实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安全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以及更加具体的执行过程。

但从特朗普政府开始,人们发现这个职位表现出了高度的变化性,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性:从2017年1月开始,已经经历了佛林(2017年1—2月)、凯洛格(代理,2017.2.13—2.20)、麦克·马斯特(2017.2—2018.4)、博尔顿(2018.4—2019.9)、库珀曼(代理,2019.9.10—9.18)、奥布莱恩(2019.9.18—至今)。而博尔顿本人则以出版回忆录的方式,成为首任离职后批判直属领导,即美国总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

博尔顿本人是美国政界公认的超级鹰派,也是一个和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决策圈,多少有点不合拍,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人物:2001—2005年,他在小布什政府任内出任主管军控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2005年后出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这个代表的任命是小布什总统在国会休会期间用行政命令方式任命的,国会进入新的会期后,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坚决不同意这项任命,所以在一年后,博尔顿也就不再担任这个职务了。由此也能反映出不少问题。”。

虽然博尔顿的这本书用类似日记体的形式,以貌似客观的方式平白直叙了他在白宫17个月里的所见所为,但通观下来,狂妄、阴郁、充满攻击性的气息仍扑面而来。

沈逸指出,人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博尔顿出版这本回忆录的目的之一,并不只是想让特朗普难堪,而更像是这些超级鹰派发现,特朗普与他们辅助参选时的认知不同,不愿意扮演某种象征性的吉祥物的角色,而坚持从自身的政治利益考量来实施各种决策,因此这本在大选年问世的回忆录,试图实现的目标,会比让特朗普难堪更大。这显然在警示人们去关注影响美国政府对外战略决策的质量,并提醒人们必须要考虑如何预防因为这种结构性的失控,对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博尔顿的这本书用类似日记体的形式,以貌似客观的方式平白直叙了他在白宫17个月里的所见所为,但通观下来,狂妄、阴郁、充满攻击性的气息仍扑面而来。比如,他认为特朗普团队之所以抑制不了中国的发展,是因为‘政府部门有像努姆钦这样的熊猫拥抱者;有像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凯文·哈塞特、库德洛这样的自由交易者,以及罗斯、莱特希泽和纳瓦罗这样的鹰派,(一团散沙)导致他只能扮演着最徒劳的角色。”沈逸说,政治中天然充斥着派系,但是像博尔顿描述的那样,在执政超过3年之后,特朗普还不能够将自己的安全决策团队整合起来,也是不常见的现象。

博尔顿还以美国一系列反全球化、破坏地缘政治的行为为荣。他很自豪于推动美国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等多边组织,并建议特朗普继续“退群”。他对特朗普与阿富汗塔利班和谈、从库尔德人区撤军、朝美会谈大为不满;他强力推动美国把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致力于推翻委内瑞拉马杜罗政权,丝毫不在意由此引发地缘危机;他迷恋四处点火,对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视而不见;他对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许多国家充满敌意。

有观察家指出,无论博尔顿这本书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注水的,都无法掩盖他作为“冷战僵尸”的真实一面。《纽约时报》则评论说,“这本书充满无知,尽管它尤其显示博尔顿并没有取得太多成就”。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