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的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关键词:曹操家庭教育思想   摘 要:曹操家庭教育思想,其教育内容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先王之道,其教育原则为文武并施,德才并重;其教育方法则为身体力行,重视实践。

曹操家庭教育的成功,亦与其夫人卞氏的良好教养及家庭氛围密不可分。

自东汉末年战乱爆发之后,教育几乎停滞。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统治集团忙于政治、军事及经济建设,亦无暇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恢复教育,所以,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其史料记载亦星星点点。

关于曹操整体教育思想体系的记载乏善可陈。

倒是我们从曹操传记、文集等零星材料中爬梳整理出其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三国志•武帝纪》曰:“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曹操在《善哉行》中曾悲叹道:“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这里所用的两个典故“三徙教”与“过庭语”,都与家庭教育有关,“三徙教”为孟母三迁之典,“过庭语”为孔鲤过庭之典,由此诗可以了解,曹操自小并未受到完备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极为丰富的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应当说更多的得益于他终其一生好学不倦的自学精神。

但是曹操并没有因为他的成长经历而忽视对家庭教育重视

伴随当时世族门第的成长以及国家教育的衰落,教育的重心已逐渐向家庭教育方面转移,尽管曹操有宦官家庭出身色彩,但其宗族实为谯县世族,受此时代风潮的影响,亦对家庭教育极为关注,他在戎马倥偬中仍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无限耐心。

并且,由于曹操极为独特的个人气质及经历,其家庭教育思想及方式也是颇具特色,对后人有所裨益的。

教育内容:以先王之道为教      曹操打败袁绍、进据河北以后,不几年便发布了不少教令,既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也有教育和文化的。

不难看出,他对教育事业是重视的;他的以先王之道为教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建安八年曹操发布《修学令》。

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

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   教令中“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说明曹操教育思想是以先王之道为教。

王之道即文、武、周、孔之道,亦即传统儒学教育

就培养人来说,他希望造就通诗书、懂仁义、讲道德、晓礼让,并习知射、御、术、数的全面人才。

但就用人来说,因国家并没有处在河清海晏时期,他当然更注意实际才干。

曹操所谓“取士勿废偏短”、“举贤勿拘品行”、“唯才是举”等等,都强调的是把那些虽有缺点,甚至是严重缺点的但有能力的人使用起来。

但是曹操也并没有否认道德仁义、诗书礼乐。

在其理想状态下,最好是德与能的完美统一。

因之,曹操教育思想和用人思想二者是统一而不悖的,即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

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 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

十九年,并拜为贵人。

及伏皇后被 ,明年,立节为皇后。

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

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曹节的高风亮节完全是曹操以先王之道为教的家庭教育的必然结果。

教育原则:文武并施 德才并重      文武并施,全面发展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曹操)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文武并施、全面发展不但是是曹操的治国策略,也是其在教育子女中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

曹操重视儿子的培养,据《典论•自叙》篇,在曹丕五岁的时候,便教其学射,六岁的时候,便教其学骑。

因而,曹丕八岁的时候,便能骑马射箭。

嗣后常被带到前沿阵地,熟悉战阵,观摩战事。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年仅十一岁的曹丕跟随父亲南征张绣。

张绣降而复叛,曹操为流矢所中,险些送命,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均被杀,而曹丕却靠自己的机警和善骑,在混乱中乘马冲出重围。

曹丕在《典论•自述》中叙述自己所接受的来自父亲曹操教育时说:“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

”“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

”这段话,既道出了他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影响,又对自己的学问做出了非常自信的估计。

曹操根据子女的天性爱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对好文者课武,对好武者课文。

《艺文类聚》六十载曹操《百辟刀令》:“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

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以次与之。

”《三国志•任城王彰传》: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

年轻时就擅长射箭、驾车驭马,力气过人,徒手与猛兽格斗,不避危险。

多次从军征伐,意气激越高昂。

曹操曾经告诫他说:“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教曹彰读《诗经》《尚书》。

曹操在《孙子》序中说:“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

”因持此观点,他要求下一代内修文德,外治武训;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曹操的身体力行与教育下,曹操儿子大都文武并施,全面发展。

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具文治武功,既是一代帝王,又是文坛领袖。

再如曹植“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以文才传世,但其也有武艺在身,“太祖遣淳诣植,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

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

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讫。

”(《魏志•王粲传》注引《魏略》)   德才并重,唯才是举   汉朝选拔人才由地方推举,特重“德行”,像所谓“孝廉”,“贤良”等,但在后期,却往往名不副实,弄虚作假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童谣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曹操为纠正这种弊病,就综核名实,提出惊世骇俗的“唯才是举”用人方针。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颁《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魏书•武帝纪》)此令要求主管人事的部门要选拔有作为的“进取之士”,不要因他们品德上的缺点而弃之。

但如前文所言,曹操对才能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品德的忽略。

曹操不仅亲躬授教,而且非常注意为儿子们选择品性高尚之良师。

邴原、张范“躬履清蹈,进退以道”,被称为“国之重宝”。

曹操请邴原担任曹丕的长史,每出征,常令张范及邴原辅佐世子曹丕驻守。

曹操曹丕说:“举动必咨此二人”,要求曹丕对二人“执子孙礼”。

(《三国志•张范邴原传》)   再如邢 ,他“贵尚峻厉,为世名人”,被称为“德行堂堂邢子昂”。

曹操下令:“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 辈。

”于是,选择邢 做曹植的属吏。

曹操儿子选择属吏首重德行,显出他希望儿子们德才并重。

(《三国志•邢 传》)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教子德才并重,二者并行不悖。

教育方法:身体力行 重视实践      身体力行,好学终生   曹操因好学而多能,因而他的好学精神与各方面的才能对于他的儿子们有着极大的影响。

曹丕《典论•自叙》说:“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

”正是在曹操的言传身教之下,曹操的几个儿子皆有早慧美名。

曹丕八岁能作诗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善骑射,好击剑。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曹植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三国志曹植传》)当时邺城铜爵台刚建成,曹操携诸子登台,要他们每人写一篇赋。

