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FM的备战

音频领域会迎来一个整合过程,如果市场成熟,通常前三甲占有率分布是7:2:1,现在差距没拉开。

”互联网音频平台蜻蜓FM的联合创始人、CEO杨廷皓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现阶段音频市场已是一片红海。

下载论文网   包括蜻蜓FM在内,荔枝FM、考拉FM,多听FM、喜马拉雅电台移动网络电台的产品已多达数十款,用户量多在千万规模。

资本进入也很踊跃,2014年开始,优听Radio、喜马拉雅、多听FM、荔枝FM 等相继完成B、C 轮千万美元量级的融资。

行业喧哗,早期的进入者蜻蜓FM则十分低调,三年中,杨廷皓很少接受采访,B轮和C轮融资,在公开渠道几乎看不到任何宣传,仅表示,2014年9月的C轮融资“比现有的同行规模更大”。

杨廷皓希望高调的是产品,截至2014年10月,蜻蜓FM的用户数已达到1.2亿,日均活跃用户为600万,月平均用户覆盖增长率达32.5%。

那么,在即将打响的音频应用大战中,手握用户和资本的蜻蜓FM又将如何应战?   向“云”进化   作为最早进入音频领域的移动应用之一,蜻蜓FM的雏形诞生于2011年,现任蜻蜓FM COO赵捷忻回忆道:“一开始就是三个人的创意,构建一个传统广播电台平台,就像2006年优酷、土豆这类视频公司出现的时点一样,觉得智能手机的音频应用会出彩,毕竟当时声音市场一片空白。

”   赵捷忻的预测精准无误,同样看好音频市场的还有2012年加入的杨廷皓。

杨是个“技术大咖”,曾带领微软技术团队斩获全球20项国际专利,创建了视频网站HULU的北京研发中心,开发了多项关键性技术,其加盟为蜻蜓FM奠定了最重要的技术支持。

“创业初我们的技术是外包的,现在技术已成为蜻蜓FM的核心竞争力。

”赵捷忻将产品收听体验的提升归功于技术的提高。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引入云服务器,”杨廷皓向《21CBR》记者解释,“简单说,就是通过‘云’将电台的直播内容收集,由服务器统一转码,无损压缩增加稳定性,也降低80%的带宽消耗,再把处理过的音频分发给用户,所有内容都经过我们后台处理了。

”重新编码后,原本因为传输协议、配置、编码等问题导致的音质损耗被降低,同时,使用蜻蜓FM收听电台直播每小时流量减少到11M左右,传统方式下每小时需消耗60~100M。

突破技术瓶颈后,蜻蜓FM开始改进内容,从网络电台升级成为广义的音频媒体,从接入电台直播延伸至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点播和自制内容

目前,蜻蜓FM已经获得超过3000家直播电台授权,覆盖境内大多数省份共1924家电台,以及境外62个国家1135家电台,聚合了新闻、综艺娱乐、商业财经、公开课、小说等近30种类别的点播内容

蜻蜓FM打造了自己的主播间,上线由蜻蜓FM的主播们录制的《空中音乐榜》和访谈类节目《明星直播间》。

内容丰富后,人均每日收听时长从1小时左右,延长至90多分钟,留存率提升了5%。

杨廷皓认为,蜻蜓FM不是传统电台的“颠覆者”,“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互联网价值提供给电台,”比如反哺电台的优质内容,提供数据支持,“因为用户数量大,合作电台多,明星们会倾向在蜻蜓FM的平台做访谈,我们再把这些内容输出给全国的电台;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也会开放给电台,便于他们做决策”。

抢占新场景   蜻蜓FM的下一步,是打开“跨平台”的新局,抢占车载和可穿戴设备的音频入口。

如果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收听应用定义为继PC端后的FM3.0时代,那么新场景下的收听则是FM4.0,能否再次领跑关乎蜻蜓FM的未来。

统计数据显示,1.37亿的中国车主平均每人每年要收听约600小时的音频节目,车载系统的预装份额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其实进入得很早,2014年在车载应用的开发上投入很多,福特、沃尔沃、奥迪、宝马这些大厂商都已开始全线预装蜻蜓应用

杨廷皓告诉《21CBR》记者。

在可穿戴设备的布局上,崇尚技术创新的蜻蜓FM有着擅长的进入路径。

2014年9月,三星电子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重磅产品――智能手表Gear S首次预装蜻蜓应用,“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的厂家更认可声音的作用,音频会在芯片、传感器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杨廷皓也向《21CBR》记者透露,2015年即将发布的苹果 iWatch也会有蜻蜓FM的身影。

当然,嗅到机会的不只是蜻蜓FM一家,移动收听的战火已从移动终端蔓延至车载、智能终端。

考拉FM与比亚迪、捷豹路虎等多个汽车品牌进行合作,喜马拉雅电台计划与智歌科技打造车载新体验,多听FM亦通过开发智能硬件进入车载环境,刚获得小米投资的荔枝FM,预计同样会借助小米平台进入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

杨廷皓看来,推进速度固然重要,用户最在意的还是产品体验,现阶段各家都在消耗存量内容的红利,产品内容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存量内容占未来音频的空间可能仅仅是1%,更贴合应用场景的优质内容还有“百倍的成长空间”。

“现在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快找到商业模式,优质内容生产方能够形成一个闭环。

博客内容的生产,多是无私奉献,有粉丝无收入,这注定了普适性的优质内容不可持续。

杨廷皓认为,只有产生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将利益分享给内容生产方,市场才能真正爆发起来。

缺乏变现能力,一直是移动收听市场被唱衰的原因。

杨廷皓已有自己的创收计划,判断也相对乐观,“最易于变现的肯定是广告模式,相对内容方来说,独立、可标准化,只要有流量就可以变现,最便于解决盈利问题。

只不过,音频的广告价值得到市场认可,有一个时间过程,如果参考视频网站,时间不会太长,可能就两年的时间,”蜻蜓FM已成立了专门的广告部门,负责业务拓展,“现在广告做得挺不错,2015年收入规模预计能达到2亿元,上线付费内容也是个好方法,就像在线阅读,我们也可以借鉴。

”   基于《罗辑思维》这类节目的兴起,杨廷皓正尝试利用好粉丝经济,“作为平台,我们可以定制一些标准化产品,用电商的方式变现,前提是存在很好的社区,用户内容产生黏性”,这可能会是蜻蜓FM下一阶段的探索。

0 次访问