曹植拿起笔来很快即写成,文辞可观,曹操很惊异。

重视实践,严格要求   曹操重视儿子们的实践训练,自小即始,丝毫不辍。

曹操曾下《军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

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复能大,何苦!’”(《御览》三四六)说明曹操自身从小事做起,十分重视实践锻炼,且把他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贯穿到他的家庭教育之中。

曹丕五六岁即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十余岁即随父征战。

曹丕曾回忆说:“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

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

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

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如果不是从小进行的实战训练所积累的经验,曹丕很难逃过这一劫。

曹冲系曹操最钟爱的儿子之一。

“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三国志•曹冲传》)此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曹冲称象”的故事,显示曹操重视实践教育之特色。

曹操在《遗令》中曾说:“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肯定他“以法持军”的正确,在家庭教育中他依然贯彻这种精神,对儿子的学习与品德修养皆能严格要求。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曹彰为北中郎将伐代郡乌丸,临出发,特意告诫他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即是告诫曹彰王法无私,犯错不能指望依靠父子之情得到宽宥。

曹彰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身自搏战,“铠中数箭,意气益   厉……”斩首获生以千数,大胜而归。

曹操在长安得到“北方悉平”的消息,即召曹彰到长安。

“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建安十九年,曹操征伐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戒他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三国志曹植传》)曹操曾对曹植极其宠爱,几次想立为太子。

可是,曹植恃宠而骄,放纵不羁,“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触犯国家法律。

(《三国志曹植传》)曹操知后大怒,下令斩守门官吏,宣布“自临 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后来即决定不立曹植而立曹丕为嗣,这种改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但曹操儿子的严格要求亦由此可见。

一视同仁 不欲有私   曹操以法持军,对待儿子们亦一视同仁。

他曾下《诸儿令》:“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

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

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御览》四二九)寿春面对孙权,汉中面对刘备,长安是西汉故都,皆为重镇,故派儿子们去镇守,以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实践机会。

教育影响:艺术氛围 雅性节俭      《三国志•后妃传》:“《易》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废兴存亡,恒此之由。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其家庭氛围及母亲的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方面,曹操比起他的同时代人如袁绍、刘表,甚至刘备来说,是十分幸运的。

他有一位知书达礼的卞夫人,他们夫妇创造出一个文武兼备的、艺术的、节俭的良好家教氛围。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卞)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

后随太祖至洛。

曹操在谯县纳卞氏为妾。

卞后,琅邪开阳(今山东临沂北)人。

她虽“本倡家”,歌伎出身,家世不显,但能歌善舞,性格温柔,深为曹操宠爱。

她后来生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后来,曹操每有征伐,亦常携卞氏随军照料起居。

卞氏处事谨慎、得体,甚得曹操之意。

她“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

曹操曾称赞她:“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三国志•后妃传》)曹操本人的诗人气质与卞夫人的艺术修养,使其子女自小生活在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

曹操本人“雅好诗书文籍”,耳濡目染,儿子们大都诗情洋溢。

曹丕“少诵诗、论”,曹植“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而曹操曹彰亦是“课彰读诗、书”。

曹氏父子不仅读诗、做诗,而且其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充溢诗情画意。

“三曹”诗名彪炳于文学史册。

曹丕“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

不好读书而“好为将”的曹彰所向往的“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的军旅生活,不也充满诗情么?至于曹丕曹植皆以诗篇流传后世,自不待言。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波澜壮阔,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但一向主张俭朴,衣被常旧。

卞夫人亦是如此。

曹操及卞后的影响下,都将子侄亦多节俭。

曹操曾说:“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

曹操从自身做起,要求“后宫衣不绵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卞后亦性好节俭。

“(卞)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

”“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

”   曹丕黄初三年作终制曰:“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

……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一如曹操主张俭朴、薄葬,反对铺张浪费。

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在洛阳去世,“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三国志•文帝纪》)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

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曹衮亦崇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 ,习为家人之事”。

曹衮死前嘱其继承者说:“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

”曹氏兄弟的生活态度,皆体现曹操雅性节俭,言传身教所带来的影响。

曹操的女儿不知几多。

知其名者只有曹宪、曹节、曹华,知其封号者只有清河公主、金乡公主、安阳公主、高城公主。

曹操对待女儿的原则,同样体现了曹操以节俭为本的生活方式,曹操不仅对她们进行俭朴教育,而且还对她们的穿戴、生活、婚嫁做若干制度上的规定。

如“履不二采”、“禁室内薰香”、“公女适人,皆以皂帐,从婢不过十人”等,都是这方面的说明。

通过以上对史料的梳理提炼,我们会发现曹操家庭教育思想是多维度,多层次,内涵极为丰富的。

他既有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借鉴,亦融合进他独有的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无疑,曹操家庭教育思想是成功的,这完全可以通过曹丕曹植、曹冲等人的杰出表现得以证明。

在我们大力提倡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曹操家庭教育思想是足可以给我们以丰富营养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王海升,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曹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人文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高 敏.魏晋南北朝史发微(第一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第一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张作耀.曹操传(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